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向红
青年教师李向红是80后,博士生导师,教授,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缓蚀剂专业委员会委员,省高等学校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省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李向红年考入云南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攻读学士学位,年被保送至本校物理化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年硕士毕业后入职西林。年博士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化学专业。他自年以来一直专注于缓蚀剂的基础研究工作,依托云南省丰富的植物资源,在植物缓蚀剂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界产生重要影响。他热爱科研工作,坚持每天阅读文献、做批注。他说:“科研和教学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教学和科研一样都不能少,为做好这两项工作,最主要的是合理分配好时间。”和陈景院士合影年他刚到西林工作时,当时实验条件艰苦,没有实验室,只能等本科学生上完实验课后抓紧去做实验,没有项目经费,所以投稿也只能选择不要版面费的SCI刊物,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基本都是自费。年至年在这5年时间里,每天都几乎熬到凌晨2点多才休息,靠着对科研的热爱来战胜自己的困难和疲劳,相信付出总会有收获……对此他发表多篇论文。在年终于获得了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此后基本每隔两年能连续获批一个。指导硕士生做实验
现在实验室条件已有较大改善,且研究经费充足,他先后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时还有1项云南省农业联合专项重点项目、1项云南省外国专家局省级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重点项目、1项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项目、1项目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1项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现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CorrosionScience》、《ElectrochimicaActa》《AppliedSurfaceScience》、《MaterialsLetters》、《JournalofAppliedElectrochemistry》、《MaterialsandCorrosion》、《JournalofMolecularLiquids》、《MaterialsChemistryandPhysics》、《化学学报》、《化工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应用化学》、《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林产化学与工业》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篇,被SCI收录64篇(JCR一区TOP期刊34篇、二区刊物17篇),SCI被引近次;其中第一作者发表篇,被SCI收录50篇(JCR一区TOP期刊25篇、二区刊物13篇),SCI被引近次,单篇论文最高SCI被引近次。主编出版学术专著1本,参编学术专著2本,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6项)。国内外学术大会特邀报告1次,会议报告20余次。先后荣获“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排名第2)、“云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云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年度西南林业大学党员科研标兵”、“9年度西南林业大学优秀科研工作者”、“7—学年优秀班主任”、“第十六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奖”(排名第1)、“第六届梁希青年论文奖三等奖”(排名第1)、“第四届梁希青年论文奖三等奖”(排名第1)和“第十三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奖”(排名第2)等奖励。他的研究团队,每年招2-3名硕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研究生,团队不断壮大和进步,下一步工作将是瞄准高质量学术团队的建设和高质量论文的发表。提及对科研的感悟,他认为科研精神就是求“新”、求“真”。实验最终是形成论文,如何写好论文,他说:“写好一篇论文,除了大量的实验外,关键是有‘输入’,要多看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献,要养成看文献的好习惯,才能有‘输出’,不然再好的实验结果也会被写成实验报告,而不是学术论文。科研工作的高产期是23至32岁,所以要在这个时期集中精力搞好科研,多出成果。
李向红不仅独钟科研而且对教学充满无比的激情,每一节课都认真准备,他先后为硕士生讲授《应用电化学》、《电化学原理》、《现代化学研究进展》,同时还为本科生开设《物理化学》、《应用电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胶体及表面化学》、《物理化学实验》、《材料腐蚀与防护》、《仪器分析大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等课程。
他教学过程中强调“化学创新思维模式”启发引导学生,讲课轻松幽默,自成特色,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从未发生任何教学事故,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的认可和好评。他的学生说:“李老师上课很有感染力,在讲授知识时不断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事例来让我们理解更加透彻。对于我们的学习,他视为己任,在各方面为同学们考虑,很关心我们……”“李老师上课认真,学生上课轻松,有兴趣。”“听这样一位教学实力很强的老师上课当然是耳目一新,心情愉悦呀!”“李老师讲课生动有趣,学习氛围轻松愉快,他有一种把死知识讲活的神奇技能。讲课通俗易懂,同学们都很喜欢他。”学生对他的评价,是对他讲课的喜欢和认可。为备好一节课他常常查阅大量的资料,紧跟学科前沿,并将其融入课堂,给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去不断探索未知。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他还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主持完成1项西南林业大学教研项目“林业高校《物理化学》(含实验)教学改革探索(yb34)”,验收等级为“优秀”。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教改论文2篇,作为主编编写了《物理化学实验指导》(云南教育出版社)教材;作为副主编编写了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主编《物理化学实验》(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作为副主编编写了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参编《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指导学生参加“第十届云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比赛,荣获云南省二等奖辛苦总会有收获,他担任7级应用化学专业的班主任,荣获学校“7—学年优秀班主任”奖励。作为指导教师,指导了应用化学专业61名本科生同学的毕业论文工作,其中有3名同学荣获“西南林业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此外,他指导的本科生有部分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但也有一大部分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甚至是留级的学生。例如,他所带的应用化学级的8个毕业生中就有4个毕业生是全班倒数1-4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学分已欠了很多了,所以就有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开始时也很不顺利,经过李老师不断耐心开导和督促,终于所有学生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答辩完后有学生对他说:“感谢李老师的不嫌弃和不放弃……”这位学生说的时候眼睛已开始湿润,对李老师充满感激。李老师指导的毕业生中也有的是经历过不断地实验失败才得到成功的实验数据,比如应用化学级的陈永强就曾多次提到“李老师指导我开展本科毕业工作时所经历的多次失败,这些失败累计后的成功是最令人激动,这种喜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为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指导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7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质量工程项目。
他还指导学生积极从事课外创新训练,他所指导的应用化学专业学生荣获第五届云南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云南省金奖、“第十届云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二等奖。正如古人说,名师出高徒。好的老师让学生受益无尽。
指导学生参加第五届云南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并荣获云南省金奖他认为多交流长见识,自己视野才宽远,才能指导学生看到远方,身为教师不能只是“闭门造车”。早在他读硕士研究生时,在导师支持下参加了国内缓蚀剂学术交流会和世界腐蚀大会,至今他每年都会参加缓蚀剂领域的学术交流会,并在会上做报告。
年7月他应邀参加了第七届全国腐蚀大会,在这次会上他做的报告,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和认可,当时他是大会做报告人中,最年轻也是资历最浅的后生晚辈。年9月他赴法国洛林大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项目培训和学术交流。年6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作为访问学者公派出国去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研究工作,通过出国学习视野不断开阔,思维也愈加活跃。年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第二十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上主持了缓蚀剂分会场学术交流,会上他的学术报告,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赞扬。同时他作为审稿专家,先后审了余篇国内外的学术论文,他说,在审稿过程中也是学习。同时他积极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加强联系,在不断的学术交流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李向红这位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教授,看他发表的那些论文,看他在课堂上为学生传道解惑的生动表述,是多少个日月里的知识积累和辛苦备课……只有他的同事知道,他的学生知道。每天都很累且无怨无悔,他说,只有对科研和教学充满真爱,对自己职业的敬重才会有无尽的力量。他特别珍爱时间
才俊前行正当时
官微福利大放送
转发此推送
且在评论区留言
写出你心里的西林之光
11月1日12点前
留言获赞前10的同学
官微将送你11月1日晚
西林·七彩影院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票
期待你的参与
本期记者:王德凤本期编辑:杨娴杨曙艳图文来源:已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