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人口0.29万人,是广西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民族。广西仡佬族多数在明清时期从贵州迁移而来,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及西林县。
仡佬族非常神奇,一年之中只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就是农历三月初三节庆。
广西仡佬族“三月三”习俗大致与壮族相同,但有“喂树”等特殊内容。
◆“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
隆林、西林县的仡佬族,在农历三月初三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
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
仡佬族也把“祭树”称为“祭山”,因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热爱山、尊崇山。“祭山”的具体对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树,它是顽强的生命力的体现。祭祀以村寨为单位,只许成年男子参加。除供献祭品外,巫师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敬竹。仡佬族称竹子为“仡佬”,“仡佬”族意译为竹族是准确无误的。以竹来作为人名并不奇怪,但是以竹来作民族名称肯定给肯定给人以新鲜感。
关于仡佬族崇敬竹子的习俗,早在多年前成书的《华阳国志*南中志》和多年前成书的《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都记载有如下传说:夜郎者,早先有一女子在遁水(今贵州西部北盘江)洗涤,有一段三节长的大竹筒漂流到女子两足之间,推之不肯漂走。
听到筒中有小孩的哭声。剖开竹筒,见一男婴,抱回养大,有才有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在抛弃破竹筒的地方,生长出茂盛的竹林,后人建竹王祠祀奉。
关于竹王的传说,以及崇敬竹子的习俗,至今仍广泛留存仡佬族民间,不少地方以竹筒装米祭祖或求丰收。
有学者认为,对竹子的尊崇源于竹图腾崇拜,而这种崇拜又源于竹子对仡佬族先民的生活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农历三月初三,还是仡佬族的“吃虫节”。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有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