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经济还有救吗

?年8月19日东北振兴论坛在长春市召开

东北经济还有救么?

有人说有救,有人说拉倒吧,没救了!

大约从年开始,东北衰落就已经成了中国国内新闻的热门话题,这个话题的火热程度一直持续到已经年的现在。

“那里的人们挣钱越来越难,花钱也不像以前那么随便,空气也越来越差,城市也越来越没有生气......”《经济学人》年以“东北经济再度告急”为题,对这片曾经闪耀过无限光芒如今却“锈迹斑斑”的区域进行报道,从而引发了全国对东北产业、经济、体制等问题讨论的热潮。

东北,曾经是中国增长最快的区域,是助推大国崛起并腾飞的重工业之乡。而今的中国,正经历着转型发展的阵痛,作为“鸡头”的东北首当其冲。

东北不是特例,因为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壮大的东南沿海近年来也陆续出现了“新铁锈地带”的苗头,不少省份都有跟不上时代节奏的铁锈地带。

所以,必须用改革开放的思路和办法,为“新东北问题”破局,方能应对中国产业转型发展的挑战,闯出一条地区振兴的道路。

有人说东北经济:没救了!

东北经济为啥不行?我自己体会,最重要的是公有制经济份额太大,国企太多,效率低下又占用了所有的优质资源。

有人说了,不是国企要改革吗?不是产业要升级吗?不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吗?几十万人的饭碗和盘根错节的利益体系并不是说改就改得了的。

产业升级,国内重工业、制造业技术水平现阶段就这样了,高精尖设备国内需求是挺大但目前能造的少,主要被外企把持;重工业中落后产能占了不小的比重,利润和市场又都有限。

政策是有,过去那十年政策的具体体现就是国家砸钱打鸡血,那十年,辽宁省可真的是得瑟的很,GDP全国前列,各种基建,到处都在扒了修、修了扒、扒完了再修.....GDP就这么漂漂亮亮的上去了,鸡血过了之后现在如何?国家砸下来的钱根本就没用在转型上,现在断奶了知道哭了。

东北还有个马上就要全面爆发的问题:年轻人外流。

一大批年轻人都跑关内去了,东北的工资低、就业机会少,三线城市除了国企公务员事业编根本就没多少就业机会,开个小店玩个体户吧经济没活力收入水平低消费低迷,不赔本都难。

东北高校覆盖率在全国算得上前列,、这类高质量学校数量不算少,高质量的学校下面还有一大批三流学校,差不多每个城市都有大学。缺乏创业只认打工的思想传统,配上还算可以的教育水平,工资的心理期待值又比较低,恰恰是绝好的劳动力,但凡非公有制经济活跃一点的地方都能给东北年轻人一口饭吃。

如果你现在来东北转转,城市里公园到处能见到老头老太太在跳广场舞、练毛笔字、拉胡唱戏.......这些人可都是要吃退休工资的,大量养老金的负担被转嫁到年轻人身上。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月很可能连两千块都拿不到,还没有老头老太太退休金高,东北又是个人情社会重灾区,今天结婚明天死人的年轻人那点工资有的月份连份子钱都不够用。

东北的计划生育执行的简直就是模范,为啥?赶上计划生育的那几代基本都在国企当工人,敢超生全家喝西北风,真的是全家喝西北风,甚至可能“连坐”亲属。矫枉过正,现在有些农村甚至出现年轻人结婚时扣押金、生了二胎才返还的奇葩办法。老实说,工资水平这么低二胎真不是普通家庭养的起的,东北的人口老龄化感觉无解。

东北为啥沦落到今天这地步?

直接点说怪国家早年缺乏长远规划,不单是东北,全国都一样缺乏目光长远的规划,话说回来那个年代领导层也没可能想到今天的状况。

改革开放后终于眼界上来了,东南交通区位好加上没有一个地方像东北这样被国有重工业、计划经济体制完整把持经济的,所以人家迅速掉转船头先飞了。

?年8月19日东北振兴论坛会议议程

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救的。

GDP一跌就没救了,那这个世界今年恐怕大多国家都没救了。

其实我自己感受是,东北这几年的萧索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其他地方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东北现在的没落,是中国一种发展模式的尽头。

