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县,广东省惠州市辖县,县境原是增城县的上龙门地区,故以龙门命县名。位于广东省中部,增江上游,东南与河源市、惠州市博罗县接壤,西南与广州市从化区、增城区毗邻,北与韶关市新丰县相连,区域总面积平方公里。截至年,龙门县共辖2个街道、7个镇、1个瑶族乡,总人口35.9万人。
龙门县地处九连、罗浮两大山脉之间,九连山系伸入县境,向东和东南分出分支与罗浮山山脉连接。境内山峦起伏,群山重叠纵横交错,构成“群山之地”。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上小下大,高低悬殊。西北西南高山多,东部和南部为低丘盆地,是惠州市的旅游度假胜地,年11月,龙门县获“全国文明县城”称号。
年龙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55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69.31亿元,同比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66.55亿元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年)置番禺县,龙门属番禺县地。
东汉建安六年(年)由番禺县析置增城县,龙门属增城县。明弘治九年(年)割增城县东北部的西林、平康、金牛三都及博罗县西北部的一小部分地方,设龙门县,县治置西林都七星岗。县境原是增城县的上龙门地区,故以龙门命县名。自建县至清末,龙门县均属广州府。
民国元年(年),隶属广东都督府;民国三年(年),隶属粤海道;民国十年(年)后隶广东省;民国二十五年(年)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年)隶属第五(专署)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八年(年)8月27日,龙门县解放,属东江专区。
年11月隶属粤中行署;年12月后属惠阳专区;年11月,龙门县与增城县合并,称增城县,隶属广州地区;年3月归属佛山地区;年10月25日,恢复龙门县建置,仍隶属佛山地区;年6月,龙门县又属惠阳地区管辖;年1月始龙门县隶属广州市;年4月,划入惠州市管辖。
年至年,龙门县辖15个镇,个村委会、23个居委会。
年,天堂山镇并入地派镇;撤销铁岗镇和左潭镇,设立龙潭镇。
年6月16日,撤销龙城镇,设立龙城街道办事处,并将原王坪镇王坪居委会和青溪、戴屋、樟潭、黄溪、鸬鹚、横田、城西、王坪、花围、陈村、黄竹沥、江厦、三洞13个村委会划入龙城街道办事处;王坪镇更名为龙田镇。
年12月9日,撤销沙迳镇,并入龙华镇;撤销路溪镇,并入龙江镇。
年10月12日,撤销平陵镇,设立平陵街道。
截至8年,龙门县辖2个街道(龙城街道、平陵街道)7个镇(麻榨镇、永汉镇、龙华镇、龙江镇、龙田镇、地派镇、龙潭镇)、1个民族乡(蓝田瑶族乡)、2个乡级单位(龙门县密溪林场、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县人民政府驻龙城街道东门路2号。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龙门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增江上游,地处珠江三角洲边缘,东南与河源市、博罗县接壤,西南与从化市、增城市毗邻,北与新丰县相连。行政区域位于东经°48′26”-°24′58”,北纬23°20′06”-23°57′50”之间,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龙门县地处九连、罗浮两大山脉之间,九连山系伸入县境,向东和东南分出分支与罗浮山山脉连接。境内山峦起伏,群山重叠纵横交错,构成“群山之地”。县内土地广阔,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上小下大,高低悬殊。西北西南高山多,东部和南部为低丘盆地。山川与丘陵之间有5-70平方公里的河谷盘地10个。
气候龙门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多是影响龙门县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导致了县内气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明显的山区气候特点,南北温差较大,可达约5℃。冬半年盛行干燥的偏北季风,夏半年盛行暖湿的偏南季风。春暖来得迟,春末升温快;夏季降雨多;秋凉来得早,秋季降温明显;冬季日温差大,有不同程度的低温、霜冻天气。
由于地形的影响,使不稳定的暖湿气团有得于形成对流发展的天气系统,造成龙门县雷雨天气气较多,年均雷暴日为78天,属多雷区。
自然资源水资源增江在龙门县境内集雨面积平方公里,河长.6公里。龙门县有水文站1个、蒸发站1个、雨量站11个。龙门县多年平均雨量.6毫米,多年平均总产水量48.亿立方米;径流系数0.,多年平均径流量30.亿立方米,径流深.9毫米。全县人均拥有水量立方米。全县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6.89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龙门县农用地21公顷、园地公顷、林地公顷、牧草地1公顷、水面公顷、建设用地公顷、工矿用地公顷、交通用地公顷、水利用地1公顷、未利用公顷、耕地公顷。
矿产资源龙门县境的矿产资源类别包括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冶金辅助原料、燃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和地下热水等,主要分布在地派、麻榨、平陵等乡镇。截至2年4月,龙门县已发现矿种27种,优势矿种以铅、锌、铌、石材和石灰石储量大。
