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55个少数民族新未知ldquo

白癜风病的症状 http://m.39.net/pf/a_4530121.html

行走的天蝎女之追逐的缪斯

告别壮族之旅,

我继续广西之行,探访下一个民族——瑶族。

“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一直以来,虽然人口不多,

但瑶族的身影遍布广西。

在广西81个县市中,

有69个县市都有瑶人居住。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迄今为止,瑶族可以说是将民族

文化传承得最为完整的少数民族。

最著名的就是白裤瑶

(因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

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

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能够探访历来神秘的“行走活化石”,

我既忐忑又兴奋。

瑶族迁徙史

作为行走的活化石,

瑶族有着完整的历史传承记载。

瑶族的民族记忆,

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蚩尤之“尤”部落,

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

早在秦汉时期瑶族就已经有了正式历史记载。

每一个时期,对瑶族都有不同的称呼记载。

瑶族的称呼变迁史,就是瑶族人民的迁徙史。

秦汉时期

瑶族先民以长沙、武陵或五溪为居住中心,

因此,在汉文史料中,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合称"武陵蛮"、"五溪蛮"。

南北朝时期

部分瑶族被称为"莫徭",

《梁书·张缵传》说:

"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

这里的"莫徭",指的就是瑶族。

因为这个时期,瑶族主要以衡阳、零陵等郡为居住中心。

隋唐时期

瑶族的身影开始出现在广西。

有句俗语"南岭无山不有瑶",

说的就是当时瑶族主要是居住在山中的特点。

及至宋代

瑶族虽然主要分布在湖南境内,

但已有一定数量向两广北部深入。

元明两代

瑶族继续南迁,

两广地区成为瑶族的主要分布区。

明朝中叶的时候,

还有一部分瑶族从广西、云南进入,

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成为他国居民。

明末清初

部分瑶族又从两广向云贵迁徙。

这个时期,

大致就已经形成了今天瑶族的分布状况。

瑶族的“自我”

瑶族细分下来很多支系:

红瑶、盘瑶、大板瑶、白裤瑶、

背篓瑶、茶山瑶、蓝靛瑶……

聚居在广西的,主要是河池南丹的白裤瑶、

百色凌云的背篓瑶、蓝靛瑶、桂平的盘瑶等等……

人口并不多的瑶族人口,

不同的支系却有30余种。

虽然支系众多,

但瑶族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一是自我,二是美感。

“自我”称呼

瑶族的“自我”体现在很多方面,

最直接的就是对自己的自称。

瑶族人的自称据统计有28种,

“优勉”、“金门”、“布努”、“拉珈”

"瑙格劳"、"炳多优"、"唔奈"、"藻敏"……

都是瑶族人的自称。

不同支系的瑶族,有不同的语言、习俗、信仰、服饰。

可以说,他们是同源的瑶族,

但又有各自“自我”的独特之处。

“自我”语言

不同的瑶族之间,有不同的语言。

瑶族的语言,大致分为四个体系:

瑶语支(盘瑶)、苗语支(布努瑶)、

侗水语支(茶山瑶)、汉语方言(平地瑶)

四大支系。

操勉语的盘瑶支系,又称瑶语支系;

操苗瑶语族苗语支的布努瑶

(包括布努瑶、白裤瑶、花蓝瑶、花瑶和部分红瑶),又称苗语支系;

操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茶山瑶和那溪瑶支系,又称侗水语支系;

操当地汉语方言的平地瑶支系,

又称汉语方言支系。

“自我”装扮

不同的瑶族支系,装扮有明显的差异。

据统计,目前的瑶族服饰款式多达上百种。

瑶族人非常乐于在外表上

展现自我的独特和美感。

广西金秀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瑶族自治县。

在这里,居住着盘瑶、坳瑶、茶山瑶、

山子瑶、花蓝瑶5个瑶族支系,

是全国瑶族支系最多的县。

著名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

“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

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

(盘瑶、山子瑶、茶山瑶、

花篮瑶、坳瑶五个瑶族支系女子合照)

1盘瑶

盘瑶的图腾崇拜是盘瓠(龙犬),

认定他们的祖先是盘王,

他们自称盘王子孙,因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金秀地区。

又因从前盘瑶妇女所戴的帽用木板做成,

故又称为板瑶。

相对其他支系瑶族来说,

盘瑶的的服饰特色在于"盘",

其盘头较大,将1/3的头部包裹住,

主要是绣花织带及帕巾。

大致有三种形制,即尖头、平头、红头。

盘瑶妇女盛装有独特的形制。

服装的对襟、围腰、裤腿部位的装饰

及图案较集中、细密,

盘瑶衣襟图案由三种构成:

一是"人公仔",即人形纹样作直线排成一串;

