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底的这一天,西林和尚聚集了一切法眷说:“我已年迈,八十三岁有余,早晚有一天是要走的,我一生剃度弟子八十余人,现在没有一个人能担负我的弘法大业。”他顿了一顿,又抚摸着憨山大师的肩膀说:“这位小和尚宿根深厚,我期望他能成为法门龙象,可惜我看不到他的成就了。他年龄虽然轻,却已具有老成的见地,我去世之后,殿堂房门等大小事务,都要听从他的安排,勿认为他年龄轻而动用他人。”大众在唏嘘声中,接受了西林和尚的遗嘱。
这个老和尚把重任交给憨山大师了,大家有的就流鼻涕,流眼泪,最后就同意了:我们依教奉行。
新年后初七日,西林和尚搭起戒衣,巡遍了全寺的寮房及寺院的各处,并向大众告别,大众见西林和尚身体健康,都感到十分惊讶。
记得我在法源寺的时候,一个老和尚临走之前,让别人推着轮椅在院里走了一圈,然后,第二天就走掉了,这就是一种告别。人生,我们太希望相聚,而没有能力去告别。告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智慧。我们要学习的佛法,就是我们怎么样去告别我们缘聚缘散的故事,那个时候,你才不会执著、挂碍乃至轮回。
三日后,西林和尚嘱咐弟子们安排好后事,身体略示微疾(有一点小小的病)。弟子们端药给他,他对弟子们说:“我就要去了,药物对我有什么用呢?”接着聚集大众,念佛五昼夜。
到了正月十六,西林和尚手提念珠,结跏趺坐,安详而逝。就这样,憨山大师的第一位启蒙导师(就是最初引领他出家学佛的老师),自由自在的走向了解脱的境界。
我们所有的佛教徒,无论你是在家的还是出家的,我们最终的目的不就是这样吗?如果我们说自己念佛,但牵挂得太多,那么我们又怎么能够放下执著而解脱、上西方呢?这个不大可能。
有人老是抱着投机的、占便宜的心态,以为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那肯定没问题:“我就给他靠倒,我就念住他,然后他就照顾我”。我可以告诉你,你如果不改变自己内心的那种牵挂贪恋,恐怕你真的解脱不了。
大丈夫一定要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我想,西林和尚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你这个病实在治不了了,为什么还强治呢?死就死了呗!无所谓,我们的生命可能会升华。我们生命的质量升华了有什么不好呢?所以在这一点上,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是不在意的,是无所畏惧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冒虎气,说我们有病,我们就是不治,最后给人的感觉就是佛教徒都缺心眼,佛教徒都特别笨,佛教徒不遵守规则,那也是不对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