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科技都讲究机械化,难道连护士都要被机械所取代吗?
医用物流机器人。
护士助手机器人
“医护安全卫士”可一键求援。
智能输液监测器能精准监测输液的剩余液量。
配药机器人。
■深圳特区报记者余海蓉
通讯员田怀谷赖文娟李梦圆文/图
在工业4.0的时代,智能机器人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因此,如果有一天,机器人在病房里忙前忙后,也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
作为广东省医院,医院进行了供给侧改革的勇敢尝试,依靠“深圳智造”“深圳创新”,携手深圳本土的科技创新企业、科研院所,以病人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把在工业化实验室的技术,集成与再创新,运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中,创新探索智能化护理,引领护理工作划时代变革。
医院,首批机器人护士已经“上岗”。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让人惊艳的“智小护”们都是怎样工作的?
最灵巧的“智小护”:配药机器人“提灯天使”
在这批“上岗”的“智小护”里,深圳市博为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配药机器人“提灯天使”的“手”最“灵巧”。
过去,患者所需的静脉输液药物都要依靠护理人员手工配置,不仅容易出现人为差错和污染,对患者安全形成潜在威胁;而且化疗药物等高危药品,在配药的过程中还存在职业损伤的高风险。
现在这件“头痛”的事,可以交给“提灯天使”来做了!
安瓿瓶切割、掰断,西林瓶开启、消毒,摇匀、抽吸、输注……在百级封闭环境下,“提灯天使”用它灵活的机械手“娴熟”地操作着一道道复杂的配液程序。从验证处方至配好药、出药,配一瓶由6支药混合而成的化疗药,全程只要不到8分钟。
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里面的科技含量可不是一般的高!
“提灯天使”不仅会开西林瓶,还会开玻璃的安瓿瓶。要知道,安瓿瓶的类别、品规各种各样,还极容易掰碎,国外的机器人都开不了。通过视觉识别系统等高科技,“提灯天使”能够识别95%的临床药品,不仅能准确地掰开,破损率还达到了万分之一以下,药物的残留率低于3.5%。
它还会垃级分类。配药过程中,针头、掰过的安瓿瓶归于锐器,放进锐器盒里;注射器、西林瓶等钝器则放到垃圾袋里,完全符合医疗垃圾处理规范,避免了护士分捡过程中的受伤风险。
最勤快的“智小护”:护理机器人“艾玛”
在首批“上岗”的机器人中,“博为”出品的另一对“姐妹花”——“艾玛”可算是最勤快的机器人。
“姐姐”是护士助手机器人,在住院病房里服务。帮助患者办理出入院手续、熟悉住院环境、叮嘱住院事项、打印住院清单等等。患者有什么不清楚的事项去找它,它都“不厌其烦”,“脾气”超好。它还常常帮护士“跑腿”:护士只要把传递的物品装到它的储物舱里,输入床号等信息,它就会“跑”到患者病床前“送货”。病患一扫腕带上的条码,对上“暗号”,即可自动开锁“取货”。
“妹妹”是医用物流机器人,在手术室里工作。手术用完的污物,护士放在污物走廊架子上,只要一按按钮,它就会马上来取并送到消毒中心。随叫随到,不怕脏不怕累。
自主导航、自主避障、人机交互、自主充电……这“姐妹俩”的智能非常高。
最省心的“智小护”:智能输液监测器
过去输液,患者和家属总担心滴完了,护士不知道,特别是晚上,不敢放心睡觉。医院联手深圳市联新移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输液监测器,已经解决了这个困扰。
这个智能输液监测器,非常小巧,挂在病人的输液架上,基于微重力传感器和多项专利技术及专利算法,它能精准监测输液的剩余液量,并通过蓝牙将数据传输到护理后台。护士可以在护士站通过大屏幕、电脑,或者随身携带的NDA远程查看患者输液的滴速和余液量。还差几分钟就该接瓶和拔针了,输液有没有异常的情况,系统都会有智能提醒。
“有了这个系统,什么时候该配药、接瓶、拔针,护士心里有数了,工作就有计划性,提升了效率。”医院口腔颌面手显微外病区护士长周陶说。
最细心的“智小护”: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是当前移动医疗的大热,也是深圳重点扶持的新兴科技产业。在医院的智能病房里,记者看到,“联新”的多款的可穿戴设备用在了临床上。
一个小薄片的心电传感器、夹在手指上的脉搏血氧仪、贴于腋下的柔性体温计、无线红外耳温枪,这些便携式的可穿戴设备,实现了体温、心率、血氧、脉搏等生命体征的无线智能化采集。这些持续采集的信息,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还可以生成各种图表,对异常自动预警,及时辅助护理的决策。
老年病、重症等行动不便的患者,最怕生褥疮,及时地翻身就显得格外重要。有的时候家属忘了翻身,护士又不知情,这项工作难免就会做不到位。一个小桌板大小的非接触式智能监护仪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只要把它放在床垫下,到了时间没有翻身,它就会在护士的手持终端上进行提示。它还有防跌倒的功能,如果病患不慎从跌床,就会自动报警。
最机智的“智小护”:“医护安全卫士”
“医护安全卫士”是一个嵌入工牌扣中的应急可穿戴设备。急诊遇到需要抢救的患者,第一个接诊的医护人员可以“一键呼叫”,抢救团队接到信息就会根据定位马上增援。遇到暴力袭医事件的时候,也可以“一键报警”,最近的保安和医护同事可以迅速赶到,保护医护人员。
最警觉的“智小护”:会报警的智能腕带
主动脉夹层,是患者身体里的“定时炸弹”,一旦破裂,抢救生还的希望极低。此类患者往往被医生、护士要求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但没有症状时,患者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更有“调皮”的患者甚至偷偷溜出病房,具备极大的安全隐患。
现在,医院为患者戴上了具有身份识别和定位功能的智能腕带,只要患者不遵医嘱迈出限制区域,系统就会报警。医护人员就可以及时劝回这些“调皮鬼”,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最管事的“智小护”:“数字小护士”
在传统的护理工作中,护士要三查七对,要进行繁杂的护理文书的书写,要不停地在各病房间巡视……在护士人手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光是应付这些繁重的常规事务性工作,护士们都疲于奔命。体力的劳累不说,还要紧绷一根弦,生怕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