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桂林最后改造的老巷,桂林东西巷的前世

让我们穿越到历史的深处,去探查一下东、西巷街区形成与发展的脉络,这对于我们全面、真切地了解它会大有裨益。

老巷历史

桂林东、西巷的形成和发展与桂林城市的发展密切相连,尤其是跟明靖江王城的兴衰息息相关。

明代由于靖江王府是靖江王的驻地,当时的端礼门(现正阳门)外萧墙内按制有“左祖右社”,即左边有宗庙,右边是社稷坛,所以清初以前,东西巷街区是不可能存在的。

正阳门前东西巷

由台湾成文出版印行的《广西通知辑要》中有一幅《省城图》,光绪十五年刊本影印,这是目前最早标有东、西巷的地图。图中可见王城四个城门依次名为“正贡门”、“东贡门”、“西贡门”和“后贡门”;出“正贡门”(正阳门)则有通向东的东巷,通全善街和福棠街;向西的西巷,通义学巷。据此可以判断,东西巷形成至少不晚于光绪十五年(年)。

《省城图》-光绪十五年()

年,有关人员对东巷街区的文物进行勘探时,在正阳门附近发掘出一只仁寿宫铸铁香炉,其上铭文显示年代为乾隆壬午年(年),而此仁寿宫是江西人在这里建筑的建昌会馆附设。这样,年这里就应该有民居居住了,但那时是否已经形成了东西两条巷道,目前还无法考证。

仁寿宫香炉

清末时东、西巷名为“正贡门街东、西巷”;民国时期称“正阳东、西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称“东、西巷”。

年《桂林市城市图》年《桂林市中心区图》

“文革”时期,桂林街名“一片红”,东西巷被改名为解东巷、红旗巷、反封巷,年后复名正阳路东、西巷。

年桂林市区图

江南巷得名源于其巷口的江南会馆,而兰井巷得名源于该巷原有一井,井旁有兰花和玉兰树。

老巷拾趣

解放前,在桂林很难看见一栋栋的高楼大厦。在东西巷,由于居住很多达官显贵,所以大多以砖木结构的二层平房为多,大都厅堂宽敞,每进都有天井,天井边有左右厢房,左厢房作书房,右厢或披厦用作厨房。

东巷4号天井瓦背

至抗日前夕,这些黑瓦民房逐渐成为桂林特色,人民安居乐业,桂林被称为“东方的维也纳”,可惜在桂林保卫战的时候,由于日军轰炸,大多民房毁于一旦,存留下的完整民房并不多见了。

东巷20号残留的原屏风门石雕门枢

解放前东西巷里的民房由于靠近王城城墙,很多建筑都与城墙结合,房屋虽贴近城墙,但高度均未超过城墙。

东巷20号后院与城墙

每个院落墙面即为一个墙界,分别宣誓每个墙面内不动产的归属。

西巷宗教氛围浓厚,天主教堂、西巷清真寺皆位于此巷。

西巷清真寺

西巷清真寺原为桂林首富东利全商号马荣熙私产,光绪三十三年改为清真寺,后在年桂林保卫战中被日军炸毁。年由马荣熙孙女白崇禧夫人马佩璋捐银元重建。

除了天主教和伊斯兰教,西巷还有道教遗迹,但是否有道观无法证实。

西巷“泰山石敢当”

老巷寻迹

东西巷位于靖江王城南面,明朝时期,这里是王府的“左祖右社”;清朝王城又是全广西省的科举考试中心;民国时期,王城是广西的省政府驻地,因此历来被人为是风水宝地,这里自然而然居住了不少商贾大户、达官显贵,同时也有不少商号。

“兄弟翰林”龙氏家宅旧址在今东巷3号,桂林龙氏家族是桂林著名的书香门第之一。先后出了龙献图、龙寅绶、龙朝言、龙朝翊、龙泽厚、龙潜、龙九经、龙六纬等多位知名人士。其中最有名的还是“兄弟翰林”龙朝言和龙朝翊。

东巷3号龙氏家宅旧址

白崇禧夫人马佩璋的堂弟,马启邦则住在东巷7号,一座英殖民地建筑风格的“小洋楼”里。马启邦毕业于北平内政部警官高等学校,历任南镇铁路工程局警察总所所长,柳州警察局局长,桂林市警察局局长。年调升广西省警保处处长,后又调任桂林绥靖公署军简二阶办公厅主任。新中国成立后移居台湾,年5月3日在台湾去世。

东巷9号为岑家大院。岑毓英因镇压回民起义有功,被慈禧太后授予云贵总督。光绪三年,他到桂林,因老家西林离省城桂林太远,岑家子弟读书考试不便,于是在同治十三年在明朝靖江王府的“社稷”原址上买房留居。后来,岑毓英的儿子岑春煊又因护驾有功,当上两广总督,他寒暑休息都居住在此地。

岑家大院剩下不到十分之一的后院

东巷13号是“建昌会馆”,为江西人所建,因此也叫“江西会馆”。“江右商帮”是全国十大商帮之一,江西的南城、资溪、南丰、黎川、广昌等地人统称建昌人,他们所建的会馆常用“建昌会馆”这一名称,以区别于江西其他地区同乡。以前在东巷13号小巷道的拱门上有块招牌写着“香和旅馆”,就是给江西人旅途居住的。

东巷13号建昌会馆旧址

江西人建会馆必供奉许真人,通常在会馆旁边还建有万寿宫或仁寿宫,仁寿巷里的仁寿宫、仁寿井应该就是建昌人所建。

仁寿宫残余部分破败的瓦顶(年)

东巷28号是广东会馆,但史料上未查到此处为广东会馆的记载。后发现史料记载的三处:一在行春门、二在文昌门、三在对河码头脚,都是有戏台的,所以也不能说明此处不是广东会馆,只能说明东巷28号是“不挂牌的广东会馆”。

门上字是被红卫兵铲掉的小篆体“怀德”

东巷20号是整个东西巷保护得最为完好的老建筑,砖木结构也很有代表性,让人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它是朗梓村大户覃兆勋投资建造的家院,在东山墙和西山墙上都明确这里为“覃姓墙界”。由于年桂林保卫战后的“混乱”,此地给了与覃家关系较好的龚家暂住,这是为了讨好龚家,因为龚家的女婿是当时的阳朔县长潘昆华。

西山墙上“覃姓墙界”

这是桂林城区房屋年龄最长的成片街区,完全称得上是“老桂林街巷唯一的标本”,但发展是必然的,时光在消磨、吞噬着老巷的同时,生活环境的改善也是老巷居民的共同心愿。如今老巷重新焕发生机,在此努力做一份客观的影像档案,十分有意义,最后,我们再回头看看更多的老巷生活照,让大家更多的了解老巷过去的历史。最后附加最新桂林东西巷视频一份。

拆除后山墙上露出“熊同和”药店痕迹老巷青石板老巷小卖部老巷小贩正阳门外东西巷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sh/119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