长乐文岭阜山村ldquo明教堂rd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pf.39.net/bdfyy/bdfal/171212/5924222.html

——

“明教堂”

宋代培育出

三位状元

——

明崇祯版《长乐县志》卷九《存往志》古迹栏目中载:元台碑在二十三都明教堂内宋状元陈文龙记曰:“新宁县(即长乐)治之中有堂曰明教堂,乃皇祐二年(年)里人方子安所创也。绍兴三年(年)参议姚能举(姚坑始祖)拓而张之……庆元三年(年)林尚书采更而置之鹳岳之东……堂甫成,而尚书之子得中、侄亚文,姚状元(即姚颖状元)之裔曰同曰逢午……肄业其中……日就月将,咸登科第……龙生也晚,仰慕前哲,不觉勃勃思奋,携明姚勉淬励斯堂。宝祐元年,勉兄廷对第一,着先鞭矣……不想开庆元年(开庆元年,陈文龙举孝廉,咸淳四年戊辰殿试状元)缪遇主知,里中父老揖龙而言曰:《志》载后山之中巨石上又有一石叠其上……无翼而飞,不招自来,其天符与地瑞欤?其三元发迹之阶台欤?佥议立元台之碑于是石之傍……龙承父老命,书而镌之,以垂不朽。”

这段记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明教堂”培养出姚颖、姚勉、陈文龙三位状元。

崇祯版《长乐县志》是由长乐知县夏允彝主持、纂修于崇祯十四年辛巳岁(年)。另,闽侯县南通镇文山村(原名芒山)在《陈氏族谱》也记载了上述内容。文山村陈氏是状元陈文龙直系裔孙,其先祖19世弘字下三户于清康熙五年(年)由长乐阜山迁居文山。

陈文龙中状元后,于咸淳壬申年回长乐后山(阜山)省亲时,承父老命书而镌之的“元台碑”有二块,一块立在明教堂对面的山坡上“飞来石”旁,今保存在阜山陈文龙纪念馆内;一块立在明教堂内。这是陈文龙状元存世唯一的石碑记载,也是明教堂培养出姚颖、姚勉、陈文龙三位状元的历史证据。

姚坑《姚氏族谱》记载了状元姚颖、姚勉的生存行状。姚勉生于绍定二年(陈文龙生于绍定五年),所以陈文龙称姚勉为“勉兄”。姚勉夫人是长乐沙堤人,姚勉墓在福州大乘寺山(即东山),林采墓也在福州东山。《姚氏族谱》始修于宋绍兴二十年(年),同时自宋、元、明、清及至今续修谱八次,保存至今。

里人兵部尚书林采于南宋庆元三年(年)重建明教堂时所撰写的“明教堂序”中,记载了他在“鹳岳(鹳石)之巅与状元姚颖唱和行乐”之事。林采是进士出身的高官,累官到礼部侍郎、兵部尚书、玉牒检讨官。可以上书皇帝陈岳飞之冤,不至误称旁人为状元。

林琼蕤(文武砂镇壶井人,清雍正八年进士)撰写的《长乐纪盛文》中,不但列举了长乐状元名单,还有“一门三举三翰林,江田独钟其盛;七世二元十进士,姚坑克世其家”的句子。特别提及姚妔七世中有姚颖、姚勉二位状元十位进士的美名。

年4月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福建省志》(教育志)、(人物志)两部省志中都记载了长乐状元中就有姚颖、姚勉状元。

今长乐市文岭镇阜山村“陈氏宗祠”的照墙右侧,移竖有一块在“文革”中遭到破坏,现已修复的石碑。碑居中刻约2尺见方的3个大字,直书:“∴元台”;左下方小字落款,刻:“宋咸淳八年壬申岁桃月谷旦里人状元陈文龙书。”这是被近代伟人、乡贤林则徐崇为与文天祥“隆名并峙”,同为“一代忠贞”的南宋末年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留下的仅有的碑刻。距今已有年的历史,诚为极珍贵的文物。这“∴元台”,按陈文龙所作的《元台碑铭》载:“∴”可作“三”解。“其天符欤,地瑞欤,抑三元发迹之台阶欤。”