东三省之所以现在开始原地踏步,第一的原因是东三省的城镇化已经很高,但是城镇化并没有带来真正的高收入福利和具有活力的经济。

在其他更落后的省市还能够通过城镇化释放人口红利,玩弄房地产财政、粉饰太平的时候,大东北发现自己的城镇化已经足够高,地产已经玩不动了,却没有发展出上海、广州新兴产业,丧失对年轻人的吸引力,结果就是人才流失。

第二个就是东北的结构太单一,几乎全是靠工业而且是老工业在吃饭,国有体制对私有经济的活力挤占太过明显。

其实工业也是需要配套服务业的,工业区是可以充满活力的。但是关键时候该转型的时候陈腐的体制选择了打了一针鸡血,振兴老工业基地结果变成提振三亚房价的导火索,想想也是悲哀。

第三个就是整个工业的产品价格的下行,这个不说了,实体经济的寒冬,大家都知道。

工业产品价格下跌,资源矿产价格的下跌导致工厂没有办法囤积原材料,要不停工等待去库存,要不产越多越亏损。如果是市场经济现状应该是大部分工厂都停工倒闭老板跑路才是,东北为啥没有,因为东北国企多啊,停产工人失业能行么,越亏越生产,越亏越找银行拿钱扩张业务,饮鸩止渴,不要比赚钱,只要能靠关系靠钱活下去,就有机会整合或者被整合拿更多的钱,畸形的体制造成了畸形的激励。

反过来问一句,城镇化高是问题吗?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的就是东北,当年全国的工业化力量都集中到了东三省去。鞍钢、大庆油田、西林钢铁、一重乃至后来的一汽龙煤。

这种工业化的启动带来了高速的城镇化,而这种城镇化难道不是中国后来千千万万地区省市工业先行大跨越的典范?难道不是中国大多地区在走的路么?

说东北没救的,至少东北还有万亩良田,还有全国最完善的铁路公路网,还有一整套工业基础和技术人才,还有大片平原和林地,还有不少高等院校。其他地方呢?

在年初,种种数据表明,东北经济已经开始出现向好发展。

在年全国经济增速为6.7%,相比年的6.9%下滑的大环境下,黑龙江和吉林经济增速却开始回升——年前三季度,吉林GDP增长6.9%,而年为6.5%;黑龙江GDP增长6%,而年为5.7%。

更主要的是经济结构开始变化。黑龙江能源工业一柱擎天的格局被打破,年能源工业占全省GDP20%,年预计不足10%。而年预计全省GDP总量比年增加多亿元,在能源工业与年相比减少多亿元的情况下,黑龙江一增一减,在能源工业以外领域增加了多亿元的经济总量。

辽宁也开始出现探底,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就实现了经济颓势的扭转,应该说,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个奇迹。

东北要走出困境应该做的事有以下这么几件:

首先:整顿干部队伍、改变官僚主义作风。

东北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官僚主义作风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比较严重的。

我一个在中央部委工作的朋友说,他们给全国的央企打电话发通知,其它地区都是第一时间接,电话名单上列的是谁接就是谁接,唯独打到东北的国企,往往要转几次才能找到正确的人,还有电话没人接、停机等情况发生。连上报中央备案的电话号码都要出错,可见这些企业的作风和效率是个什么样子。

我认识的几个做生意的东北人,都非常喜欢搞利益输送那一套,这在他们看来就是天经地义的。外地的企业想到东北投资,也因此有很深的顾虑,都怕被关门打狗,招商引资引进来之后,各个部门就来吃拿卡要。东北的民营经济起不来,与此有重要关系。

解决这个问题靠放开搞活、加强民营经济比重远远不够。东北也不是没有民营经济,但有很大部分民营经济,其实还是依靠政府关系在发财致富。如果政府、国企的干部作风不改变,民营经济放开搞活了,只不过是多一些国家资源流失的渠道而已。

整风并不就是说需要多大规模地整人,主要还是换思想。

可以考虑进行政府和国企官员干部与南方地区大规模的对调,让东北的官员到南方沿海地区学习体验,让南方地区的干部引进一些新作风新思路到东北去。这种做法以前有过,但考虑到东北经济面临的严峻形势,加大干部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很有必要。

第二:敢于舍弃一些看上去很美好的产业,集中力量发展好主导优势产业,不要摊大饼。

东北经济这两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问题,是传统产业过剩和中国整体产业升级带来的问题。有很多分析东北产业的文章,给东北提的建议很多,比较侧重于赶潮流,想要做好的产业很多,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跨境电商、移动互联、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等。如果这样摊开了搞,东北的经济振兴恐怕会遇到比较大的挫折。

