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28日,由共青团西南林业大学委员会主办的“琳琅集市”再一次在校园内鸣锣,这个业已“三岁”的创业产品展销会已成为西林最具影响力的创意活动之一。去年,琳琅集市请来其他高校创业团队在活动中展销产品,今年,诚会玩的琳琅集市又朝高逼格的道路上迈进一步:与“非遗”联手,这边是高科技,那边是老古董,创意与传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琳琅集市,正如其名,琳琳琅琅,小吃、手工艺品、数码制品,只有想不到,没有找不到,这个专门为西林创业团队准备的展销会每年都会吸引校内众多目光。据主办方介绍,本届琳琅集市免费向西林学生提供个展位进行创业展示、产品交易、创意交流以及文化展示,集市展卖物品包含了手工创意品,二手闲置物品,旅行纪念品,同时还可以体验漫画肖像,玩偶彩绘,花卉种植艺术以及创意VR体验。个展位中,包括了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家,校外优秀企业10家,昆明高校创业团队5家,各学院、各学生组织展览创业团队21家,学生个体创业59家,为期三天的集市,总交易额超过6万2千元。看似不高的数字,背后却是大学生试水创业的勇气和思路。
16家非遗项目的加入使第三届琳琅集市看起来更像集市,毕竟吹糖画、捏面人这些手工艺表演只有在逢年过节的庙会上才能得见,传统乐器“呜嘟”表演夹杂着刺绣、扎染技艺的展示,让围观者仿佛穿越到了老北京的天桥或南京夫子庙。据悉,此次“非遗”项目进校园是由云南省文化厅、西南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西南林业大学团委共同合作、引进,目的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更多的人了解。“很多年轻人对云南省的非遗并不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非遗面临缺乏传承、市场认知度不高的问题,对它们的保护与传承变得非常迫切,我们也希望年轻人能多了解它们,认可它们”,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尹家玉介绍。
年入选云南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彝族刺绣,主要流传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及周边县域的彝族(撒尼)村寨中,世代传承,是彝族(撒尼)妇女必备的生活技能。彝族(撒尼)刺绣技法独特,有十字挑花、平绣和抠花(镂空贴花)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这次,石林的彝族阿妹带着她的刺绣走进大学校园,“能让这些大学生看到我们彝族的刺绣,很开心”,表演刺绣的彝族姑娘说。
在集市中展示的“非遗”项目还包括纳西族东巴画、永胜县水酥饼、建水紫陶烧制技艺、汉字书法(指书)、乌铜走银制作技艺、滇式风筝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非遗”项目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充满了云南民族风情。大部分的师生对参展的文化项目并不熟悉,甚至有些闻所未闻,材料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卢江宁来自东部沿海地区,他对滇式风筝很好奇,“本以为全国各地的风筝制作都一样,没想到小小一只风筝制作还分流派”,风筝制作技艺有四大老牌流派,分别是山东潍坊的“鲁蝶”、北京的“京燕”、天津的“津奇”、南京的“南响”,而云南特有的滇式风筝——“滇蜂”,是继这四大风筝流派后的又一主流风筝流派。“滇蜂”打破了传统北方风筝三角形或米字型的格局,被设计为以倒米字型为中心,尾翼垂直平衡间距相等、迎风角65度。这次来作现场风筝技艺展示的徐作坤老先生是云南滇式风筝——“滇蜂”的传承人,从放风筝,到做风筝,再到研究风筝,徐作坤“折腾”了30多年,并且成为了“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扎风筝是门大学问,必须掌握书法、绘画、木工和篾工多样技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科技的发展,会这门慢工细活的人已不多,此次参展,徐作坤老先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知道云南还有一些人有这样一门手艺,更希望“滇蜂”后继有人。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项传承人袁昆林是乌铜走银传承人,乌铜走银是云南一种独特的传统铜制工艺品,在清朝、民国时期与北京的景泰蓝齐名,合称为“金属工艺品双璧”。这次乌铜走银随文化厅走进西林吸引了不少师生驻足,这种极具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的手工艺品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铜胎银线,沉淀的是岁月,微雕阴刻,呈现的是历史。
据校团委书记杨欣介绍,此次非遗进校园活动与西南林业大学团委主办的“琳琅集市”大学生创业项目集中展示、交易活动相融合,同时在生态旅游学院主办的旅游文化节中作文化宣传,三者结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琳琅”遇上“非遗”,古今对话在今天的西林上演,大学生创业者们从“非遗”传承人的身上看到了生产者对完美产品的不懈追求、看到了老牌手工艺人一颗传承技术的匠心,看到了他们做事的标准,也看到了他们做人的态度,这种来自心灵的震动使他们在艰辛的创业路上不易言弃。“非遗”项目为更多的年轻人所了解,特别是一些脑中有商机的大学生创业者,现代电子商务、科学技术加上传统手工技艺会不会碰撞出合作的火花?年轻人的头脑加上老手工艺者的技术会不会衍生出新的商机?这些我们拭目以待。
文:赵洁
图:西南林业大学校学生会
欢迎原创投稿,投稿请投递至邮箱dxsgzb.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效医院白殿风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