陈文龙(—),系兴化军(莆田)湄州人。乃与李纲可先后辉映的南宋抗金良相陈俊卿的五世从孙。后因家道中落,9岁时随其父陈粢外出贩布谋生。到达长乐阜山后,就在此定居。

△明教堂背靠潮山,山顶处的三块巨石就是“三印台”

今阜山,原称后山,濒临闽江口,又叫后山澳。自唐迄宋,澳民据山聚居,有郑、林、曹、王、周、姚、黄、陈诸姓;以捕鱼、养蛏,兼种山园为生。故老相传,其中陈姓从省城迁一支于玉融岱石,另迁一支于长乐后山。迁长乐后山的一支,因“第序绪衰微”,数传后仅剩夫妇2人,年届花甲,膝下犹虚,极羡慕人家有子,时萦梦想。一夜,梦见小青龙攀门前柱上腾升。翌晨应兆,却见有过路客人父子来到庭前歇息。小孩眉清目秀,一身全青打扮,总在门前柱上抱攀欲升。陈老汉触及昨晚梦境,便即招呼父子进屋歇息闲聊。知也姓陈,更是欢喜,表示要收其子作养子,并培养读书。征得其父同意后,小孩也乐意留下。从此就在邻村潮山,即姚坑的私塾“明教堂”就读。给取名“子龙”,希冀日后能以文章发迹,腾达成龙。

闭塞、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潮山,依山傍海,村前山口礁石成堆如莲花,上建“龙君祖殿”。涨潮时,潮水经过龙君祖殿两旁涌进村前山麓,故名。村民世代业农兼渔,一姓为姚,于是也称姚坑。村后山有巨岩,岩前松林阴中建一书堂,就是明教堂。邻近各村人口很少,没有私塾,要读书的孩子都到这里就读。姚坑因有明教堂而名闻遐迩。有宋一代先后出了3个状元,即姚颖、姚勉和陈文龙传为闽海佳话。明教堂乃宋元祐二年()里人方子安所建。绍兴三年()又经参政姚能举重修,并“拓而张之。”县尊吴仲举匾其堂曰:“明教堂”。庆元三年(),尚书林采又将明教堂移址于“钟山川之秀气”的鹳石山东,堂内额其上的“读书处”3字,乃陈文龙中状后所书。

△门前的几根旗杆石见证了明教堂曾经的荣耀

由于这里“师儒云集,教学有方”;学生也“穷养达施,有意上进”,所以“诵经论文”的风气极浓。”四方文士诵读其际者,咸跻贵显。”在不长的时间内,姚颖、姚勉、陈文龙先后都中了状元。之后,还有林采之子林得中、侄林亚文,姚状元之裔姚同、姚逢午和沙堤陈如晦之子陈觉伯也先后中了进士。陈觉伯与陈文龙同科,后闻崖山宋师亡,陆秀夫抱末帝昺投海死,他也绝食身亡,气节可嘉。陈文龙对明教堂给以极高的评价,明教堂在偏僻的小山村,培育出众多出类拔萃的人才,成为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史上的美谈。

△从左到右依次是姚颖、姚勉、陈文龙三状元

△从左到右依次是姚能举、方子安、林采三位初创、重建、迁址者

明教堂建后历数百年,于清乾隆年间圮毁。但原置于堂内的陈文龙传世不多的遗文刻石《元台碑记》、《元台碑铭》和《明教学赞》至今犹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文龙

陈文龙

(▲图:阿习)

今年是南宋著名民族英雄陈文龙,诞辰七百八十七周年,殉国七百四十二周年。

或许同是莆阳大地孕育,或许同与吴航父老结缘。我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来到福州市长乐区文岭镇阜山村,拜谒忠肃公。

我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道,一步一步向陈氏宗祠走去,脚下的石板透着一层清冷的光泽,那是岁月留下的屐痕,那是历史的折射,那是一个又一个朝代的见证。数百年来,这些石板印下了多少先民的足迹,把昔日的古朴留给了现在;今天,它又把我们引向历史的深处,去寻觅过往的雨露风尘。

陈氏宗祠

(▲图:老土豆)

状元

及第

阜山,原名后山,是陈文龙的第二故乡。九岁时,陈文龙随父从莆田玉湖阔口来到阜山,过继给早年迁居长乐的同宗族叔为子。从此,阜山“莲花山”赐他灵气;阜山“明教堂”授之以渔。

