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十二五行政区划分重大调整
1..撤消地级宿州市,并入淮北市,建立县级宿州市2.撤消地级池州市,并入铜陵市。原池州市东至县划归安庆市管辖,原安庆市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3.撤消地级马鞍山市,划归芜湖市管辖。4.撤消地级巢湖市,原巢湖市居巢区、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原巢湖市无为县、和县、含山县划归芜湖市管辖。5.原滁州市凤阳县划归蚌埠市管辖。6.原六安市舒城县划归合肥市管辖,寿县、霍邱县划归淮南市管辖。7.原阜阳市颍上县划归淮南市管辖。8.黄山市更名为徽州市。原宣城市绩溪县、旌德县划归黄山市管辖。根据以上行政区划调整,我省将设有地级市13个。1.合肥市:为安徽省省会,全省政治、文化、科技、交通中心。使用皖A车牌,区号。原市区四区合并为庐阳区和蜀山区,将肥东县城迁至八斗镇,将原肥东县紧邻合肥市区乡镇设立包河区,撤消长丰县、改建为瑶海区,辖庐阳、蜀山、包河、瑶海、巢湖五个市辖区,肥东、肥西、庐江、舒城四个县。(目前合肥市辖四区三县)2.芜湖市:拟升格为副省级城市,全省经济、工业、交通中心。使用皖B车牌,区号。原市区四区及市区周边乡镇合并为镜湖区,原马鞍山市区三区合并为马鞍山区,当涂县划分为太白区和姑孰区,撤消芜湖县、改建为新芜区,撤消繁昌县、改建为繁昌区,划和县、含山县、无为县部分乡镇设立中江区,合并和县和含山县其他地区、改建为含山县,辖镜湖、马鞍山、中江、新芜、太白、姑孰、繁昌七个市辖区,无为、南陵、含山三个县。(目前芜湖市辖四区三县)3.蚌埠市:使用皖C车牌,区号。全省交通枢纽,皖北经济中心。合并蚌埠市区四区为龙子湖区、蚌山区和禹会区,原凤阳县紧邻蚌埠市区乡镇设立临淮区,凤阳县城迁殷涧镇。辖龙子湖、蚌山、禹会、临淮四个市辖区,怀远、固镇、五河、凤阳四县。(目前蚌埠市辖四区三县)4.安庆市:使用皖D车牌,使用区号,为皖西南经济、文化中心。改郊区为皖江区,将东至县紧邻长江、紧邻安庆部分乡镇设立大渡口区。辖迎江、大观、皖江、大渡口四个市辖区,桐城市、怀宁、望江、潜山、岳西、宿松、太湖、东至八个县。(目前安庆市辖三区八县)5.淮南市:使用皖E车牌,使用区号。合并原淮南市区五区、凤台县和寿县紧邻淮南市区部分乡镇,设立田家庵、大通、八公山、潘集、凤台五区,寿县县城迁至保义镇,辖田家庵、大通、八公山、潘集、凤台五个市辖区,寿县、霍邱、颍上三个县。(目前淮南市辖五区一县)6.淮北市:使用皖F车牌,区号,安徽省的北大门。将淮北市市区向周围扩大并整合为相山区、烈山区和杜集区三个市辖区,宿州市、濉溪、砀山、萧县、灵璧、泗县六个县。(目前淮北市辖三区一县)7.铜陵市:使用皖G车牌,区号。将原铜陵市区三个区、铜陵县整合为铜陵区和铜都区,辖铜陵、铜都、贵池区三个市辖区,青阳、石台、枞阳三个县。(目前铜陵市辖三区一县)8.阜阳市:使用皖H车牌,区号,全省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辖颍州、颍泉、颍东三个市辖区,界首市、临泉、阜南、太和四个县。(目前阜阳市辖三区五县)9.徽州市:使用皖J车牌,区号,全省旅游经济、文化中心,安徽省南大门。辖屯溪、黄山、徽州三个市辖区,绩溪、休宁、歙县、黟县、祁门、旌德六个县。(目前黄山市辖三区四县)10.滁州市:使用皖M车牌,区号。辖琅琊区、南谯区两个市辖区,天长市、明光市、来安、全椒、定远五个县。(目前滁州市辖两区六县)11.宣城市:使用皖P车牌,区号。将原宣城市区的宣州区分为两个区,即宣州区和敬亭山区,辖宁国市、泾县、郎溪、广德四个县。(目前宣城市辖一区六县)12.六安市:使用皖Q车牌,区号。辖金安、裕安两个市辖区,金寨、霍山两个县。(目前六安市辖两区五县)13.亳州市:使用皖S车牌,区号。辖谯城一个市辖区,蒙城、利辛、涡阳三个县。(目前亳州市辖一区三县)总计安徽省共有13个地级市(其中一个申报副省级城市),44个市辖区,55个县,较之前的17个地级市,44个市辖区,61个县减少4个地级行政单位、6个县级行政单位。篇一:安徽行政区划调整大构想安徽行政区划调整大构想
安徽行政区划大构想
安徽省财政厅课题组
在编辑此文之前,编者采访了该报告的主要执笔人。课题组成员一再强调,调整行政区划并非财政部门的职能,而此项研究仅仅表明,他们是以研究者的身份提出设想与建议。
据介绍,酝酿这份报告的理论支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与行政区划的内在关联性。他们认为,为顺应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尤其是在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还需要依托政府大力引导和强力推进的情况下,积极创造条件,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而直接促成这项课题出炉的现实原因是源于以下几组对比:一是与全国和华东地区及周边各省相比,安徽的地级市个数相对较多,地级市所辖县个数较少,财政用于行政管理成本支出较大。如果按照全国市均管辖8.6个县来计算,安徽应设置地级市12.3个,比现行17个要少4.7个。根据安徽省年财政预算内支出水平测算,4.7个地级市行政成本比周边省份多支出8.27亿元。