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起航
阳光成长
多姿的生命离不开健康的心理,拥有健康心灵和阳光心态,才拥有五彩斑斓的生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心理健康小知识,希望可以助你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学生篇
1.善于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情。
(1)遗忘。不要把今天的烦恼带到明天,多想光明的一面,少想阴暗的一面。
(2)宣泄。苦恼时,找可信任的、谈得来的朋友倾心交谈,将心中的郁闷及时倾吐出来,以免积压成疾。
(3)转移。当情绪不佳时,可将情感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如写字、打球、唱歌等,从而将心中的苦闷、烦恼、愤怒、忧愁、焦虑等情感转移或替换掉。
(4)宽容。对别人要宽宏大量,不要求别人一定按你的想法去办事,原谅别人的过错,给别人改错的机会。
(5)陶冶身心。在学习之余,经常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动和文体活动。
(6)运动。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放松紧张的精神状态,愉悦身心,调节不良情绪,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
(7)确定恰当的目标。只有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目标,量力而行,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心理上的压力。
2.化解心理压力,提高抗压能力。
(1)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
(2)把可能出现的最坏后果列出来,逐个进行分析,并制定应对措施。接受它并包容它。不要在一件事上耗费太多时间、精力。
(3)积极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去忙另一件事。
(4)学会挫折心理的自我调适方法。比如:自我暗示法、放松调节法、想象脱敏法、呼吸调节法等。
(5)积极从朋友、家庭、集体中寻求社会支持,获得心理帮扶。
3.维护人际关系,完善心理系统。
(1)主动交往。在社会关系中,那些主动开始交往活动,主动去接纳别人的人,在人际关系上较为自信,特别是当产生人际危机时,主动解释,消除误解,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2)换位思考。如果我在他的位置上,我会怎样处理呢?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问题,一切就会变得简单多了。
(3)给人以真诚的赞美。“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赏识的渴望。”心理学家认为,被赞美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当然赞美别人要选准角度,恰如其分,要具体实在,要真诚。
(4)保持适当交往的距离。这里所说的距离,主要是指应有的礼貌和尊敬。有些人一旦混熟了,就丢掉了分寸感,进入了所谓不分彼此的境界,到了这种程度,友情就容易走向反面了。
(5)善于宽容他人。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因此在交往中要将心比心,善于谅解和宽容他人。
(6)帮助别人。心理学家们发现,以帮助与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良好的第一印象容易确立,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建立起来。
家长篇
1.倾听孩子说话。
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常跟孩子聊天,把说话的机会多留给孩子,让孩子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不做过多评判。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不能因为忙碌而缺席孩子的成长。当孩子说话时,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最温馨的。
2.宽容与约束都重要。
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破坏亲子关系。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宽容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3.鼓励夸奖有方法。
青少年的自尊心往往都很强,如果父母只因为孩子获得好成绩而夸奖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取得好成绩才是好孩子,而好成绩往往不是完全可以由孩子的努力来控制的,所以孩子会更容易不安。如果父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夸奖他做事情的过程,往往会让孩子更有动力继续去努力做事。
教师篇
1.巧妙暗示,树立自信。
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以各种方式:真诚的微笑、关切的眼神、鼓励的话语、看似不经意的表扬等向学生巧妙暗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引导学生科学地、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让学生明白我们有别人羡慕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学会悦纳自己。
3.善于疏导,培养情感。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心理现象,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清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自尊与虚荣、自豪与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质的界限;引导学生通过合理释放、调节升华自己的情感,减少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胸襟宽广,能容人容事,情感丰富。
4.组织实践,锻炼意志。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苦难教育”,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磨炼,积极克服活动中不断出现的困难,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锻炼意志,形成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
家校合作,齐心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