(▲图:穆睦-水西林)

他自幼濡染先训,励志殖学“能文章、负气节”“年未弱冠,以声律驰名郡庠”,终于在宋咸淳四年(年)10月,“龙飞射策”,殿试抡元。于是,阜山出现了世所罕见的一里同朝三状元的现象。

陈文龙继姚颖、姚勉之后,又为阜山村添加了一笔浓墨重彩。

(▲图:穆睦-水西林)

倡修

水利

今日的长乐北乡,是富庶的鱼米之乡,肥沃的田园,纵横的阡陌,茶馆酒楼,集市商贾,无不体现百姓的丰衣足食,社会的繁荣安定。可是,谁能想到,十三世纪后半叶的北乡,又是如何旱涝频仍、民生困顿,那满目疮痍,令人心颤……

咸淳十年(年)9月,陈文龙因得罪权贵贾似道而被弹劾,罢官回长乐。有感于长乐北乡子民受旱涝灾害疾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决定倡修水利。于是,他动员了成千上万的民众,把零散的旧港道进行疏浚、拓宽、加深。此间,陈文龙亲挖祖坟、卖字筹款、妻捐千金、文告催银、妇亡托孤……举举深明大义,幕幕催人泪下。

在他身体力行下,当时疏浚开挖的港道宽七丈,深二丈,两岸防洪堤各阔三丈,蜿蜒数十里,汇东、西、北三湖及董峰山七十二洋之水。水网经北乡一百八十三个村庄,十多万亩农田均受其利。此港自渡桥起,南达壶井、三溪,北经王铺河入海,舟楫往来,可通域内外,万民额手称庆。

是啊!陈文龙,你兴水利,恤民生,筚路蓝缕,造福桑梓,吴航父老乡亲怎能忘记你的恩典呢?于是,乡人把“前塘港”易名“陈塘港”。尔后,筹建“报功祠”世代祭祀。

以身殉国

在阜山陈氏宗祠中有一副对联:“为文信国生死至交,北顾伤心同一节;与岳武穆后先辉映,南枝棘竹共孤忠。”对联的内容,正是早年林则徐把陈文龙与文天祥齐喻“隆名并峙”,把陈文龙与岳飞同视“一代忠贞”的写照。

陈文龙和文天祥都生活在外族入侵,山河破碎,吏治腐败,国家危亡的多事之秋。他俩同朝为官,共扶宋室,特别是相继以身殉国的壮举,被后人世代敬仰。

(▲图:穆睦-水西林)

德佑二年(年),元兵进入临安(今杭州),俘帝显、谢太皇太后、全太后并南宋宗室、官吏北去。皇兄益王罡、皇弟广王禺逃出临安到浙东,继转福州。为匡复赵宋江山,当年五月,宋室立益王为“端宗”,建立抗元救亡政府。陈文龙临危受命:漳州平定兵叛,福州斩使拒降,兴化誓死抗元……他为保南宋国脉,做到“生为宋臣,死为宋鬼”。

陈文龙在禁中曾给仲子写了一首《诀别诗》:“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缧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真是披肝沥胆,矢志不移,气节耸云天!陈文龙不食元粟,被俘离开兴化时就滴水不进。押到杭州,他拜谒岳王庙,恸哭一场,昏厥过去。当晚,留宿庙下,因饥饿而辞世,年仅四十六岁。陈文龙殉国的消息传到朝廷,端宗念其忠贞,下诏赠“太师”,谥“忠肃”,赐庙号“昭忠”……

我虔诚地在陈文龙的画像前缄默许久,走出陈氏宗祠,心中无法平静。我想,来忆念民族精英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怀旧外,难道更多的不是从他们身上汲取一种精神力量么?记得,在黄土高原深处的桥山,我曾点燃“万寿高香”拜谒“天下第一陵”——轩辕陵,体悟人文初祖奠定华夏宏大基业的艰辛;在西子湖畔,我曾三进岳王庙,在岳武穆的塑像前凝神肃立,追思当年朱仙镇抗击外侮的金戈铁马、吸纳民族英雄万古流芳的浩然正气。今天,我来到陈氏宗祠不也是重温我在杭州智果寺旁的忠肃公墓道前徘徊流连,感悟遗范人生,默诵节义文章吗?

来源:掌上长乐、网络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ly/7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