生物资源龙门县的植被及小灌木大多是药用植物及花卉。龙门盛产的中草药植物主要有巴戟、山楂、狗脊、金樱子、金银花、金钱草、陈皮、山枝子、倒吊王、鱼腥草、田基黄、车前草、板蓝根、茅根、芦根等多种。南昆山有江南红豆杉、桫椤、金边兔耳风、红花油茶、可可茶、横经席、檀木、山木兰、山含笑等稀有物种。境内常见的野生动物有水鹿、黄猄、果狸、野猪、穿山甲、刺胸蛙、虎纹蛙;鸟类有毛鸡、山鹰、猫头鹰、山雀、啄木鸟、白鹇鸡、红嘴相思等;山溪里还有山魽鱼、山斑鱼等多种名贵鱼类。珍贵的稀有动物苏门羚仍生活在南昆山中。
人口截至年,龙门县常住人口31.88万人,城镇化率为47.42%。户籍总人口35.9万人,其中男性18.4万人,女性17.5万人;农村人口21万人,城镇14.9人口万人。0-17岁人口9.2万人,占总人口的25.6%;18-59岁人口21万人,占总人口的58.6%;60岁及以上人口5.7万人,占总人口的15.8%。
经济综述年,龙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1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55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69.31亿元,同比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66.55亿元,同比增长3.1%。三次产业比重为18.36:41.65:39.9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元,同比增长2.8%。
第一产业年,龙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65万亩,同比增长0.3%。油料种植面积2.88万亩,同比增长1.7%;蔬菜(含菜用瓜)种植面积16.98万亩,同比增长2.1%。全年粮食总产量10.41万吨,同比增长7.3%;油料产量0.57万吨,同比增长2.8%;蔬菜(含菜用瓜)产量30.92万吨,同比增长4.8%;水果产量48.83万吨,同比增长3.9%。全年肉类总产量1.35万吨,同比增长13.8%。全年水产品产量0.68万吨,同比增长3.0%。
第二产业年,龙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8%。分企业类型看,国有企业同比增长7.4%,股份制企业同比下降4.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同比下降16.7%,民营企业同比下降5.7%。全年实现水泥产量.15万吨,同比下降3.0%,水泥制造业用电量8.27万千瓦时,同比下降2.8%。全年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79亿元,同比增长82.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6.9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0.8%。房屋建筑竣工产值5.11亿元,同比增长.4%。
第三产业年,龙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36亿元,同比增长6.7%。按消费形态统计,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48.96亿元,同比增长8.0%;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9.41亿元,同比增长2.4%。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中,从商品类值看,日用品类、中西药品类、家用电器与音像器材类分别同比增长44.6%、25.2%和7.3%。全县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0个,同比下降70.9%;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金额万美元,同比下降10.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万美元,同比增长46.8%。全年累计完成外贸出口总额12.13亿元,同比下降15.7%。全年累计完成外贸进口总额2.90亿元,同比增长32.8%。[4]
教育事业年,龙门县现有普通中学21所(其中,高中3所、初中18所),小学24所,幼儿园39所。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现有人,其中,专任教师人。其中,普通中学教职工人,专任教师人;小学教职工人,专任教师人;幼儿园教职工人,专任教师人。各类学校招生人数人、在校学生人、毕业班学生人。其中,招生人数普通中学人、小学人、幼儿园人;在校学生普通中学人、小学人、幼儿园人;毕业班学生普通中学人、小学人、幼儿园人。
文化事业年,龙门县有文化馆1个,组织文艺活动65次,参加人数达14.0万人次;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17.08万册件套,其中,图书总藏量15.36万册;博物馆1个,文物藏品件,参观10.0万人次;广播电视发射台1个,电台频率2个,电视频道3个,无线广播人口覆盖率和无线电视人口覆盖率均为99%,有线电视覆盖率31%。
体育事业年,龙门县举办各类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达到20场,参与人数达2.05万人次。健身志愿服务不断完善,全县登记在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共人,每万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到38人。龙门籍运动员夺得12枚世界大赛金牌。
医疗卫生年,龙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62个。其中,医院3间,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间,妇幼保健院1间,专科疾病防治院3间。医院病床张,平均每万人拥有33.59张。卫生技术人员个,其中,执业医师人,执业助理医师人,注册护士人。
