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有关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张劲松/摄)
中国的大学怎么样?4月7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
这次发布的报告实现了两个“首次”,这是中国首次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
中国大学怎么样?报告得出了哪些重要结论?
一历史纵切面中国高等教育“井喷式”飞速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起到人才和智力的决定性支撑
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一是绝对量的变化:以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例。新中国成立的年:11.7万;改革开发的年:86.7万;刚刚过去的年:万,与新中成立时相比,高等教育的规模增长超过倍,位居世界第一。目前,全世界平均每5个在校大学生中至少有1个是在中国高校学习的。
二是相对量的变化: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例。新中国成立的年:0.26%;改革开放的年:1.55%;刚刚过去的年:40%,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超过倍,预计到年,将达到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三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建国后首次统计的年:亿元人民币;年:亿元人民币;年:67万亿元人民币与年相比,增长了倍,成为世界上二个GDP超过10万亿美元的国家之一。
四是全球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已占家。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高等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多万。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没有中国高等教育接近1亿人才和智力的贡献和支撑,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我们说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伟大的、辉煌的、无以伦比的历史性成就,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伟大的、辉煌的、无以伦比的历史性贡献。
二时代横切面
“做大”的基础上开始“做强”,“五个度”展现中国高等教育的真实面貌
一看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人才数量充足、类型多样。
中国高等教育“体量”世界最大,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上大学”的强烈愿望,人才培养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年在校生规模达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并适度超前。年以来,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国主动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调保持协调。新建院校助推中国高等教育大转型,占据“半壁江山”,与产业结构对接更加紧密。
二看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质量的“软实力”显著增强,特色发展势头强劲。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四种类型”(即: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现在扭转了以往“千校一面”的状况,高等学校正在朝着各安其位、各显其能、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方向发展。
一些重点建设高校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科研成果集中在高校,在国家自然科学“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数量占据三分之二以上,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祝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更加切合实际。年之前,新建院校自觉面向地方、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比例不足80%;年之后,%的新建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
围绕“怎么去培养人”,校企合作、行业协作的一套“组合拳”取得明显进展,校内外联合培养和协同育人初见成效。
三看办学资源支撑度:质量的“硬指标”高速增长,部分大学硬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中国高等教育“硬件”建设数量上井喷式增长,各级各类高校面貌焕然一新。年与年相比,全国高校教育经费总收入增加了3.6倍,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增加了4.9倍,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增加了1.7倍。从年到年,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增加了42.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增加了57%;十多年来,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数增加2倍多,而且超过半数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位,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他们将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中坚力量。
四看质量保障有效度:质量的“保障体系”开始迈入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高等学校全面建立起内部质量保障制度,90%以上的高校成立了专门性质量保障机构,有效开展各种形式的质量评价。
中国建立了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建立了一整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建立了以院校评估和专业认证为支柱的评估制度,广泛开展国际领域质量保障合作,走出了一条“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质量保障新路子。
院校评估确立的“五个度”质量标准,日益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和积极评价;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程序、方法、结论等被认为与“华盛顿协议”高度一致,认证专家工作水平专业一流。
中国评估首次走出国门,实现历史性突破。受俄罗斯国家公共认证中心的正式邀请,年10月至1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先后分批赴俄评估。本轮赴俄评估开拓了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合作的新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在国际上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体量和质量也日益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
系列质量报告由四本报告组成,即1本总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和3本专题报告,分别是《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
四本质量报告的内容,紧紧呼应“十三五”阶段高等教育“提高、争创、优化、转型”四大主要任务,即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新任务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