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技法指津
世上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沙子,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没有两只毫无差异的昆虫……世间万物无奇不有,形态各异,因此写景状物的文章,贵在写出景物的特征与意蕴。
要写出景物的特征与意蕴,首先须仔细观察,了解景物本身的特征。同样是山,塔山、剑山、狮峰山、象鼻山、石钟山、莲花峰等,从名字就可看出它们各自鲜明的特点。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嵋之秀,青城之幽……不同的名山各有特色。
其次,注意地域、环境的不同,四季、阴晴的变化。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山具有不同的美感。清代学者魏源曾说:“海山微茫而隐约,江山巉立而卓秀,溪山窈窕而幽深,塞山苍莽而磊落。”云、泉、树、草等自然景物,也会使山呈现不同的情态。“泉能使山静,石能使山雄,云能使山活,树能使山葱……”(清·魏源);“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宋·张养浩)。同一座山,不同的季节、时间,也会给人不同的感受。“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宋·郭熙);“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金·许古)。
然后,了解描写对象的历史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名山大川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如泰山的帝王封禅,华山的老子修学等等。
最后,灵活运用描写景物的方法:
1.通过对景物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分解描写来突出景物特征。或远眺,或近观;或鸟瞰,或仰视;或从正面看,或从侧面看;或动态描写,或静态描写;或对景物整体用全景镜头,或对景物局部用特写镜头。在苏轼的眼里,庐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其他景物自然也是如此。
2.通过描形状、绘色彩、摹声音等手法来突出景物特点。“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姚鼐《登泰山记》)描其形,绘其色,还写山上之树等,多侧面表现,突出泰山的特点。
3.通过写自己的感受来细致入微地表现景物特点。人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从而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写景状物,要五官开放,细致写出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各种感受,从而突出景物的特点与意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作者眼中,青山妩媚动人,并想象青山也在欣赏“我”的妩媚,意蕴十足。
02
技法运用
云 王雅琦
“舒卷意何穷,萦流复带空。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莫怪长相逐,飘然与我同。”云,简单平凡的云,极具淡然超脱之美。
云是极致的白色,纯净无暇,悠然邈远,仿佛穿着白袍的洒脱诗人,闲适淡然。云无拘无束,时刻变化着,千姿百态,无一丝呆气。仰望天空,它时而似羽毛,孤悬高空,仿佛白鹭翱翔天际时遗落的一片;时而如鱼鳞般一层层,一片片,轻盈晶亮;时而似黄土高原般崎岖不平,但又雄浑壮阔。夕阳中的云海最是雅静缱绻。落日的余晖浮动在画面上,云很低,仿佛在与海耳语呢喃。云在火红的天幕上被染成柔婉动人的橘红色,天与海交融的远方,云又浮现出静谧澄明的蓝紫色,中间的粉蓝色则将冷暖色调衔接得天衣无缝。千变万化的色彩,仿佛是由技艺精湛的油画家调和而成,而云的边缘,笔触飘逸柔美。大气磅礴的云构成悠游的图卷,正是王勃笔下的“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云似飘然不羁的仙人,随性,不拘于形,变幻无穷,尽态极妍。看似普通的云,却蕴藏一份可贵的胸怀与智慧。
云,既是飘然出世的,也是真诚入世的。赤日炎炎似火烧,一朵白云飘来,给大地带来一片阴凉,给人清凉舒爽的感觉。大地万物饱受干旱之苦,云给人带来希望。云不断聚集,遮天蔽日,云要在天地之间的宏大舞台上演一出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大戏。风赶来助力,咆哮着助天空的乌云翻滚,呼啸着让大地上的树木狂舞;雷电赶来热心营造舞台效果,雷声震耳,闪电炫目,有声有色,气势磅礴。漫天乌云尽情演绎,终于降下甘霖,酣畅淋漓,雨水润泽万物,生机勃勃。只是,云本性难移,有时太过随性,没有把握好度;有时雨量不足,未能彻底消除旱情;有时雨量太多,造成涝灾。天下万事万物,十全十美的又有多少呢?对云,人们自然也不必求全责备。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云是一大景致。有时,静坐在浮云漂游的苍穹之下,闲看天空云卷云舒。试想,人生在世,能像云一样淡然超脱,而又能有所作为,对天地万物有所贡献,也就不枉此生了吧。
点评文章先突出云的淡然超脱之美,表现其“出世”的一面;再写云给大地带来阴凉与降下甘霖润泽万物,表现其“入世”的一面。第二自然段与第四自然段文字浓墨重彩,很有神韵,托物言志,意味深长。文章既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又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我的朝圣之路 徐奕涵
有一种最美的风景就在我日日走过的这条路上,这是我的一条朝圣之路。
清晨,我从家出发,经过一段不算陡峭的上坡路,穿过盆景园,百看不厌的文明湖便跃入眼前了。
文明湖位于郁郁葱葱的荆门象山脚下,面积约平方米,中间以灰色的拱桥和一座朱红的楼阁断开,碧绿的湖水在桥下静静地流淌,亭台内人来人往,或立或蹲,于廊檐处看风景。
靠近盆景园的这片湖水面积并不大,但湖畔多奇石,被雕刻成各种姿态守护着这汪绿水。湖水靠山的那一侧有一艘用水泥砌成的大船,船上石桌石凳一应俱全。游人坐在船上,俯下身子将手里的食物一点点撕碎抛给水中的大金鱼,人鱼同乐的画面装点着青山绿水,着实温暖。
我清晨穿过这片景区时,天色尚未大亮。鱼儿们簇拥在并不明亮的桥洞下,你挨我我挨你地并成一排,红的黄的,如此的亲密无间真招人嫉妒。在悠悠的晨风里,三两片树叶随着风儿缓慢下坠。尚未睡醒的朝阳透过树木的枝桠徐徐倾泻,照耀在片片树叶上,叶的经脉便清晰可见,玲珑剔透。
继续往前走,踏进一扇大红色的铁门,大片的湖水映入眼帘,这就是文明湖的全景了。从我所处的位置望过去,正对着湖水的中央有一座亭台,称为“湖心亭”。亭台设有围栏,围栏边是一圈座椅,游客于亭内凭栏听泉,依亭观景,不失为一种享受。
文明湖畔种有数十种树木,我能认识的不多,高大葱茏的香樟,姿态婀娜的垂柳,再有历史悠久的银杏。我最喜欢的还属枫杨,它的果实像极了一串串绿色的元宝,给人一种丰收的喜悦。
文明湖周边的人文底蕴也极其丰厚,春秋时期著名道家代表人物老莱子曾在此隐居,躬耕陇田,山上设有“老莱子山庄”。宋代著名理学家陆九渊在荆门任知州时也曾在此讲学,欧阳修和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等人也都到此游历,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
文明湖走到尽头,就是龙泉书院,也就是我的学校啦!朱红铁门和白墙红瓦、美丽多情的文明湖、温文尔雅的书院,墙内是青春飞扬的莘莘学子,墙外是风光旖旎的山山水水,山水与人类共处一方世外桃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世上有很多条路,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这条从家里到文明湖再到龙泉书院的路。这是一条充满了爱与暖的路,这也是我的朝圣之路。
点评作者将自己每天上学走过的这段路称为“朝圣之路”,颇有深意。移步换景,按照先后顺序写出了这条路上的自然及人文景观。最让人称道的是作者细腻的文笔:朝阳的慵懒,鱼儿的“招人嫉妒”,枫杨的绿元宝……绘形绘神,栩栩如生。结尾处山水人文的融合,耐人咀嚼。(指导并置评:邓济舟)
文字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第16期
(总第期)
供稿:雷其坤
长按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