社会保障年,龙门县共有人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纳入五保户救济人数(集体供养)38人。社会救济对象1人,其中,农村救济对象人,城镇救济对象46人。
历史文化方言龙门县内主要聚居汉、瑶两个民族,流行四种不同系属的汉语方言。方言的分布除县治所在地龙城镇及其毗邻的王坪镇统一流行一种比较接近于广州话的粤方言“龙门话”,县境东南路溪镇流行“路溪话”,西部县境南昆山、北部县境密溪流行清一色的“客家话”外,其余乡、镇均同时流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方言的“双语区”。北部县境的蓝田瑶族乡,由于历史的原因,已逐渐“汉化”。乡内流行“龙门话”和“客家话”。龙门县方言主要有:龙门话;客家话;本地话;路溪话。
龙门话
龙门话属于粤语,是龙门县分布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分布在龙城、王坪、地派、铁岗、左潭、蓝田、天堂山、龙华、沙迳、永汉、麻榨、油田等十余个乡、镇、场,使用人口16万多人。与包括珠江三角洲各地方言及肇庆话、花县话、东莞话、增城话在内的粤方言同属粤海系次方言,它与广州话相近。广州话,又称之为“省话”或“白话”。龙门话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起着龙门县中心方言(即代表方言)的作用。
客家话
“客家话”主要分布在平陵、龙江、南昆山、密溪、麻榨、永汉,地派、左潭、铁岗、天堂山、蓝田、龙华、沙迳、油田等地。客家话使用人口近8万人,成为仅次于龙门话的第二大方言。分布在不同乡镇的客家话,相互间是比较一致的,只是某些词、字在语音上略有差异。由于历史、地理上的原因,县境内地区与邻县互为影响,各有特点。流行在地派、蓝田一带的客家话,酷似新丰的新丰话;流行在永汉、麻榨的客家话,酷似增城的客家话;流行于平陵隘子的客家话与邻近博罗公庄的客家话,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本地话
在平陵、龙江一带的部分自然村流行一种既非客家话,又与龙门话大相径庭的本地土话,当地人习惯称为“黄沙话”、“祖塘话”、“格朗话”等。本地话与惠州话、河源话、博罗话在语音和词汇方面都有极其相似之处,属于粤方言分布在东江中、上游地区的一个特殊支系。它与广州话、龙门话较之接近,也受到客家话的影响。
路溪话
路溪话兼有粤海方言,客家话、本地话和其他语种的影响,也属于粤方言,是东江中、上游地区一个特殊支系。路溪话之所以被看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语种,除了它的分布仅在路溪一镇外,它在语音上自成体系,与龙门话、客家话、本地话迥然不同。
地方风俗龙门是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的交集地,有独特的瑶族文化,地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客家山歌、粤剧、赛龙舟、舞火狗等传统民间文化。全县还有功武村古建筑群、见龙围炮楼、廖金凤墓和鹤湖围等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龙门文化主体是广府文化,其本质受海洋文明的极大影响,敢为人先,兼收并蓄而有容乃大。
舞火狗
“舞火狗”是龙门县蓝田瑶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具有较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也是岭南民族文化发展变迁的一块活化石,它既是蓝田瑶族一项祭祀活动,也是瑶族少女的成年礼。“舞火狗”于年5月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舞火狗”民俗风情歌舞系列被列入广东省4年群众文化重点活动项目,也是龙门县继农民画品牌之后的又一特色文化品牌。
龙门农民画
龙门县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龙门农民画为中国三大农民画之一,它吸收和借鉴了民间传统的刺绣、木雕、剪纸等艺术,充分发挥农民创作者的艺术想像,在艺术风格上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龙门农民画从年开始创作活动。龙门农民画作者所描绘的是自己熟悉的劳动、生活和家乡风俗的热闹喜庆场面,饱含浓郁的民间文化特色。
龙门农民画吸收和继承了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创新地以单线平涂手法,结合水墨画、水彩画、油画的表现形式并借鉴传统民间刺绣、木雕、剪纸等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同时也开创了以追寻“南蛮文化”痕迹,以“南蛮文化”作为独特文化视角,展现南国地域传统民俗文化为意念而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它突破了焦点透视、比例、结构等基本绘画方法的束缚,以浓墨重彩渲染人们丰富多彩的劳动和生活。
年,龙门农民画曾在广州、西安、北京、上海、长春等国内大都市展出,也曾到美国、日本、瑞典、挪威、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多张作品在国内外刊物发表,48张获省以上美术奖,外宾购龙门农民画多张,年龙门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年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农民画艺术)之乡”。名优特产
有“中国年桔之乡”之称的龙门县,出产的土特产除龙门年桔外,还有三黄胡须鸡、西溪笋、龙门优质米、蜂蜜、草菇、永汉慈菇、观音菜、青梅酒等,加工的名优产品有龙门牙签、龙门腊味、麻榨凉果、龙门米粉(“长滩米粉”最为知名)、龙门蜂蜜、龙门米饼、观音菜、蜂蜜醋、南昆山毛茶、路溪石硖龙眼等。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