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应邀赴上海,97岁

治癜风自愈方法 http://www.wxlianghong.com/

■研究会一行和上海文史馆的领导合影

年2月17日,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志平、秘书长安康美,中山国王陵文物陈列馆馆长黄子爵应邀赴上海参加黄尝铭先生的大美中山篆讲座,并与上海历史文化界、书法艺术界的专家学者一起交流座谈,就中山国文化、中山篆书法艺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引起很大反响。

中山国历来被称为“神秘王国”,在历代史书中记载颇为分散、凌乱。直到20世纪70年代对中山国都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从出土的“中山三器”器身铭文上我们才了解到战国中山国国君一个较为完整的谱系,对中山国这个“神秘王国”有了初步的认识。

中山国文化和中山篆在上海具有很大影响和群众基础,他们对中山国文化的研究热情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黄尝铭先生大美中山篆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国宝鲁庵印泥传承人高式熊先生听说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要在今年举办中山篆书法篆刻全国邀请展,非常地高兴。高式熊先生今年已经97岁高龄,尽管身体不便,坐着轮椅,老先生仍然用中山篆书写了一篇书法作品。张志平会长非常感动,当场表示要将高先生的作品列为此次邀请展的号特邀作品,在今年的中山篆书法篆刻全国邀请展上进行展出。

高式熊,名廷肃,字式熊,号羽弓。年生,浙江宁波人。现为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静安区书法家协会会长、上海民建书画院院长、棠柏印社社长等。高式熊先生从小继承父亲高振霄衣钵,高振霄乃晚清翰林太史、新中国上海市第一批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书法家。高式熊先生幼承家学,书法得到父亲亲授,20岁时获海上名家赵叔孺、王福庵指导,擅篆刻、书法及印学鉴定,书法出规入矩,端雅大方;后又喜摹印作,对历代印谱、印人流派极有研究。其书法楷、行、篆、隶兼擅,清逸洒脱,尤以小篆最为精妙,与篆刻并称双美。还著有《西泠印社同人印传》《高式熊印稿》等专著。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发表。

■高式熊先生赐题中山篆书法篆刻全国邀请展第号作品

■高式熊先生赐题——承先启后(中山篆书)

再现中山篆

上海文化学者顾建明

东周战国时期的一个千乘之国——中山王国,在所挖掘的“中山三器”青铜器中,合计有铭文字,去除重文及符号,加上一些可通假衍化的单字,目前能被我们认知的单个字谱总字数共达余字,故可以创造出丰富的集字书写,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丁酉早春二月,上海静安文史馆,静安书法协会,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特邀该传习所特邀研究员、中国台湾著名篆刻家、西泠印社社員、中国台湾长荣大学教授黄尝铭先生,首次在上海举办“大美中山篆”专题讲座。随着“大美中山篆”的剖析解密,一幅幅优美如画般的中山篆铭文和一张张“中山三器”青铜器照片投之银幕时,犹如战国雄风乘势申城,故国中山似在静安。在座无虚席前来旁听的书家中引起震撼。毕竟,目前我们所能认知的甲骨文单个字谱也就余字。

黄教授认为:中山篆的发现,对当时的大小篆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影响,其书风体型修长,横竖之比为1∶2,线条纤细,中段粗两端细,使得书体杂糅出古文、金文、小篆及独特的自我风格,这是中山篆字体所具有的丰富性一面,并就形声与会意,假借与专注的字形结构,一一展现,侃侃而谈。

历史是现实的,它会还原其原有真相。

历史是无私的,它会展现其本来面目。

当20多年前我们推广普通话而并非拒绝当地方言后,如今的孩子几乎不会说当地的方言,当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七国,“车同轨”使得战车驰横疆土,“书同文”无疑拒绝了他国文字而近乎遭遇灭亡和绝迹,这是用提升一种文化而淹埋其他文化的文化历史,也是多元文化被剪除的一种历史文化。

历史,在文化的进程中得以发展,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常遭毁灭。然而,历史的重现性又往往会还原文化的真相性,中山铭文的出土再现,堪称是中国古文化历史再现的一种奇迹,是丰富书坛的一个里程碑。

黄教授认为:战国中山王国铭文,是目前一种单一书风而具最多銘文的东周文字,它除具备当时古籀文丶金文书风背景外,更多具有个性化的大篆风格。其中许多对称结构造形,更对秦統一文字后小篆的造形,起了相当的引导作用。

战国中山王国铭文出现于河北平山,距今二千三百余年,为秦前古文之一支脉。结构修長俏美有悬针之媚,刀笔疾劲锋健具甲骨之刚,方圆錯综,体势婀娜,折转流畅,绚烂发彩,典雅秀逸能绝宗周之肃穆,巧姿变态犹多列国之绮丽。中山王铭者,洵为列国遗文中之精且美者也。中山王国三重器中全文总计千余字,去其重出,得五百余,堪称为商周金文中单一书风而具最多铭文者,其书款多元变化,足资古文字爱好者之学习与运用。

回眸公元前年的中华新石器时代,我们迎来了渐知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也就是红山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之后便是熟知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齐家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等的纷呈再现,当历史进入夏商周,原始的各种文字,如百花衍生而塑造定型,由粗陋无序而变得规整精美。之后迎来的春秋战国时代,古文字乃至古文化在纷乱的战争频仍中,随着国度的大合并和人口的大清洗而遭到无情的大绝灭,或在随即而来的文化与文字的统一演变轨迹中,又被无情冲刷,反复碾压。

战国时期的故国中山与华夏文化融合,同为用鼎而食,击钟而鸣,儒家盛行,贤人备至,礼制规范,实乃正宗周天子之诸侯也,故其文字对当时的大小篆体同样产生了积极而又深刻的影响,是我国文字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山篆又具有其字体独特的一面而得以保存至今,这是它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功绩。

在人们的记忆中,春秋只提“万乘七国”(齐楚燕韩赵魏秦),而“千乘五国”(中山宋鲁卫等)鲜人提及。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时,“千乘五国”之首——故国中山——文化遗址被发现,并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东、西林山南麓的挖掘重现后,迎来了中华文明史的又一奇迹——中山铭文(中山篆),这是历经千年众多历史学家一再撰文揣测但又无缘目视的一种再现。

赞叹,来自修长精炼惟妙惟肖的笔画;惊叹,来自劲健娴熟运刀娴熟的镌刻;感叹,来自纤细妩媚横竖独特的字体。收藏家感兴趣了,书法家迷恋了,篆刻家忘情了。沪上中山篆的崇拜者在随着黄尝铭的思绪,感知铭史三器,聆听镌刻回音,寻味中山书艺。

历史,毕竟是历史,《战国策·齐策》载:“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故国中山以其“千乘之国”功赵、燕二个“万乘之国”而得胜,原本可并驱七雄而位列“战国八雄”之中,可惜,终被强国所灭。

敬仰,也只有敬仰,才能对中华文明的又一文化丰碑予以虔诚膜拜,因为它给今人以仰视,令人震撼,它让文化得以丰富,追随者渐旺,它就是被雪藏遗忘多年后而又获重生的“中山篆”。

中山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fz/9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