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的觉越来越少了
我的梦越来越长了
妈妈,岁月在我的心脏上
挂上了一口夜半的钟
我从你那里获得的躯体和骨血
正在滚烫发出沸腾的声
妈妈,我一想到你就醉了
妈妈,我要睡了
妈妈,我想你了。
这首想妈妈的诗看上去也不闵感吧,而且感动了很多人。
作者是张伯翼,是一位民间书法家。看着像流浪汉,其实不是流浪汉。
然而就是这么一首题壁诗,不久后却被涂白了。
要知道在很多墙上,可有很多的牛皮癣广告,牛皮癣都能容忍,怎么诗歌却不能?
这白色的墙让这首诗更加有故事了,也让这首诗得到了更多的传播。
我写诗多年,以前的文章是每篇文章里都会写一首古诗词来总结这篇文章。也坚持了好久,至今翻看一下也有一千首左右。但后来发现,写诗是写情感,很容易收不住,特别是在时评文章里,容易连累文章。
所以后来我也没有刻意去写诗了,只是对某件事有灵感了写几句。
我觉得这还挺遗憾的,因为时评文章是速朽的,一旦过了热点,文章便无人看了。
可诗不一样。一首好的诗可以突破时文的局限,变成不朽的杰作。
比如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的那些诗,时过境迁了,依然让人能体会到战乱对百姓生活带来的痛苦。
正是因为诗能抒发感情,引起人们灵魂深处的共鸣,所以才会引起某些人不爽,哪怕只是一首想妈妈的诗。
城市中,有这样的空白的墙,让人涂鸦,绘画,写诗,总好过贴上小广告牛皮癣吧。
而且题壁诗也是中国诗人的传统,古人也是兴致一来就提笔在墙上,岩石上写诗。
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要是在现在苏轼的诗可能就会被人抹掉,哪怕这首诗是千古名作。
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里也写到: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坏壁无由见旧题,其意思就是他们兄弟俩故地重游,看到斑驳的墙壁上还留着上次写的诗。要是搁现在,他们两兄弟还能看到之前的旧题吗?
包括宋江也有一首题壁诗很有名。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虽然是小说情节,但也能说明古人题诗的传统。
当然还有很多题壁诗。比如《题临安邸》、《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题都城南庄》等等。
很多地方为了增加知名度,还特意要请诗人题诗。所以说,题壁诗是古代诗人的传统。
林语堂先生说: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在《满江红》电影里,在《长安三万里》电影里,在电影院就有人不由自主的背诵,甚至前不久还有红衣大妈神经病犯了打砸苹果店,还不忘背诵《满江红》等诗。
诗人爱题壁,国人爱背诗,可以说对诗歌的热爱,是深入民族骨髓的,可怎么就容不下这么一首题壁诗呢?
昨晚上发了一次,结果出了点问题,修改删除一些再试试。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