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朝茂教授三十余年专一于竹子、从未离开过竹子、从未改变对竹子的挚爱,这是怎样的坚持。他在讲台辛勤耕耘,在实验室悉心指导学生,在深山密林艰苦考察,一切都为竹。年年载载,每日脚步匆匆,忙忙碌碌,甘苦相伴,却乐在其中。
在外人看来,研究竹子不会有什么危险,其实不然。竹子大都分布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野外调查需跋山涉水,艰辛不易,热天挥汗如雨,雨季路滑泥泞,那是真真切切的“路在脚下”。除此以外山里的野兽、毒蛇、蚂蟥、蚊虫等等都无法躲避。小小的旱蚂蟥不知不觉就会爬进裤兜,吸血饱餐后,被它叮过的地方会一直流血不止。“马鹿虱”是寄生在野兽身上的一种虱子,被它叮咬吸血时,如果硬将它扯掉,带有倒钩刺的头部还会遗留在肉里,伤口几年后还会发炎。所以一旦被马鹿虱叮咬,最好用刀片自己“动手术”划破皮肤取出虱子头。经常性的野外工作,辉教授身上有多少被叮咬的伤口和刀痕,他也无法一一数清。提起这些辉朝茂教授只是微微一笑。
要获得第一手资料,离不开艰苦的野外工作,要经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危险。他受导师薛纪如教授委托,年8月只身前往南滚河国家自然保护区调查和采集珍稀竹种梨藤竹花果标本。那时候,云南边疆交通远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时值雨季,途中在云县境内遇上连日暴雨,造成山洪暴发、山体滑坡,多处道路被泥石流冲毁。在班车无法前行的情况下,车上不相识的旅客在互助中扶老携幼,在山上整整三天徒步,翻越十余座人烟稀少的高山,趟过十八条洪水突涨的河流,最终走出困境。其间在经过老乡临时搭建的一处独木桥时,突然上游洪水冲下,在几人协力救上一个6岁小女孩时,后面尚未来得及冲到桥头的一个小伙子,不幸跌入河中被急流卷走,无法救出,一个活脱脱的生命瞬间戛然而止。就在辉教授奋力翻上河边土坎时,奔流直下的洪水也已冲到他的脚上了。危险时时都在,谁不爱生命,谁不珍惜生命。但不经历一番艰难困苦,成果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此后分别乘坐班车、牛车、徒步跋涉,几多曲折,终于到达保护区找到那里特有的梨藤竹,采到了珍贵的花序和果实标本。当看到生长在深谷野林中的珍稀竹种梨藤竹攀援缠绵于乔木之上,满树果实累累时,他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年他参加省级机关讲师团,在他自己强烈要求下,省委组织部将他单独改派到最艰苦的怒江州支教。当时山高坡陡的怒江大峡谷,竹类资源的调查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为探索怒江竹子奥秘,他足迹踏遍怒江、澜沧江、独龙江流域、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中缅边境原始森林,历尽艰辛,首次基本查清怒江州竹类资源及其分布,发现和报道了个竹亚科18新分类群,发现了开红花的针麻竹等珍稀竹种,编写完成《怒江州竹类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在此基础上编著出版《怒江竹类》一专著,为边疆绿色生物资源开发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他也被评为当年讲师团省级先进队员。
一年又一载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他一直不改初心,从未辍停脚步,只为心中的竹。沿着青春选择的路向前,再向前,行进在竹类科学的研究和教学的路上。他长期从事竹类研究和教学工作,如今已成为中国竹类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三江并流地区竹类多样性评估和保护研究》和《澜沧江下游地区竹亚科优异种质资源发掘及保护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是我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最多的教师之一。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许多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或国家发明专利18项。其中,《珍稀竹种巨龙竹生态生物学特性及其开发利用基础性研究》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编著出版《材用竹资源工业化利用》《珍稀竹种巨龙竹》《中国竹子培育和利用手册》《少数民族竹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学术专著8部,参加主编《优质笋用竹资源产业化开发》《中国竹类:文化/资源/培育/利用(英文版)》等4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总篇幅余万字。
“学非报国枉为儒,竹不富民羞成业”,这是辉朝茂教授的座右铭。研究竹子目的在于应用,把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竹类资源变成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经济优势,这才是他最大的心愿。云南是世界竹亚科植物的起源地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高度富集的竹类种质资源不但在植物系统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更是新兴竹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竹子大都分布在山区农村,传播竹子科学技术是辉朝茂教授和团队的历史责任。薛老曾以《咏竹》为题赋诗一首,十分贴切而准确地描绘了作为一种植物的竹子:“茎作鞭兮横地生,枝成秆兮直指天,叶变箨兮抱青笋,花难遇兮自成仙。”作为学生的辉朝茂教授步其韵也作一首,感慨作为一种资源的竹子:“鞭纵横兮保水土,秆作材兮点成金,宴无笋兮不成席,竹居深山待知音!”
