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源老城几乎家家户户都供着一座白瓷观音像,像前有个小香炉,逢初一、十五,家庭主妇就去上香,祈求菩萨保佑全家平平安安。年出版的《河源县志》记载,到解放前夕,河源全市仍存寺庵51间,和尚多人,尼姑多人;道教宫、观、坛、庙多所。
小时候,每当孩子们有点做坏事的苗头,父母就会严肃地批评一通,然后严厉地飞快指一下头顶:“举头三尺有神明!”孩子们的心底总会暗暗发抖,仿佛看见夜游神、四值功曹在头上飘飞,拿着功过本,豹眼环睁,监督并记录着每个人的一言一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源老城几乎家家户户都供着一座白瓷观音像,像前有个小香炉,逢初一、十五,家庭主妇就去上香,祈求菩萨保佑全家平平安安。进入新千年以来,源城区的观音信仰再度流行。年,源南镇梧桐山下观音寺重建;最近,上城石狮李屋(李焘故居)观音堂重建,开光之日,吸引了各地李氏族人及北直街等街坊邻里。李氏族人表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希望以观音堂为载体,使佛陀的善念影响李氏族人及周围百姓,逐步形成积德行善的良好社会风尚。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河源城在民国及清代都有哪些宫观庙宇,曾经是什么样子;再来看看,辛亥革命至民国十九年的毁庙运动是如何发生的。
河源一百八十寺
“Wongtschuingong”(河源话音译英),这是一座两层的气派砖木结构的宫宇。摄于-期间。
在清朝康熙年间,河源城有过这样一些寺庙庵观阁,大约有20多个:
崇报寺、寿春寺、云泉寺、栖禅寺、关帝庙、真武庙、东岳庙、白帝庙、天妃庙、洪圣王庙、顺济五庙、西林庵、龟峰庵、证觉庵、种智庵、仁寿庵、长春庵、万寿庵、眉峰庵、莲珠庵、开元观、观音阁、大士阁。
到了乾隆年的《河源县志》,除了上述寺庙,在黄田、久社、上管(今作上莞)、柳城、南湖等地,又增录了向水庵、下城观音阁、金华庵、普济庵、福田庵、泰华庵、栖霞庵、紫薇庵、紫云庵、紫霞庵、白云庵、兴隆庵、西竺庵、六通庵、石林庵、福源寺、萃林庵、西竹庵、西华庵、太和坑观音阁、广福庵、镇下庵、南宗庵、回龙镇观音阁、长平观音阁、清溪寺、龙岩寺、能福庵等30多所佛道场所,宗教建筑盛极一时。年出版的《河源县志》记载,到解放前夕,全市仍存寺庵51间,和尚多人,尼姑多人;道教宫、观、坛、庙多所。新中国成立后,和尚、尼姑大多还俗,佛教、道教活动停止。
河源城历史最悠久的寺庙是崇报寺,相传在唐朝已存在。
在寺庙庵观等宗教建筑中,较好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寺庙建筑保存有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等诸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曾经精美无匹的协天宫
协天宫,俗称白马庙,摄于—年期间。应是供奉关帝。
当然,传教士们还拍了不少当年保存完整的寺庙道观,例如这座疑似白马庙。
源城区今城南蔬菜批发市场处,这一带原来的地名叫“白马庙”,因为此地有白马。-年间的一天,传教士Bay,Hrmann(Mr)看见这座美丽的庙,赶紧给拍了下来。他把这座建筑叫“Confuciustmpl”。图片放大了看,中间有个竖写的牌匾,上书“协天宫”。这个牌匾是典型的清代皇家风格,匾周都有金漆涂过的雕花。
有人认为,这是关帝庙。有人认为这座是协天宫,俗称应该是白马庙,因为这个庙门前有一黑一白两匹马,马背上还有马鞍。市博物馆原馆长黄东在年的文章中介绍,白马庙在上城新东门附近。
关帝又称“协天大帝”,有些供奉关帝的庙宇,亦称“协天宫”。清代皇家非常推崇祭祀关帝,河源县城多地都有关帝庙,下城、上城都有。上城老县府曾有关帝阁,建于康熙三十六年(年),规模宏大,一庙之内,亦有十景:远阁云霞、两城烟雨、南谯午漏、西林晓钟、化馆书声、崇宫梵韵、灯悬夕嶂、琴奏薰风、栖迎征雁、暑唱邻唱(黄东《源城名胜古迹考略》)。
这座精美的协天宫,屋顶塑有双龙戏珠雕塑,屋檐飞卷,整座庙都是非常繁复而精美的雕花。在门口,有两个人看着拍照者。一个穿西装,一个着长袍,拄着一把合起来的伞,似是本县乡绅。庙门前的神像雕塑,还有一个普通贩夫走卒倚着石柱。
庙门前,还有个妇人在竹竿上晾衣服。在旧时的河源,人们喜欢在门外太阳下晾衣服,不管是县衙,还是庙。
