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壮戏壮族文化艺术瑰宝

熊红云詹炳宏/文梁汉昌/图

马骨胡的弦子奏响

开场的锣鼓锵锵地敲起来

来把戏儿唱起来

壮戏是广西壮族的传统艺术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它多用当地壮族方言演出,唱词多用五言、七言的基本句型和壮“欢”的押韵方式。它像壮乡大地的风光一样绚烂多彩,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表达了他们的理想、愿望和审美情趣。壮族人所以迷恋于壮戏,除了戏的内容吸引人以外,乐神消灾、人寿年丰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地域、方言、音乐唱腔、表演技艺的差异,壮戏分为北路壮戏、南路壮戏和师公戏三类。北路壮戏主要流行于田林、隆林、西林、右江等地,它是在民歌和“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隆林北路壮戏

北路壮戏(或壮剧)是指流行于广西壮语北部方言地区的田林、隆林、西林、右江、凌云、乐业等地的壮族戏剧。清乾隆年间,就有田林县旧州艺人开始用壮话和民歌,并用“八音”伴奏坐唱,称“板凳戏”。后于室外演唱,成为“游院戏”,到广场演出,成为“地台戏”,乾隆年间形成了北路壮戏。北路壮戏的音乐唱腔属联曲体形式,除《正调》外,还有供不同角色使用的几种唱腔,如武士用“武公调”,老人用“老汉调”、丑角用“丑角调”等多种曲版。北路壮剧的表演,生、旦都拿扇子,丑行彩旦用团扇(葵扇),小生、花旦用折扇。

隆林北路壮戏

隆林北路壮戏

壮族戏剧服装妇女绣花鞋

隆林北路壮戏

田林北路壮戏

田林北路壮戏

田林北路壮戏

南路壮戏(或壮剧)是指流行于广西壮语南部方言地区的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大新等县的壮族戏剧。因演唱常用“呀哈嗨”作衬腔,俗称“呀嗨戏”。道光年间,天保县南隆街艺人黄现炯迁居马隘,组班演“客戏”即邕剧,形式类似双簧。道光年间,黄与谢义、陈兴等人组建土戏班,用壮语演唱,揉山歌、民间小调为唱腔,形成马隘土戏。光绪年间,靖西县足院木偶戏班师傅韦公现、李瓜选组建土戏班,以人代偶,做唱分离。宣统年间,第二代师傅农寿山、李大新、韦爷欢等改为做唱合一,形成足院土戏。马隘、足院土戏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南路壮戏。

德保县南路壮剧

南路壮戏在行腔时,还采用“一人唱众人和”的帮腔形式,演员在台上演唱,乐队在后台助唱。帮腔多用在起板首句和唱段收尾的衬词、拖腔,末句为重句全帮。南路壮戏的表演,角色也有分工,花脸分大小花脸,小生有文生、武生,旦角有正旦、武旦、老旦。师公戏的表演,早期有七十二种面具,每种代表一类人物,各有自己的典型身段。

德保县南路壮戏

德保县南路壮戏

壮戏的伴奏,主要乐器是马骨胡,用马腿骨做琴筒,金属弦,比京胡细长,音色清脆、明亮。配器是土胡、葫芦胡和二胡、三弦、箫筒或笛子,有时吹奏木叶作为辅助,打击乐队一般为四人建制,乐器有板鼓、木鱼、座鼓、蜂鼓、小鼓、大顶钹、星锣、高边锣等打击乐器。其中以蜂鼓最有特色,音色沉厚,音响如瓮瓮声。壮剧的伴奏音乐,采用多声部的手法,各种乐器定弦不同,在旋律上形成多种的和声关系,演奏起来饶有情趣。

南路壮戏中的乐器伴奏

南路壮戏中的乐器伴奏

南路壮戏中的乐器伴奏

南路壮戏中的乐器伴奏

壮戏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已有多年的历史,发展成为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独立完整的民族艺术。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早期图片
主管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ly/2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