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忆老师大日暮西林访长安

日到薄暮之时,太阳西沉,漫步长安山麓,拾级而上,便不觉令人想起“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正是秋来好时光,鸟鸣啁啾,四面苍翠欲滴,颇有舒旷意味。

师大的仓山校区素来以古朴自然、底蕴深厚为人所称道,绿树掩映,花草繁茂,日暮夕阳缓缓投下,学子抱着书匆匆走过墙下,周边的街邻提着蔬菜回家,远处传来阵阵操场上篮球拍打地面的声音……一切一如往常,静谧的时光就像现在一样,沉淀了几十年。

老一辈的师大人都更习惯称师大仓山校区为长安山校区,长安山在他们的记忆里,和他们一同经历了冰与火的碰撞,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真理的讨论在这片土地蔚然“生长”,他们在回忆求学的文章里总会写道“那个时候,读书的气氛是真的好……”,长安山就像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巍巍伫立沐浴了百年风雨,它不仅是仓山校区的文化根基,更是师大的文化名片。

■■■■■往昔长安

年,经过院系调整,师大前身福州大学正式更名为福建师范学院,校址也搬到了长安山校区。级中文系校友林坚这样回忆道:“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大约在三、四岁的时候,昔日龙舌兰、荆棘、杂树丛生和坟墓遍野的长安山突然出现坟墓大搬迁。”在之后的时间里,长安山脚的金星村、岭后村农田被平整为体育场,并在体育场北边建成奶油色凸字形的“教工之家”,长安山四周起伏跌宕,一幢幢青砖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便高低错落地在这里拔地而起。

■■■■■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文革”前,福建师范学院共设有12个系,校部机关和外语、教育、物理、生物、化学等5个系曾设在离长安山1公里范围内的仓前山。”仓前山自年清朝鸦片战争福州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后设领事馆区,解放前这里曾设过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荷兰等16个国家的领事馆,有不少外国人,这里人文荟萃,文明开放,也曾住过像辛亥革命元老、国民党国府主席林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中科院院士、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和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等许多知名人士与专家学者。在这样的风气里,师大长安山也跟随时代的步伐日新月异。

■■■■■

上世纪50年代,每天早上都能在校园里听到福建师范学院广播电台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节目》,此外也播送着校内学习生活的新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时代精神紧拥着长安山的一草一木。文革结束,年师大复校,正式更名为福建师范大学。结束了农村插队生活的“老三届”们倍加珍惜重回校园的机会,黄寿祺、李联明、孙绍振、李万均等德高望重教授克服当时的困难的历史条件,严谨治学。

那些求学的日子里,学子们伴着校广播电台东方红的乐曲声,走进长安山的晨曦里,晨练然后早读,空气清新,草木滴翠,林间的鸟雀轻轻跳跃,琅琅的书声便流淌进校园,往事如歌,这书声成为了一届又一届学子的佳谈。

“长安山上,相思树下,随处可见早读的学生,树林下花丛中的石板凳也是需要占位置的。”级的校友写到这份回忆也不无怀念之感。

今朝

清晨的露水还未尽褪去,凉意轻打在长安山的树叶上。几个老人便踏着石级隐匿进长安山茂密的树影中,进行今天的晨练。寻个假期的午后,漫步长安山,你会发现常以为的人迹罕至并不如此。

■■■■■

三五成群的人们从不同的入口蜿蜒而上,山上空气清新,适宜徒步锻炼,走累了老人便席地而坐,与同伴聊起了家常,鸟语花香,长安山也是读书的好去处。

年,吕振万先生在长安山山麓捐建了长廊、筑亭阁,辟之为苑圃,成为师大人和周边居民来往休憩、游玩的地方。现在这里的两间房间,成为书法老师为小学生定期教授书法课的地点。

■■■■■

可储存吨水量的水塔屹立在长安山上,在校园的多个角度都能看见的水塔,当你翩然走进,才会发现它是如此硕大,这里平台广阔,也种植了一方小菜圃。一路上野花相伴,昔日的相思树、橄榄树不知是否还依然存在。

■■■■■

时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光在长安山里悄然沉淀,每踏一步仿佛都是在和前辈们交流、对话,象牙塔里的求学记忆因为长安山而变得具象,是定格的青春,是定格的热血岁月。绕过凉亭,走过蜿蜒小路,昔日能望见悠悠闽江水,荡荡江中排,而今绿树阴翳,从树木的缝隙里还能看到远方高楼幢幢。任凭外面的世界沧海桑田,长安山这位明清时期便获名的老者,安然不动。

“闽水泱泱,长安葱葱……”这份独特的精神寄托也将伴随着悠扬的校歌,永久传唱。春来春往,长安青青,正是师大人勤学博思、追求真理的好时节。

图文来源:校青通社新闻采编部曹怡丹

编辑:校青通社







































白癜风早期什么症状
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ly/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