竹子开花周期较长,一般难以收到种子进行大批量育苗,发展竹子首先要解决育苗技术和育苗成本难题。针对竹子育苗的生产难题,他和团队的同事们作出了巨大努力。从年开始他们足迹踏遍50多个县近百个乡镇山区农村,推广科研成果,传授实用技术,结合“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年”活动印发了《竹子育苗和造林技术》的普及性培训资料近万份,手把手的把埋节、埋秆、扦插育苗技术传授给群众和基层科技人员。他们用事实改变了群众祖祖辈辈挖蔸移植的观念和习惯,较好地解决了大面积人工造林中的种苗问题;他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感动着山区的百姓。
年,他的又一项《甜龙竹优良种质资源发掘及高效培育技术集成与创新》通过鉴定。经过他和项目组全体科技人员的努力,不但在优良竹种甜龙竹优良种质资源发掘、选育、繁殖和高效培育关键技术上取得显著突破和创新,更重要的是建立种质资源保存繁育基地5亩,划定优良林分2.39万亩;通过技术辐射推广,新增人工竹林面积46.72万亩,累计增收节支2.5亿元,带动1.9万户农户增收致富,人均增收.5元。近年来,云南省竹产业得到较好发展,年产值从年的0.25亿元,提高到年的2.5亿元,再提高到年的25亿元,西南林业大学竹类研究团队的科技支撑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一直不忘导师谆谆教诲,继承和发扬着恩师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乐山乐水、献身祖国绿色事业的的情怀。他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著名林学家和竹类学家薛纪如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环境工程领域知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郝吉明教授和我国乃至世界竹材加工利用领域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张齐生教授。他从这几位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珍贵的东西,无论治学还是不畏险阻探寻未知的求索精神,都让他烙印于心,蜕变为向前不辍的力量。薛纪如教授从年开始,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做云南竹类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历尽艰辛三代人,执着追求七十年,使竹类研究成为西南林业大学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学科领域之一,在从生竹研究领域进入国内领先行列。
辉朝茂教授沿着薛先生引领的路,继续前行。他和团队的同事们一起,于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了《竹类培育与利用》课程,主编的《竹类培育与利用》教材被列为“全国高等林业院校通用教材”;年《竹类培育与利用》课程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他所在的团队于年被认定为云南省首批省级创新团队“云南省竹藤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年获批组建成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丛生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竹国耕耘三十年,教书育人勤钻研。由于他在竹类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曾被国家林业局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是“云南省竹藤科学创新团队”学术骨干。辉朝茂教授现任西南林业大学竹藤研究所所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丛生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林业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兼竹藤组组长,云南省科技特派员,中国竹产业协会理事。
辉朝茂教授的学生们感慨的说,“高风亮节”“虚怀若谷”,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怀与豁达开朗的性格,也是辉教授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辉教授研究竹子30余年,被称为“竹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正是辉教授“学非报国枉为儒,竹不富民羞成业”这一座右铭的写照。
辉朝茂教授将竹类研究作为自己专一的追求,爱竹、种竹、研究竹,不但把竹子精神传授给学生,还将竹类知识传播到边远山区,带动边疆山区群众增收致富。他三十余年从未离开竹子,也从未改变探索竹子的初心。为了竹子,他“等闲旁观江湖事,偶有疏狂性秉志”,他将对竹子的大爱化为劳苦辛勤成为歌,飞扬在山里,曼舞在竹乡……
本期记者:王德凤本期编辑:文思颖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