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诗人兰德(W.S.Landor)有一首诗叫《生与死》,杨绛先生翻译的有一个版本,印在《我们仨》扉页上:全诗是这样的:“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看透生与死的诗,这里面没有区别心,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大家都一样,这是一种文人的情怀。
(杨绛《我们仨》书影)唐代是个大时代,任何一个大时代里,都有一些大人物,他们影响时代,留名后世,与他们对等并烘托他们的,是同时代的小人物,他们困锁在自己的天地和情怀里,伤怀或欣喜。
《全唐诗》里记载的诗人不仅有或仙游天下或陪伴君王的李白,也不只有忧国忧民穷困潦倒的杜甫,平易近人而身居高位的白居易,也不只是远游边塞剑胆琴心的岑参、高适,当然也不只有庙堂与江湖调和自如的王维,身经长贬而百折不挠的刘禹锡,处处留情、风流自成的元稹,诗才天纵,英年早逝的李贺,怀才不遇、情怀繁复的李商隐……太多了,他们是唐诗星空里明亮的星座,陪衬他们的是在夜空里发光微弱,不显眼的诗人,他们的诗照样引人“感发“,因为他们的诗写得真诚,我们说,诗写得好,最重要的品质是真诚。李群玉就是其中一位。
(《李群玉诗集》古本)李群玉(-),唐代澧州人(隶属于现在的湖南省常德市),极有诗才,人称“居住沅湘,崇师屈宋”,据说诗写得十分好,崇拜的人物就是屈原宋玉这样级别的。《湖南通志·李群玉传》里称他的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记载了一件小事,说杜牧早年游览到澧州时,跟他有过交往,认为他有才华,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上而止”,其实就是意思意思就完结了觉得参加科考不是自己的志向,其后就是自行云游天下了,李群玉一生交游甚广,足迹遍及河南、河北、陕西以及长江南北,因此广有诗名。宰相裴休视察湖南时,早知他的诗名,郑重邀请他写诗,其实这是要提携他,但结果他不领情,自己“徒步负琴,远至辇下”,徒步一人一琴,走着去了京城,直接进京向皇帝献上了自己的诗歌集子。唐宣宗把他的诗一首一首读过一遍,亲口称赞他“所进诗歌,异常高雅”,赐了一堆财物之后授给他“弘文馆校书郎”的职务,相当于到国家级出版社当了编辑,三年后李群玉天性所致,不愿做官,于是辞官回归故里继续他的自由生活,直至老死,因为诗名卓著,死后被追赐进士及第。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全唐诗》录他的诗首,他在晚唐诗人里算大人物,但跟上面所说的那些人来比较,影响则小得多,只能算小人物,小人物有小人物地情怀。
(澧县传说为李群玉而修建的蜚云塔)今天我们就说一首他的诗《火炉前坐》,全诗如下:孤灯照不寐,风雨满西林。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
这是一首五绝小诗,全诗二十个字,现在看来,字字都平易简单,其实却字字真诚无比。意思很好懂,顶多就是没有“书灰“经历的人会不理解这两个字。寒夜里(当然是寒夜,不然为什么要围炉而坐),孤灯照得人难以入眠,疾风骤雨摧打着西边的树林。多少关心的事儿涌上心头,只能独自灰上写字到夜深。深夜孤灯,本就是一种意象,更加上这是寒夜,再加一层,这是一个寒冷的雨夜,种种意象叠加,构成的是一幅孤灯难眠,烤火听雨的清寂孤寒图。
(一人守炉图)赏析的文章说什么起承转合,多么经心构想的,我觉得都不存在,这就是诗人心里想的,这么想就这么写出来,自自然然,我手写我心。写的是心声,是真情,就感人。晚上一个人点着灯,静静地不睡觉,听着外面在下雨,西林当然是他居住的西边就有树林,雨水打在树林里,风声、雨声、树木萧萧声,在这样的夜晚,忍着寒冷,依靠火炉提供的一点温暖,所有的心事都涌了上来,或者是家事,或者是国事,或者是没写完的诗,或者是没寄出的信,总之,一腔心事,但这心事也终无寄托,于是诗人拿着火钎子或者木条在炉灰上随手乱写乱画,一直写到深夜。
(孤灯寒夜本就是一种意境)有人说这里面也用了典故,说什么《晋书.殷浩传》里被连坐罢职的孤愤,因为那里的殷浩被罢之后是天天“书空”写“咄咄怪事”四字的,我不相信,连官都要辞了不做的李群玉会有这样的孤愤心情。我更倾向于这是诗人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孤寒无依,心事丛生的小资情怀的抒写。这里面该没有家国大事的弘大意旨。
更有人说后来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著名的对联也脱胎于此诗,我觉得太牵强了。意象或者有相似处,但应当没有丝毫关系。硬要把交游天下的李群玉向积极入世的家国天下情怀去拉,是不合适的。
(民国版的《夜雨秋灯录》)清代的宣鼎曾写过一本文言小说《夜雨秋灯录》,那是作者长期漂泊流浪后,到了40岁生日突然觉得需要总结一下自己的人生了,于是“抒怀愤发”写了一本小说,但也基本与家国无关,更多的是文人情怀的抒发。这个标题,倒有点类似李群玉的这首诗的意境。
当然,还是老话,诗无达诂,对于一首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怎么解,都不当算错,审美是主观的。
(之,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