二是安徽省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数较多,年为个,居全国第4位。三是安徽省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较多,年,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万人,居全国第11位。这几组对比的结果显示出:安徽省的行政管理幅度过小,行政管理成本偏高。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何在?在经过实地调研,广泛征求了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最后形成了“减少层次,扩大幅度,强化中心,合理布局,形成层次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行政区划体系”的安徽行政区划调整的总体思路。
应该说,近几年安徽省大力实施的科教兴皖、大开放、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四大战略,有力地提高了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省委、省政府相继实施的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两山一湖”旅游开发、皖江地区开发开放、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等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马芜铜”等经济圈的规划,为安徽省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与区域经济发展相比,现行行政区划显得过于分治,影响了社会资源综合要素效应的发挥,引发两者冲撞不断发生。社会各界要求调整行政区划的呼声较高。为此,本课题在对安徽省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着重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提出设想和相关政策建议,以利于安徽省在探寻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找到新的切入点和兴奋点。
建国以来,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幅度较大。为便于分析,这里按照地域空间、行政建制、区域称谓以及管理体制的变更情况,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后至“文革”前。年4月,皖北全境解放,设立皖北行署,驻合肥市,辖合肥、蚌埠两个专级市和淮南矿区办事处,以及阜阳、宿县、滁县、六安、巢湖、安庆6个专区、48个县、4个县级市。5月皖南解放,又设皖南行署,驻屯溪,后迁芜湖,辖芜当、池州、宣城、徽州4个专区、芜湖1个专级市、22个县、4个县级市。
年皖南行署迁入合肥,与皖北行署合署办公,年撤消两行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省会定在合肥市,辖5个专级市、7个专区、67个县、3个县级市、17个市辖区。
到“文革”前,安徽行政区划为5个省辖市(合肥、蚌埠、淮南、马鞍山、濉溪),一个特区(铜陵),9个专区(阜阳、宿县、滁县、六安、安庆、巢湖、芜湖、徽州、池州),辖7
0个县。
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也因为管理经验不够成熟,这一时期安徽地方的行政建制变更频繁。以屯溪为例,年屯溪升为省辖市,年降为专辖市,年将之划入休宁县,年改为屯溪镇,不久又升为专辖市,年又升其为省辖市,年又撤消其省辖市资格,并入休宁县。
第二阶段:“文革”至改革开放前。年,安徽省**委员会成立,各专、市、县也相继成立革委会。年全省专区改为地区,同年濉溪市改为淮北市,铜陵特区改为铜陵市,年升芜湖为省辖市,年又恢复屯溪市,增设阜阳市,均为地辖市。这一时期的区划调整,主要是以区划的名称变化为主,地域的变化不大。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安徽的行政区划又有较大变动。一是实行市带县新体制。从年开始,8个省辖市带了14个县,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县先后改称为县级市。二是实行地改市。从年开始到年结束,8个地区全部实行地改市,标志着地区这一级省政府派驻机构正式全部成为一级政府。三是撤区并乡和撤乡并村。年,实行的撤区并乡工作,将全省个区公所和个乡镇改并成个乡镇。年全省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试点后,撤乡并村工作开始启动,基层政府级次和规模得到了很大精简。年,又启动了新一轮撤乡并镇工作。四是城市郊区改革拉开序幕。年,芜湖率先进行了城市郊区改革,打破了城郊界限,按照地理区位将郊区与市区进行整合和再分。合肥市也于年完成了城市郊区改革工作。此外,这一时期,安徽省还对局部行政区域进行了调整。如,年撤消池州地区,将所属县分别划入宣城、安庆、徽州三个地区。年安庆地区地市合并,设地级安庆市,下辖8县。同一年,又恢复池州地区,辖东至、青阳、石台和贵池市和九华山管理处。年,将原阜阳市一分为二,成立一个新的省辖亳州市。到年底,全省共有17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56个县,44个市辖区,个街道办事处,个乡镇。