发展不同的产业,所需要的人才、教育、金融支持等各种资源和配套,真正具体到落实的层面,都有很大差别。地方的资金有限、土地也有限,招商引资的人力也有限,什么产业都来一点,最后也形不成产业集群,也没有完善的配套,乱七八糟的,产业的层级上不去、核心竞争力出不来,孤零零的那么几家企业,很容易就被别的地区组团给挤垮了。这是很多地方做产业规划的过程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产业聚集的能量很大。

重庆市长黄奇帆去年讲过一个故事,过去两年全国工业利润率是下滑的,但重庆的电子产业利润居然增长57%,什么原因?就是集中力量把产业集群打造出来了。代工企业是总装,此外还扶持组建了个零部件企业,基本上把台式电脑、显示器、打印机、笔记本电脑、各种服务器、通信设备部件都留在重庆,这样整个产业链的效益就比较好,物流成本特别低。

发展地方经济和做企业有类似的地方,在战略上要专注。在经济发展方面,政府对一个地区的主要责任,是专心把主导的、骨架的产业支撑起来。至于说非主导产业,能发展的,市场自己会发展起来。发展得好了,观察观察它是怎么跟本地区优势结合的,想清楚了,再去扶持不迟。没想清楚,就不要乱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制造业升级能不能升上去是关键。

德国鲁尔区以前搞过很多新产业,效果只能说一般,最近开始推工业4.0,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它调整转型了四十年,各种方法都试过了,终究还是要回归制造业升级这条老路上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等新概念都可以往上加,但制造升级的主轴不能偏。

第三条,适度放弃一些衰败的矿业城市,集中力量发展特大中心城市。

东北地区有很多因矿而兴的城市,这种城市往往地理位置很偏,人口也不多,其实不具备形成城市的条件。

一旦矿产资源枯竭了,大部分是没什么好办法转型升级的。像七台河这种,就是围绕着一个大煤矿建立起来的,又不在交通要道上,全市人民都指着煤矿吃喝,除了煤,别的产业就没办法发展。所谓创业,不过你卖给我一根油条,我卖给你一杯豆浆这样,支撑不了城市发展。这种中小型矿业城市该放弃的就要放弃。

先进制造业的升级,一定要有高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优质的生活配套做支撑。而现代服务业和高端生活配套,又一定要有城镇化做支撑。只有人口达到一定数量以后,才能把高端的服务业聚集起来,医院、重点中小学,还有像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全世界的各种美食等等。这些东西中小城市无法提供。城镇化不到位,中高端人才就不愿意来。留不住中高端人才,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要尽可能地想办法把矿业城市的富余人口往哈大线这条主轴上的中心城市迁移。鼓励下岗工人再就业,也应该在中心城市创业,哪怕卖油条也容易赚钱得多。有想法有才干的人也更容易搜寻到更好的创业机会。这种办法一次性花出去的钱比较多,但能够比较彻底地解决问题。搬迁过来的人口可以参与社会财富创造而不是坐吃山空。只要有新的商品和服务被创造出来,就可以通过各种政策、融资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东北地区的城镇体系需要压缩集中,学会“抱团取暖”,以大型中心城市来支撑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第四条,建立良好的国有投融资体制,带动民间投资跟进。

这里强调国有,不是不欢迎民营参与。

在大的产业方向上,还是要政府领投,才能带动民间资本跟进。重庆的“八大投”全国都在学习,现在又建了产业投资基金,在政府金融创新方面,重庆一直都走在全国前列。重庆招来富士康、投资锤子科技、还有德国日本的知名机器人制造企业,都有国有金融力量在后面投资支持。

国有投融资对民企、国企、外企都能起到拉动作用。

东北的城镇化也好、产业升级也好,大量的投资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要鼓励民间资本来投资,国有企业和政府当然也要投入。学习重庆建立一套有效的国有投融资体制,对启动东北的产业升级也非常重要。

具体的做法还有很多。

但总的来说,东北在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为国家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今天它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经济下滑,一哄而上攻击它是不理性的。

产业结构的问题归产业、空间结构的问题归空间,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才是正道。

东北经济,必然有救!

关于东北振兴,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很多东三省政府官员都在







































北京看白癜风多少钱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病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jj/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