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驱车抵达南屿镇政府,水西林明代古街就位于镇政府附近。那天刚好下雨,行走在古街上,听着雨声,看着青瓦,仿佛回到明朝。
90岁的林成乐是水西林林氏第31代孙,他给记者当起了免费导游。在位于古街最南端的林春泽故居,记者看到大门楹联上写着“三世琼林第,六朝大老家”。林成乐告诉记者,古代历经三朝称为元老,林春泽历经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六朝,夫妻双双寿到岁,所以称为“六朝大老”。“三世琼林”则讲得是父子孙三人都是进士出身,曾共赴琼林宴。
再往前走,记者来到林春泽儿子林应亮故居,这是古街明代建筑中最为气派的一座。记者发现林应亮故居门前左右列置的是圆鼓石,其父家则是方形,门楣上显示官级品位的簪缨有四枚,也比其父府宅多了两枚。“古时候,门当户对,看得就是门楣上的簪缨,由此可见儿子的官比父亲做得更大。”林成乐说。再往前就到了林春泽长孙林如楚的故居。其精彩看点在墙上的“男耕女织图”壁画。林成乐告诉记者,这个家族共起了8座府宅,增高加宽防火墙,修了码头、牌坊、荡湾园等,给后人留下一条明代古街。遗憾的是第6座在明嘉靖十六年冬被火烧掉。
水西林人才辈出,在宋、明两代共出23名进士。到了当代,水西林也出了不少英才,有知名学者、官员等20多名。
古街历经沧桑现靠政府维护
历经数百年的岁月侵蚀、兵匪战乱、人为破坏后,水西林古街一度非常沧桑。由于年久失修,很多木头开始腐烂,砖瓦破损不堪。一些居住者私自更改建筑格式,随意牵拉电线、晾衣绳。一些珍贵的壁画,在毫无防护的状态下,也开始变得模糊。
在南屿镇被评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之后,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古民建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南屿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南屿镇成立了水西林古街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和理事会,实行属地村居管理,要求村干部每个人包一座古建筑,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并且要做好详细的巡查记录。
“由于水西林街建筑物都是木质结构,因此火灾隐患较为严重。我们对老化电线进行改造,安装了消防设施,还成立专门的消防巡查队伍。”该工作人员说。
南屿镇政府每年还拨出专门的经费用于水西林古街的修缮维护,在听取专家意见和保护原貌的基础上,对破损的地方进行修护,同时安排两三户村民居住,时常巡查。
另外,水西林古街前发源于旗山的锦溪,在古代景色优美,水上交通发达。早在明代林春泽时期,就在家门口建官方码头,林氏家人通过此码头外出入京。为了恢复当年盛景,日前南屿镇政府已经开始动工建设水西林景观桥梁,还将贯通整治锦溪河道,绿化美化两岸景观。
政府保护成本高欲以“游”促“保”
据了解,目前水西林古街基本上是靠政府出资保护,南屿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辖区内共有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8处县级文化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基本上也是靠政府出资维护,部分靠百姓出资维修。但是记者发现这种靠“政府拿钱维修—保护—再维修”的粗放保护模式,并不理想。
这些古民建都是砖土结构或者土木结构,容易被火灾、风灾、洪灾、虫灾所破坏,自然损耗也很严重,如果没有能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造血”功能,最终会给政府带来很大的财政负担。
目前,南屿镇政府正在规划旅游开发,希望通过开发让水西林古街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得到更好的弘扬和继承,也希望通过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来带动水西林古街的保护。南屿镇宣传部林女士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南屿镇已经有初步的旅游开发规划,但是要经过有关专家以及上级领导的论证同意之后才能实行。
福建古建筑专家陈朝军告诉记者,水西林古街明朝文物古民建比较集中,这种古民居群在福州比较少见,保存价值比较高,但是依靠政府保护,成本较高。陈朝军说,水西林古街有一定开发前景,“但开发要考虑成本产出问题,建议不拆迁、不迁移、不破坏、不乱搭盖,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开发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保留历史发展痕迹。现有建筑也是历史发展的一部分。”
另外,有专家提出南屿镇还拥有许多旅游景点,比如旗山森林公园、旗山森林温泉度假村、棋盘寨、万佛寺、双龙温泉等,可以把水西林古街与这些旅游资源整合,构建大旗山旅游度假区。对此陈朝军表示,水西林古街如果开发,基本上是周末型中短程旅游。“中短程旅游,不提倡走马观花,更注重深度精细化旅游,因此整合资源,构建大旅游度假区可以有,但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注重保持原貌,挖掘历史故事,走‘小投资精细化体验式旅游’。”陈朝军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