纵观安徽省行政区划的发展过程,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第一阶段行政区划的调整是以地理区位的“重要性”及开展工作的“适应性”展开的,如年,考虑到屯溪的经济、文化等因素,将屯溪市从徽州专区分离出来升格为省辖市。年,为适应农业合作化发展,撤消徽州专区,所辖歙县、绩溪、黟县、太平、宁国、旌德、休宁、祁门、石埭9县划归芜湖专区,屯溪市由省直辖。撤消宿县专区和滁县专区,合并设立蚌埠专区,蚌埠市为蚌埠专署驻地,属蚌埠专区管辖。将安庆市改为县级市,隶属安庆专区。同年,为适应工矿业发展,设立铜官山市(专区)和马鞍山市(专级),两市均由省直辖。第二阶段则是以政治需要为主展开的。如将专区改名为地区等,而地域变动不大,资料显示,只在年对芜湖市、年对屯溪市和阜阳市进行恢复和升格。第三阶段则是以减少层次、提高政府运行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主展开的。如年开始的“市带县”体制、撤区并乡以及地改市、地市合并等,均体现了行政区划调整的经济原则。这也就说明了,画地为牢式的“行政圈地”硬调整,逐渐被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体制调整所替代。这是安徽省行政区划变迁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当前,面对全国各地竞相发展,尤其是周边发达省份纷纷打造经济圈的态势,安徽省也在积
极调整经济发展布局,构筑符合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经济圈、经济带。但是,与这种区域经济发展走势相比,安徽省现行行政区划难以顺应开放性、扩张性和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两者的非协同性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管理幅度过小,不利于区域经济的资源整合和结构升级。发挥比较优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则。资源则是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最大的优势。安徽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便捷的水陆交通资源,较强的科教资源。在全省现行17个市中,基本上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资源经济格局。但是,受行政区划幅度过小的影响,安徽省经济区域行政分割现象较为突出,各地资源很难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配置和整合,资源互补性不强,产业关联性和升级性较差,资源综合要素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最终也影响了各市经济发展速度。这从年度华东六省市级行政区划与经济相关指标的一般比较就可看出。
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省辖市数量最多,但市均GDP和地方财政收入最低,市均国土面积也偏小。也就是说,安徽省行政区域尤其是市级行政区域管理幅度很小,这在一定意义上制约了市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顺应经济区域一体化需要,推动行政区域一体化,将安徽省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则是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位问题。
二、市级行政中心经济功能不强,难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先导作用。城市是国民经济的重心,也是区域经济的中心。城市化则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但是,安徽省现行17个市中,六安、阜阳、亳州、滁州、巢湖、宣城等市是近10年来从原来的地区改制而来的,城市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工业化水平很低;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安庆、铜陵、淮南、淮北等其他城市,尽管经过几十年建设,城市得到了很大发展,但由于经济转轨进程缓慢,城市经济总量小,功能不全,辐射力弱,带动力不强,起不到应有的先导作用。