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宣城方言的DNA
——“宣城老城区江淮官话发音人”工程全面启动
宣城日报项嘉夏姜文/图
古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说的就是地域文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烙印。方言被称作我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许多有识之士在大声疾呼:保护方言,刻不容缓。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我市已正式开启宣城方言保护工程。
全国方言保护工程推进至我市
据悉,根据教育部语信司、国家语保中心,以及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安徽省项目启动大会的部署,年安徽省语保项目15个课题的调查研究工作全面推进,即安徽省的第三批语言资源保护工作。共设宣城、歙县、淮南等15个调查采录点,各调查点需招募、遴选4名方言发音人、3名地方普通话发音人及若干名口头文化发音人。宣城方言保护工程也正由此展开。
几名老居民正在回忆讲述宣城方言,并将被记录入档。
近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安徽汉语方言调查·宣城点”项目主持人郭辉,已带领项目团队来宣城初步了解情况。“方言保护操作流程很明确,就是请宣城发音人用方言读取规定的材料和讲述本地的民俗故事等,并将此全过程,用录音和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作为宣城方言的档案资料永久性保存在国家数据库。”宣州区西林办事处工作人员冯桂芳说,自己已被委任为宣城执行点的执行人,而整个工作由宣州区教体局牵头协调,并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据了解,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是由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主管,国家财政支持的重大语言文化工程。旨在全国范围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各项工作。该项保护工程在安徽省规划调查45个县市,现已经顺利完成25个调查点的调查工作。而今年启动的15个调查点,我市位列其中。
方言好比社会人文DNA
“方言保护很重要,语言的多样性和人类基因的多样性是一个道理,因为每一种方言或语言都蕴藏着独特的文化智慧,而我国又是一个地域辽阔、文化多元的国家,保护好丰富的语言资源十分重要。”项目主持人郭辉教授告诉记者,方言好比社会人文DNA,只有做好保护工作,才能为社会人文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几名年轻人正在练习宣城方言,准备参加“宣城方言发言人”选拔。
据了解,宣城方言的研究,可以为官话研究以及更高层次的语言比较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还能为方言地理学和方言类型学研究提供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其中,在语言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该研究可以为研究语言的类型特征提供扎实可靠的研究基础,为语言接触理论以及语言接触下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及其演变的研究提供例证,而各门研究语言的学科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语言材料和认识。
同时,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宣城方言是宣城地域文化的载体,该研究必将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古城宣城的悠久历史文化,利于当地文化产业的开发,为宣城乃至安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通过透视文化,传承历史,珍藏经典,对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本研究能开拓方言文化研究的空间,可广泛用于学校教育、社区活动、政府文化成果展示、媒体地方文化宣传等,尤其是将反映方言文化的戏曲、歌谣、民间故事、莲花落等转换成各种文化娱乐形式,让它走进社区、走进农村,以达到为地方政府和社会大众服务的目的。
宣城历史人文多“断层”
“目前,淮南等执行点都很顺利,唯有宣城市区的特殊历史背景,让方言保护工作陷入困境。”据冯桂芳介绍,正因为地方方言就像DNA一样,不宜过多接触外来文化元素的影响,因此发音人的父母双方都必须来自宣城老城区,所以,一时半会很难找到合适人选,尤其是青年发言人,“简直是大海捞针!”
随后,记者通过宣城市方志办了解到,宣城方言发言人难以寻找,主要因为本地历史人文出现过“断层”。春秋时期,宣城是吴头楚尾,以吴楚两地方言为主,直到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永嘉南渡”,中原世家大族在内10多万人移居宣城,由此带来中原地区的官话方言。然而,太平天国期间的战争,使得境内的世家大族几近绝户,本地文化及方言再次衰落。
“战争导致社会人口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本地文化体系发生明显断层,曾经的人文记忆不再。”据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陆再奇介绍,太平天国战争,使宣城地区人口骤减。后来移居境内的多是今河南、湖北以及安庆府、庐州府等地垦荒农民,其次是裁撤的湘军和遣散的太平军。他们原有文化风俗与方言随之一同移居宣城市区,很难与曾经的宣城人文产生“共鸣”。因此,本地方言搜寻和保护工作的难度加大。
急寻土生土长的宣城人
“希望广大市民,尤其是25至35岁的年轻市民,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