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罗平县鲁布格乡、贵州兴义市三江口镇和广西西林县马蚌镇均在天生桥水电站库区,过去是一片管理盲区,移民群众矛盾冲突多,库区稳定隐患大。为了破解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难题,三地成立跨省联合党工委,实行党群共建、产业共兴、事务共管、稳定共保,统筹社会事业,整合优势资源,给库区移民群众带来了实惠和便利。
过去矛盾尖锐冲突多发生事情“三不管”
鲁布革乡、三江口镇和马蚌镇,位于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均属于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天生桥库区,三地隔江相望,素有“一鸡鸣三省、一脚跨三江”的说法,三个乡镇共辖26个村(居)委会,共有人口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人,一衣带水、田土相连、产业相同、商贾互通,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三江口镇人大主席李炜说,天生桥水电站蓄水发电后,三省区结合部被淹,在此地居住的村寨都成了移民村,面临耕地减少、发展产业难、经济收入来源少等问题;同时,由于库区各村寨历史上勘界不确定、山林地界纠纷多,人口流动频繁,维稳压力大,影响库区稳定发展的事情时有发生。
电站蓄水后,当地不少移民在水库里发展网箱养鱼。鲁布格乡舌坡居委会村民韦会林说,我们这里过去属于“三不管”的地方,比如发生渔船碰撞、客船超载等情况,报告云南这边,他们说在贵州地盘发生应找贵州方面管,找到贵州方面则说船是云南或广西的,不属于他们管。
随着网箱养鱼规模不断扩大,水面成了一块块“宝地”,三地移民经常为争得一块“宝地”而发生纠纷。马蚌镇养鱼户李品兴说,以前每年枯期,上游贵州、云南渔民就把网箱拉到下游广西的地盘养殖,广西渔民要收取“停驻费”;鱼类大量上市时,广西渔民拉鱼到上游销售,遭到云南、贵州渔民的报复,停船在水面上挡住通道。
鲁布格布乡党委书记许洪亮说,过去,三地党政机关来往较少,许多小事都难以解决,跨省“插花田地”纠纷需要县级、乃至州市级党委政府协调解决。“省际移民之间的田地、山地、林地纠纷经常发生,而乡镇和村委会的干部思想不统一,都是各顾各的移民,各有私心,纠纷很难解决。”
打破地域界限壁垒联合起来“共同管”
为解决“三不管”问题,罗平县委、兴义市委和西林县委大胆探索,创新党组织服务方式,于年8月在鲁布革乡、三江口镇、马蚌镇挂牌成立中国共产党滇黔桂跨省区联合工作委员会。联合党工委由罗平、兴义和西林县(市)委共同管理,属非建制性派出党组织机构,所属党组织及党员的隶属关系和人员编制不变。
马蚌镇副镇长周华说,党工委班子设书记1名、副书记2名、委员若干名。书记、副书记、委员不改变其原有身份、性质和待遇。党工委在管理共同的经济事务中,实行轮流主导的原则,每镇主导一年,主导方负责牵头处理,不干涉各乡镇内部事务,其他两乡镇积极配合。
许洪亮说,“过去是三家人,现在成了一家人;以前是三不管,现在是联合管理,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联合党工委凝聚各方力量,拓宽服务领域,加强交流协作,填补了交界地“三不管”的盲区,组织引导三乡镇相互借鉴各自在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推行党建共抓、产业共兴、事务共管、稳定共保的发展思路。
三江口镇党委副书记冯玉梅说,三乡镇以党组织为核心,还成立联合工会委员会、妇女联合会、共青团联合委员会,开展党建带团建、带工建、带妇建工作,组织开展党员教育实践和群团组织活动。今年轮值主导的是三江口镇,针对农村老年人越来越多的现状,我们又商量联合成立老龄工作委员会,更好地对老年人开展服务。
联合党工委让职能辐射范围实现了横向拓展,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实现了大幅提升,记者了解到,为了解决就医就学等问题,三地还尝试开展了多项服务。
一,学生就近就学,享受同等补助。三乡镇相互接纳适龄中小学生就读,免收择校费,平等享受当地学生“两免一补”等待遇,解决部分学生上学难问题。罗平县教育局局长陈家涛说,三江口和马蚌近几年有72人到鲁布格就读,享受补助达49.3万元。
二,群众就近治疗,医疗卫生共享。三乡镇制定了跨省区域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共享机制,参合群众凭就医发票,可在其户籍所在乡镇报销,解决当地群众就医难和报销难。
三,学生老年同待遇,库区免费乘船。为了解决库区学生往返学校和老人出行交通问题,三乡镇对在校学生和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免费乘船卡,每人配备一套救生衣,确保出行安全,每年为库区移民学生减轻家庭经济负担80余万元,每个学生每年最多可节省元。
四,实行稳定共保,开展警务联动。建立警务联动机制,消除治安管理“盲点”和“三不管”地带,通过该机制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60余起,查处治安行政案件90余起,调处矛盾纠纷余起,挽回经济损失60余万元。鲁布格派出所民警袁俊说,治安案件比之前下降了53%,刑事案件下降了64%,有效维护了库区社会治安稳定。
覆盖管理死角盲区工作重在落到实处
滇黔桂跨省联合党建的实践和探索,加强了交流合作,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维护了稳定和谐,对如何有效管理交界区域、管理死角和盲区带来了启示和参考。
一,要敢于打破地域壁垒,覆盖死角和盲区。十八大提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和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更新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创新服务载体,才能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和群众的需求。
吕品红说,在跨区域、多民族地区发展服务型党组织,要主动打破地域界限、建制束缚和行政壁垒,突破传统模式,优化党组织设置,延伸党建工作触角,填补党建工作盲区,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有就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工作格局,这样才能实现党建服务全覆盖、无死角。
二,要建立健全机制,完善工作措施。许洪亮说,在推进工作上,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口号上,一无规划、二无措施、三无行动,一切好的思路想法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健全完善的制度是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根本保障。我们联合党工委始终对制度建设予以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形成有效工作机制,制定和完善工作管理机制,明确各机构岗位职责,推行服务流程公示等制度,保证了各项服务工作规范、高效和可持续开展。
三,围绕群众所需所求,切实提供有效服务。冯玉梅说,建立跨省区联合党工委,目的在于更好的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我们跨省区联合党工委立足库区实际,优化整合各种资源,重心下移、服务上门、方便群众、解决民生,使库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和优惠政策,切实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诸多困难,形成了“区域统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吕品红说,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人民群众,一定要以群众需求为核心开展工作,完善服务措施,延伸服务触角,及时处理解决群众在土地纠纷、经济纠纷、安全生产、学生就学和医疗保障等方面出现的困难,做到党建引领发展、服务造福百姓。(新华社记者浦超)
新华社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