从横向比较来看,安徽省与华东六省市级行政中心经济功能差距明显(具体见表2)。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安徽前四位城市与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省份前四位城市经济发展差距惊人。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省份前四位城市不仅经济总量大、经济主导地位高(约占全省经济的1/3)、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大(约占全省经济的2/5),城市发展空间也很大。相反,安徽省四城市经济总量只有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省份前四位城市的1/4,地方财政收入只有它们的1/5,国土面积不及它们的1/2,城市人口差距也很大,中心城市的带动力显然不强。根据有关人员的估计,合肥市经济辐射力仅有10公里范围。因而,大力发展中心城市,增强经济中心的先导功能,就成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取向之一。
三、市管县体制不尽合理,容易引发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间的摩擦。我国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初衷是为了克服原来城乡之间相互分割的弊端,通过加强城乡之间的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城乡生产力要素,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从而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这种设想,市管县体制的实行,应该是符合市县经济发展的共同利益。但是,从安徽省实践结果看,市管县体制并未受到辖县的普遍欢迎。实行市管县体制以后,由于城市自身发展处于极化状态,城市发展不仅不能对所属县经济发展产生有效的扩散,推动城乡经济的耦合,
相反,还需要县为城市发展输送资源、并承担城市发展所转嫁的城市发展成本,这为县所不满。更为重要的是,市县作为相对独立的两个行政主体,都有各自的利益归属,市为了打造中心城市,往往片面地把县当作自己的附属单位,人为地把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混为一谈,要求县的经济发展从属于市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容易造成市管县而不是市帮县,甚至是“市吃县”、“市卡县”、“市刮县”、“市挤县”和“市压县”,更为县所不满。其结果导致市县在经济发展中必然竞争多于合作,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摩擦也在所难免。
四、乡镇建制不合理,降低了政府管理效率,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尽管《宪法》规定将县、乡作为我国五级政权体系的两级基层组织,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政府职能的转换,县、乡政府的职能也主要局限在提供一些诸如维护农村公用设施、开展便民服务、办理公共事务、保障农村安全等公共服务方面。也就是说,完全可以由县一级政府独自完成的事务现在却分成县、乡两级政府去完成,导致政府运作效率低下、成本较高。近年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又能起到回避乡镇行政建制这个敏感的话题,国家和省级主要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将原放在乡镇管理的一些机构纷纷上划,作为县级有关部门的分支机构。据初步调查,目前已经上划到县以上管理的机构不仅包括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部门,还扩展到包括质量监督、工商、司法、税务、土地等最主要的执法部门,今年安徽省在和县等9个县试点的“乡财县管”改革试点,再次把乡镇财政所(农税所)上划到县财政管理。由此可见,作为基层一级政府最基本、最主要的公共事权和财权已经脱离了乡镇政府的管理范围,乡镇政府已经成为一个“空壳”。二是大力压缩乡镇规模。针对乡镇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财政供给负担加重等情况,年以来,安徽省在开展乡镇财政解困工程和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大力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给人员,开展新一轮撤乡并村工作。这两方面的措施虽然没有触及乡镇行政建制问题,但却把乡镇行政建制问题暴露得更加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