二是"十四节",即以14针绣一小图形;

三是"排到哭",其意形容此类图案的难度;

需要精湛的技艺和耐心挑出复杂的方形、

菱形、条状等图案。

(金秀盘瑶女服-男服-巴马布努瑶女童服-金秀尖头瑶女服)

(金秀盘瑶新娘)

盘瑶妇女的服饰,从上到下配合得体,

完美和谐,丽而不华,娇而不浮,韵味深长。

值得一提的是,

广西民族自治区田林的盘瑶妇女的衣服不像其他少数民族,

不分长幼都是一种形制。

2山子瑶

金秀的山子瑶,多耕山地中黍,

俗称糁子,一种粮食作物。

“山”、“糁”两字,发音相近,

因此得名山子瑶。

山子瑶一般都穿大领对襟,

用黑、紫色布制成。

妇女衣服为右衽大襟,襟缘镶嵌美丽的织锦带,缠彩丝腰带,裤长过膝。

髻发扎银簪,帽子由黑白绣花头巾相叠而成,圆顶梯形,顶部绣太阳花。

山子瑶衣服有寸来高的绣花立领,前襟有别于其它瑶服,

是如旗袍似的两个扣子之后斜到腋下。

最绚丽的是腰带,白的、红的,罗裙之上缠一条,

在背后打结参差坠下,带尾丝绦串珠留穗,走起路来飘摇摆动。

山子瑶男子服装则相对简单得多,

穿外黑内白唐装衣,缠两端绣花的白色腰带。

3茶山瑶

“茶山”指的是金秀瑶山中北部一个历史地名。

茶山瑶自称“拉珈”。

“拉”意为人,“珈”为山,

“拉珈”则是指住在山上的人。

茶山瑶通常着短上衣,男服是对襟补扣,

女服无扣佑花边,

穿时以右襟压左襟,用腰带系稳,

有的地区则是大衣襟,类似汉族姊妹装。

男女裤子特别,裤腿较宽,

男裤长,女裤过膝,另有脚套。

(金秀茶山瑶女服头饰特别的头饰)

4花篮瑶

“花蓝”,指的是花花绿绿的意思。

花蓝瑶喜爱缤纷的色彩,

服装均綉有精美的图案,

色彩斑斓,特别绣上蓝花,栩栩如生。

花蓝瑶服饰是5个支系中层次最丰富的,

女子盛装时甚至会穿上多达10余件上衣。

5坳瑶

因这一族系读"瑶"字的发音与

汉字的"坳"字相近,故被称为"坳瑶"。

坳瑶远祖原居贵州龙魁(译音,古县名,今不祥),后迁居广西。

坳瑶妇女喜欢戴竹壳帽。

竹壳帽是用崭新雪白的嫩竹壳折制而成,

帽上插小圆如星的头针数枚,

颈上带有银环数个,衣过祷,无领,

衣沿刺绣有各种几何图案或花、虫、鸟、兽花纹,极为美丽。

过去,坳瑶男子留长发、梳髻,

髻上插有银质圆形小头针,髻结于脑正中。

现在则多数是短发,

头缠白布头巾,头巾两端绣有几何图案花纹;

衣服多为黑色或深蓝色,大领对襟,缠白色腰带,裤子为唐装。

除此之外,广西还有很多支系瑶族。

6白裤瑶

白裤瑶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等地。

他们自称"布诺",

因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

白裤瑶族服饰,分为节日盛装和便装,

白裤瑶人对鸡十分崇拜,

鸡是他们的文化图腾,

所以白裤瑶服饰主要以鸡仔花图案为纹饰。

男装节日装整体来看,像只雄鸡一样。

衣服的裤脚是鸡的尾巴,两边是鸡的翅膀。

(南丹白裤瑶男服背面)

白裤瑶族男子白裤的膝部绣有五条红色花纹,

相传这是瑶王与外族战争时留下的血手印,

绣在衣上以示纪念。

(正在跳舞的白裤瑶小伙)

"两片瑶"

白裤瑶妇女夏天的服饰,

上衣一前一后两块布,

很随意的搭在肩上,

而里面什么都不穿,侧览女性双乳若隐若现。

一旦弯腰干活,

便是以览无余,称为"两片瑶"。

白裤瑶族妇女不遮双乳,无关情欲上,

而是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

对母系族群,生殖崇拜的映射。

(正在干活的白裤瑶妇女们)

7土瑶

主要分布在广西贺州市八步区鹅塘沙田等地。

土瑶的服装主要用

“蓝、红、绿、黑、白”五色,

这源自土瑶的精神信仰。

蓝色象征着蓝天、白色象征光明;

红色象征着吉祥、绿色对植物的崇拜;

