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陂客家源流文化研究会
张半山
《诏安县志》:二都人廖釆,乾隆己巳年(年)岁贡生,工大篆,兼工唐隶,楷书。
什么是“岁贡生”?
百度百科:明清时,每年或每两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优秀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这称为岁贡,如此录用的读书人便是“岁贡生”。
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大学保送生。吴承恩、蒲松龄就是这种类型。
上面照片为《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二期,赵安仁《诏安书法源流概述》的一句话,此处述廖釆为“岁贡士”。
贡士不同于贡生,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贡士经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这个廖釆,故书法大家是张廖家族第几世祖?
杨彦杰编《闽客交界的诏安》里记是张廖十三世祖。
而《西林张氏家谱》《张廖氏上祀堂族谱》《清河世系录》《清河源流考.张廖姓族谱》台湾《廖氏大族谱》《张廖简大族谱》官陂三胞组编《张廖氏渊源》以及张忠文编《官陂乡贤》以及《诏安乡土大观.官陂卷》等等的人物传里,都没有记载“廖釆”这个人物,按说“岁贡生”,在古代是个了不起的。
查《西林张氏家谱》张廖世系十二世共录男丁,台湾廖丰金藏本《廖氏大族谱》收录十二世男丁以及广西当秀公派下谱收录十二世27男丁,也没发现名字叫“釆”或“彩”的。到底这个“廖釆”公大书法家,是张廖家族何公派下?几世祖公?
《闽客交界的诏安》第92页述:诏安县档案馆有一手抄本《张廖奕世族谱》署名为“十二代朝绅次缙著述、十二代朝彩次素校订、十三代廷球绍殷辑集”,朝绅、朝彩分别为溪口下祀堂日旺派十一世国程公的长子与第六子。
查今所有张廖家族有关的族谱都记国程公第六子叫朝绘,不叫朝彩,也没记是岁贡生。
上面清武垂裕堂《朝孔公派下员族谱》第42页记
台湾《廖氏大族谱》B说30页记朝绘
台湾《廖氏大宗谱》说24页记朝绘。
福绵堂《温和公祖谱》42页记朝绘
云霄西林《张氏家谱》页记朝绘
这多谱说明,国程公第六子名叫朝绘不叫朝彩,跟岁贡生“廖釆”对不上号。
笔者手头有一本张忠文于一九九年八月编印的《官陂乡贤》复印本,收录张廖家族明清两朝功名人物,细观也没发现这个“廖釆”岁贡生先祖。
而官陂《张廖氏.上祀堂族谱》修于乾隆四十一年,即公元年,这时距离传说元子公来官陂“洪武七年(年)”已经“过了年,传世十八代”。当时主持修谱的是朝玉公、支驹公。
查云霄西林《张氏家谱》,在第页发现有“朝玉”人物,为张廖十二世,是七世祖大位公房三龙公派下。朝玉公在《张廖氏(上祀堂)族谱》里撰写了《张廖氏源流纪略》《始祖廖公传》《正祖元子公传》等篇章。
支驹公,谥文贞,墓碑记为岁进士,是张廖八世祖云龙公房文岳公派下十五世,在《张廖氏(上祀堂)族谱》里作《修家谱序》《日亭公传》等篇章。
从墓碑上看,支驹公佳城成于道光己丑年,即道光九年为公元年。即然在乾隆四十一年(年)能为修谱作序,应该说支驹公是在成为岁进士后所为,因为族谱作序一般是众望和有功名有文字功底之人。
如果说乾隆十四年(年),登岁贡生,乾隆四十一年(年)为族谱作序,这个年龄是四十七岁,这个符合常理。二十岁登岁贡生,然后在朝庭谋些官职或者教书什么事做,在四十七岁时荣光回乡为家族修谱作序,这是也符合常理。
问题是,乾隆十四年(年)登岁贡生已经二十岁,到道光九年(年),距离年。今没听传说,支驹公活了一百岁的故事?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特地咨询支驹公后人,支驹公生卒年间也无法得到答案。仔细想想,可能是按照客家风俗,人百年后进行土葬,待二十年后或者十几年后,再进得捡骨骸,重新作坟立墓碑,这个思路就通了。
按照这个推理,雍正年间生人(五年至七年,即年_年),十七岁或二十岁登岁贡生,四十五岁或四十七岁为族谱作序,七十几岁至八十几岁土葬,一百岁捡骨骸重作坟立墓碑。那么张忠文编《官陂乡贤》里记:十五世廖支驹,谥文贞张公,字廖支驹,清嘉庆年间,原廪生。明显有误。
现在笔者没办法看到《诏安县志.选举志》书,廖釆是何人?网上也查不到。按笔者推考:廖釆,字支驹,谥文贞,诏安二都官陂人,张廖十五世祖,乾隆十四年岁贡生,工大隶,兼工唐隶,楷书。令作品和生卒时间失,为诏安书画之乡起先河人物,在诏安书法界历史上留下浓釆一记。
年4月13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