—年,传教士还拍有另外一座道观,音译的河源话,笔者一时难以考证究竟是什么宫:“Wongtschuingong”。这是一座两层的气派砖木结构的宫宇,能装饰的地方,都用上了装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河源的旧式建筑风貌。
毁庙与重建
河源附近的观音庙。摄于—年间。
可惜的是,宗教建筑常常是破旧立新首当其冲的目标。
年民国初,河源等多地出现毁庙现象,或与康有为有些关系。光绪廿四年(年),他直接给皇帝上了一道《请遵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
年左右,西方传教士大批来到中国,“教士猬集”,传教、办学、建医院,做了不少好事。但很多中国人匍匐在耶稣脚下,念着外国的故事和经文。这让有见识的中国精英惊心。
因此,康有为组织了“圣学会”,欲因中国人之历史习惯而利导之,就选择了举国人所同戴而诚服者孔子,来救中国,救国人。
所以,清末,来到河源的传教士也拿起了他们的相机,将河源的宗教建筑都拍了下来,无论是外国的教堂,还是本土的佛寺道观。其中,也有被拆毁的庙宇场景。
被毁了神像的庙。Maisch,WilhlmFridrich(Mr)摄于年。
年,辛亥革命发生的那年,Maisch,WilhlmFridrich(Mr)抱着刚问世不久的相机,在河源饶有兴致地到处看、到处拍。一座现在也不知道供奉着什么神像的庙,给砸毁了,原本稳居壁前神龛上的几尊比人高的神像,都被推倒在地,供桌、供器等物,也给砸坏了。
在另外一张照片中,一座被毁的道观中,居于正中的高大神像头颅已掉落,其背后壁上画的祥云图案,与图两边的对联仍清晰可见。但因光线较暗,那联只看清“世已更新”、“不是旧时人”等字。神像两边的陪同神像,虽然都有很大程度的损坏,仍可看清右边是武将,穿着铠甲;左边是文臣,宽袍阔袖。此图是年Maisch,WilhlmFridrich(Mr)拍摄的。
民国十九年(年)3月起至5月,河源城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毁庙运动。邑人罗涤良在年《六十年前河源的大改革》一文中提到,时任县长张尔超、国民党县党部常委李祖羲等倡立了“河源县改良风俗委员会”,由政、党、军、学、商及地方人士组成,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取缔卜、巫、星、相及一切陋俗,如迎神、打醮等劳民伤财的风俗。
于是,以在城的三社、义荣、上城、县中附小、三江附小、乐育、下城等初等小学的部分学生为主体,分头捣毁神像。队伍高呼口号,摇着小旗子,沿途张贴标语。运动历时2个月,全城大、小神庙中的神像大多被毁。被毁了神像的庙宇有:西门洪圣王庙、孔庙、北帝庙(今区府大院)、上城东横巷的文昌公庙、下城关帝庙、双下阿婆庙、九帝公庙、崇报寺等。
河源人都熟悉一个地名:龙王阁。清代河源八景就有“龙庙风帆”的景观。龙王庙原在县城南东江边,最初是清康熙五十六年(年)知县王盛德建于下城外东南隅燕石亭边,乾隆三十五年千下城东门外,至同治十年(年),邑人咸思复旧,在燕石亭上复建龙王庙。庙前有一块突兀于东江边的山石。庙毁之后,此处建设了河源县糖厂,糖厂今亦不存。
当年此处,龙王庙守护着东江上往来河源、惠州、广州的点点帆影,给行船的人莫大的心理依赖和安慰。
河源龙王庙废墟上,龙王爷仍旧慈眉善目。摄于—年期间某一年的6月19日。
河源龙王庙的废墟。摄于—年期间某一年的06月19日。
但是,在那个夏天,龙王庙被拆毁了。庙的对岸,是极清晰的梧桐山。走近龙王庙的废墟去看,那个慈眉善目,人们看久了也禁不住要微笑的老龙王,穿着宽袍子,站在一堆瓦砾上的破烂“宝座”上。
黄东在年的文章《源城名胜古迹考略》中提到当年仍存在的寺庵庙宫,只有寥寥几处:
天后宫,在下城正东门外,时存二栋,内有巨大石匾一块;龟峰庵,在龟峰塔东;洪圣王庙,在上城西门外,时存二栋;谭公爷庙,在双下路;上城关帝庙,在东南隅向东,时存连大门三栋。
今年8月,源城区的庙宇只剩龟峰塔东的龟峰庵,只存框架的双下谭公爷庙。双下阿婆庙早已重建,家族私宅如石狮李屋(李焘故居),也重建了观音堂。
正如李焘后人在观音堂重建时的致辞上说的,通过向善的信仰,引导人们积德行善,以期人们重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圭臬。
来源
河源日报
作者
凌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