黑色象征土地、勤劳。

女性土瑶衣长如旗袍,

头戴竹帽,上衣多为蓝色、深蓝。

帽饰的配饰基本有绿色、

绿色中有黑、黄两色的条纹,

用竹子制作,其外面覆盖一层油纸,

颜色的显色度极高。

她们胸前装饰披挂着五彩毛线,

其毛线的颜色分别为红、绿、黄纯色毛线合成,背上用不同毛线作网袋。

(盛装打扮的土瑶新娘)

男子头上一般为毛巾“情人巾”绣有红色和绿色的土瑶字体。

在土瑶盛装中,以大红色、黄、绿、少数颜色为主,其色彩鲜艳,纯度较高。

(正在和交杯酒的一双土瑶新人)

8大板瑶

又称高头瑶,

主要分布于广西那坡、西林、防城。

大板瑶人认为自己是麒麟和狮子的后代,

因此他们传统的服饰上保留了夸张的头饰造型——

用红布将高达一尺的顶板折叠订起来放在头上,

这个布板由80层布料粘制而成,

看起来十分壮观。

(广西防城区那垌乡高林村大板瑶)

(广西那坡大板瑶)

广西有个乡镇就被称为“板八乡”,

“板八”指的就是大板瑶头饰布板的层数,

用以指代大板瑶族。

9蓝靛瑶

蓝靛瑶主要分布在广西巴马、西林、

田林、凌云等地区。

因为穿着用蓝靛染的衣物而得名,

长久以来,蓝靛瑶大多都以种植马蓝制靛为生。

所以,在蓝靛瑶人的服装上,蓝靛被发挥到了极致。

传统的蓝靛瑶人服饰是自制的粗布,

一般是蓝黑色,用蓝靛染成。

不同地区的蓝靛瑶服饰也有一些细微的区别。

(广西凌云泗城镇览沙村那劳屯蓝靛瑶女服)

(巴马瑶族自治县那社乡那社村蓝靛瑶女服)

(西林蓝靛瑶盛装)

10平头瑶

广西平头瑶主要分布于荔浦、贺州、崇左等县。

越南北部也有平头瑶的身影。

平头瑶,顾名思义,因头戴平顶帽而得名。

(贺州市大平威竹平头瑶服饰新娘装)

(广西贺州市昭平县平头瑶)

11红瑶

红瑶分山话红瑶、平话红瑶两支。

所讲语言属苗语支或近苗语,

但其信仰却是盘王。

主要分布于广西龙胜一带,

被誉为“桃花林中的民族”。

广西龙胜的红瑶服饰,

由头巾、上衣、坎肩、围裙、腰带等组成。

上衫下裙,以玫瑰红、大红两种颜色为主色调。

上衣有饰衫、花衣、便衣和双衣四种,

花衣上绣有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等图案。

(广西红瑶女服)

红瑶女最特别的就是她们的长发。

她们从小蓄发,

长发象征着长命富贵、繁盛吉祥,长长久久。

她们一生唯有十八岁的时候,

才会第一次剪发。

待生育孩子会将这束头发盘在头上,

和现有的头发一起打理。

即便是平时梳头掉下的发丝,

也会一根根收集好。

仔细打理之后扎起来,也盘在头发上,

可以说红瑶女这辈子不会舍弃身上一丝头发。

(广西黄洛瑶寨的红瑶女子)

红瑶女子的盘发非常讲究,

未婚配的女子要梳妆成闺中秀,

即把头发平绕在头上,然后用黑色手织布包头,

把发鬓严严实实的包裹着,不可以外露。

一直要等到新婚之夜由新郎官把头布解开,从此头发才可以露出来。

12过山瑶

过山瑶是中国分部最广的一支瑶族。

广西、湖南、广东、贵州,

甚至越南、泰国、

缅甸、老挝、美国、加拿大、

法国等等都有过山瑶的身影。

广西的过山瑶的服装,头饰层层叠叠,

堆耸成一座山的样子,坠有流苏。

整体红艳,颜色繁多,十分精美。

(广西贺州八步区步头镇黄石村过山瑶)

13顶板瑶

顶板瑶其实是过山瑶的一脉。

顶板瑶的服饰艳丽,

特别是姑娘的瑶架非常绚丽张扬,

因其头顶中衬有顶板,故称“顶板瑶”。

(融水顶板瑶)

(融水顶板瑶头饰细节)

顶板瑶的成年女性,其头发用黄蜡染上,

靠头端扎成一束,

尾分二束将竹篾上撑成二尺宽、

六寸高的蝴蝶形“板顶”(峨冠)。

顶板瑶族中,

16岁以上的未婚少女都会戴峨冠。

14花头瑶

花头瑶,主要分布于广西宁明县。

花头瑶的服装以红黑色为基调,

因花头巾花花绿绿、色彩艳丽得名。

花头瑶用红色丝带扎头发,然后包上花头巾,

并有数条红丝带顺着头巾飘下。

并且,花头瑶都是穿着短裤的。

(宁明县的桐棉乡米康村花头瑶)

