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庄
“李家庄,马家河”。全国李姓的村庄究竟有多少,没人能统计出来。鼓浪屿上的李家庄,乃是当年菲律宾鼎鼎有名的“木材大王”、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李清泉先生的别墅。上世纪20年代,李清泉陆续在鼓浪屿上建造了多幢别墅,此幢为供其父的安养之所。别墅外观古朴典雅,用料考究精美,融合了中式、南洋和欧式古典等多种建筑和装修风格,是目前鼓浪屿岛上保存较为完好的别墅之一。李家庄观海别墅印尼华侨领袖黄奕住先生不光建造了当年号称中国第一别墅一一“黄家花园”,还在厦门积极投资房地产,至年,在鼓浪屿建房座,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在厦门占首位。他独建一条日兴街,鼓浪屿所有角落几乎都有他的房产。他还买下英大北公司旧楼,扩地填海,将外墙筑在海堤上,重新翻建装修,前方海边建观海台、迷宫、花园,站在长廊里,海天美景无限宽广,他将此别墅命名为“观海别墅”。据说,北伐前,汪精卫曾在此住过3天,临别诗赠黄奕住,以示感谢。观海别墅黄家花园黃家花园,几次欲进,被门卫告知:非住者不得入内。只得寻附近一高处,远远的望,隐约窥见别墅的豪华一角。正画着,一老者悄然走过,轻言道:小小剃头匠,建成当时号称“中国第一”的豪华别墅,乃奇人也!然,谁人能知,在“剃头匠”与“第一别墅”之间,隔着多少千山万水?唯一路走来的小剃头匠本人,才知其中艰辛之滋味。黄家花园,先有南北楼,后建中楼,规模宏大,造价高昂,其造型新颖华贵,构思稳重大方。加上花木配衬的花园庭院,十分秀美。是日,登日光岩远眺,方见其范围之大,令人咂舌!据了解,别墅所有房间悬挂明镜,框上雕有3件理发工具,示意子孙毋忘先辈创业之艰辛。中楼还布置有“家史馆”,作为教育子孙的拜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上世纪50年代起,黄家后人将其交政府管理。作为国家宾馆,这里曾住过中外许多政要。翻阅黄家花园的百年变迁史,不免令人唏嘘不已。黄家花园杨家别墅在上世纪初鼓浪屿建房高潮中,福建尤溪县旅菲律宾华侨杨知母、杨知纲兄弟,在鼓浪屿笔架山麓,购得英国长老会旧房一座,拆旧建新,建造了4幢欧式别墅,统称“杨家园”。杨家园的4幢别墅,每幢都不一样,但均华贵秀美。柱式多为科林斯式,凹槽罗马柱挺拔美观,压条下的钢花雕饰颇具时代气息,流畅明快。窗子的造型尤为美观,一楼为圆拱,二楼为尖拱,窗楣雕塑、窗柱装饰各不相同,既有艺术韵味,又有欧式灵气,把别墅衬托得分外秀丽。那天画的“杨家园”这幢别墅,正好是“东方鱼骨艺术馆”所在地。于是,再次拜访鱼骨艺术家林翰冰先生。林先生热情介绍了杨家园别墅的有关情况,同时谈及岛上其他建筑和人文故事,搬出一大堆有关鼓浪屿的书供我翻阅。我们喝茶,分享彼此艺术观点与作品,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杨家别墅番婆楼岛上艺术家林翰冰先生评价鼓浪屿别墅是:戴斗笠,着洋装,配饰为中西合壁。番婆楼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番婆楼是菲律宾华侨许经权先生为孝敬母亲而建造的别墅,时间在年前后。番婆楼以其独特而鲜明的建筑风格进入岛内十大别墅之一,也是鼓浪屿一个重要的景点,导游一般都会带旅游团到此一游,当然,画者也不例外。目前来看番婆楼,仅能看到一个极其豪华的门楼,或者透过大门看到一点主楼的轮廓,因为此楼现巳沦为婚纱影楼,门口挂着“闲人免进”的牌子,看门老头是个极负责任的门卫。据一旁一位邻居老者介绍,十多年前,许经权后代仅以万的低价将此楼卖给香港一位老板,这位老板又将此楼出租给别人开婚纱影楼。影楼一天收入十几二十万,十天多少钱?一年下来你算算多少钱?当然,这是属于邻居的闲话。而于我,也不能缺失这样一张有代表性的写生作品。我决定就画其门楼。当我刚画10分钟便开始后悔,太复杂了!其造型豪华繁琐、线条层层叠叠,包括铁门的图案也很考验耐心。要把握好透视,我用的又是钢笔,下笔肯定,不容修改。只要一个细节处没画好,就将前功尽弃。这是我第一次在写生中想打退堂鼓,烧脑,觉得累!画还是不画?犹豫贯穿于写生全过程。当然,最终我还是画成了。这肯定是我很重要很有代表性的一张写生作品,同时,也是我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取得的一次小胜利。番婆楼鼓疗别墅鼓浪屿陆军疗养院内,也有不少知名的别墅。据说,鼓浪屿解放前夕,蒋介石就住在这片别墅中的其中一幢。当天,蒋介石还在这里开了一天的会。傍晚时分,随从和警卫人员听到厦门方向传来枪炮声,强行将准备休息的蒋总裁架走,安排到大金门就寝。当晚,解放军真的攻进了鼓浪屿,如果不是蒋的随从与警卫的坚持,中国这部分的历史将会改写。建筑往往因人文的故事注入,瞬间就变得生动起来。鼓疗别墅本文速写:杨雨文
作者简介
杨雨文,江西玉山人,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著名诗人、画家,主任记者职称。现任江苏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
自幼习画,擅长写生速写。作品几十次入选全国各类美术展览,有多幅作品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50多家报刊采用。发表新诗多首,曾获首届全国大学生诗歌比赛一等奖、江苏省新诗大奖赛一等奖等文学、新闻奖项多个。出版有《杨雨文诗画》、《台湾文化人在上海》、《海峡记忆》等多部专著。上世纪90年代两部介绍他诗画作品的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3套、7套播出;主持策划了《台商创业大上海》、《厦金三十年》、《台商说浦东》、《台湾抗日义勇军在大陆》等10多部在全国有影响、在新闻界有一定效应的专题系列报道;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一次发表10篇系列长稿,受到中央领导和总政首长的高度评价;曾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往期精彩
来源l东海民兵(DHMB81)编辑l号东期数l第期联系投稿邮箱:dhmb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