15布努瑶

布努瑶,主要分布于广西巴马、都安、马山、隆安、平果等县。

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这支瑶族,不断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特别是苗族。

语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向苗语支靠拢,

他们崇拜祖神密洛陀和布洛西,自称“布努”,

因此史学界将其统称为“布努瑶”。

所以,“布努瑶”的民族习俗和服饰和苗族有众多相似之处。

(广西田东布努瑶女服)

布努瑶族的传统服饰都是以黑土布为主制作。

妇女的衣服分为上衣、裙子、腰带、

腰裙、头巾五个部分,手工非常复杂。

上衣由五片布缝合起来(其中两片于右胸前重叠),

比较宽大,右斜对襟,襟处镶一条用红、黄、绿三色线绣成的羽状花边。

腰裙的左右上角均缝上红、粉红、黄、绿、蓝等五条彩带,

穿时在前面系成一束。

这五条彩带有民族特色的象征,

红色代表纯洁,粉红代表热情,

绿色代表好客,黄色代表希望,蓝色代表朴素。

16背陇瑶

背陇瑶,主要分布于广西都安、巴马等地。

背陇瑶的自称也是“布努”,

但是因为居住在高山峻岭,

女人男人背笼,故被称背陇瑶。

又因靠山吃山,又被称为“赶山瑶”。

背陇瑶男子上身常着蓝色或白色开襟短上衣,

下着蓝色或黑色宽脚长裤。

(广西凌云背陇瑶男女)

女子则是有领或无领的花边上衣,

下配青蓝色、黑色滚边长裤或百褶裙。

背陇瑶女子的发饰,流苏均置于后部。

(广西凌云背陇瑶女子)

背陇瑶男女大多有抽烟的习惯,

平时身上总会背着烟袋、挂包。

(正在抽烟的广西凌云背陇瑶妇人)

17番瑶

番瑶,主要分布于广西巴马。

番瑶服装都是用蓝靛布料来制作,

无论男女,都穿着筒长裤。

女子腰间系锦带,称为“哈西”。

成年的姑娘一般要在裤头部位系上两条“哈西”,

“哈西”的丝线图案和红须都飘往后臀,

形成四条下坠的红带子。

(广西巴马番瑶女子)

18东山瑶

东山瑶,主要分布于广西全州、灌阳。

因居住在广西全州县东山乡,故称“东山瑶”。

东山瑶女子皆扎刺绣长围裙

以黑色为主要基调,

间以青蓝和白色,辅以红线绣饰。

围裙上有形似“蜘蛛网”、

枫树叶及箭头的两边对称的图案。

腰间用黄、红、绿色的丝线织成腰带系住。

(广西全州东山瑶女子)

东山瑶信仰神犬盘瓠,

因此头巾留有两只“狗耳朵”(垂穗),

腰带后也会留有“尾巴”(垂穗)。

19木柄瑶

木柄瑶,主要分布于广西田林。

最初,木柄瑶叫做“长发瑶”,

文革时期才改名木柄瑶。

(木柄瑶-田林浪平平山)

相比瑶族其他支系,

木柄瑶的服饰颜色要简单得多。

男女皆以黑色为主,

间以蓝色、红色刺绣装饰。

女子下身着百褶裙,

男子着长裤,都会配以条纹绑腿。

(广西田林木柄瑶男女)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

却少有民族像瑶族这样,

支系众多,语言众多、服饰众多、

文化习俗众多、精神信仰众多。

他们同为瑶族,却又个性迥异,

他们同宗同源,却有着不同的面貌。

瑶族人民一路走来,

他们靠山吃山,种田吃田。

无论何种环境下,

都能孕育出自我独特的文化风情。

都能装点“自我”,传承“自我”。

或许,外面世界的人看到众多的瑶族支系,

觉得各个支系的瑶族真是大不一样,

其实,“自我”才是瑶族最深刻的民族烙印。

他们就像是一个家庭中成长出来的兄弟姐妹,

因为不同的人生际遇、生活经历而变得不那么一样,

有了不同的发展,不同的生活环境。

但无论什么时候,骨子里他们依然是一家人。

这是深入骨髓,不可改变。

广西之行,时光匆匆。

对于瑶族,我仅触皮毛。

这个从远古时期延续千年的神秘民族,

还存在着太多尚未发掘的神秘,

等待着我们去开启。

广西之行,未完待续……

探索55个少数民族之旅,未完待续……

待续

Tobecontinued

我是一个懒人,文章更新有些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jj/9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