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庄西濒黄浦江,交通便利,很快出现集市,后来的三林镇由此发展而来。西林庄及其附近地区建置了三林里。雄伟奂轮的庙宇开始相继兴筑,庄北有宋宣和元年()赐额的崇福道院,东有绍兴二十七年()建的南积善寺(原为三林乡敬老院)南宋时建的西林忏院(现在中林街旧三林派出所)。宋"南渡"时,赵宋宗室有一支迁居庄上,筑有三珠堂、念祖堂、润鸿堂、鸿宝堂、传桂堂,明清间成大族,有"赵半镇"之称,尚有半镇则属王姓,筑有四德堂、三省堂、余庆堂等。
至明初,三林庄已"民丰物贸,商贾云集",发展成上海县浦东一大镇。洪武元年()为保护地方,设三林庄巡检司于此。庄人文化水平逐渐提高,读书出仕较著名的有刑部主事赵伦(居鸿宝堂),江西布政使司参议储昱等(储昱居三池滩南园),储昱南园中"玉玲珑"假山石为宋宣和"花岗石"遗物,后其婿潘允亮移往豫园,毁城墙搬进,就缺处建小南门,一时传为佳话,石至今犹为豫园名物。为广育人才,昱父璇,于明弘治十六年()捐资创建筠溪义塾。至清代仓场总督张集(原三林念祖堂建筑人)又重倡捐资,义学得维持两朝。
元初三林划归上海县,自黄道婆推广植棉,改进纺织机具及技术后,庄人深受其惠,生活赖以改善,商品经济有所盟长。镇上火姓,系元末蒙古大将赤福寿之后,为避义军张士诚部追杀,指火为姓,遂定居本镇,迄今有十六代。
明嘉靖三十二年()三林镇横遭倭寇焚劫,民生凋敝,数十年始得恢复。清雍正四年()三林镇南北向的南行街划为南汇县属,南行街成为"两不管"地带,虽仅长半里,鸦片烟馆、赌场常设于此,一时颇为繁荣,至民国三十七年()始复归三林镇。
咸丰三年()小刀会起义失败。清政府追缉镇人参与者,捕杀朱月峰一名,于是人心惶惶,赖诸生王孟洮觅得名册,付之一炬,搜捕无从,保全很多。嘉庆道光年间,有乡人引进新疆西瓜,培植杂交,改良成皮薄、味甜、肉脆、熟后闻雷即裂的新品种"崩瓜",名重沪上。
上海辟为"通商口岸"以后,洋布销行日盛,镇乡人民恃为生机的土布销售一落千丈,三里长街遍设布庄的三林镇日渐闻宗。乡人汤学钊有鉴于此,清末另设布庄于东镇,定出布匹规格,按标准收布,凡合乎其标准的称为标布,畅销于东北、华北,年(清宣统元年),学钊以"扣布"参加比赛,获江苏巡抚、两江总督颁给的二等奖凭和二等银质奖章。又精益求精,设计新工艺,更新花色,北至杨思,南及陈行,四乡农家都按样织布,土布重放异彩。次年,元大牌尖布、格子布陈列于南洋劝业会,获农商部银质奖章。年(民国4年),京庄白套布参加农商部国货展览会展览,获金质绘马奖章。于是三林标布声誉鹊起,有"三林标布进京城"之谚。
光绪十八年()本镇秀才朱孔文东渡日本,接受维新思想,日本的科学思想,令其大开眼界,遂立下教育救国的宏愿与决心,在他的影响下,东渡留学,蔚然成风,仅朱姓一族就有8人。此风一开,学风大盛,有光绪二十二年()汤学钊等创设的三林书院(今上海市三林中学),受影响而继起设置的有秀才朱孔长于光绪三十年()创设的贞固蒙学堂(今三林中心小学),赵履福()创设的润鸿女学,四乡有黄二筠西等7所,文风大盛,南汇、川沙也都有来就学,造就人才颇多。
宣统二年三林有正户四千三百四十七户,附户一百三十二户,男一万零三百六十八口,女一万零三百十九口。民国十七秋三林普通户口四千六百五十七户,男一万零七百五十三名,女一万零九百四十四名。
民国十三年()上南铁路通车,设站于镇东孙家桥,交通益便。至20年代实业渐兴,大江南烟草公司、三林织布厂等先后设在镇上,坑洼不平的老街建成弹格路,路面拓宽,变煤油街灯为电灯,行人称便,镇上各业随之兴起,点心店、茶馆、药店、南北干货店、豆腐店,遍及全镇。
抗日战争期间,市况萧条,民国二十七年,为日本侵略军烧毁市房间,多户受灾。民国二十八年,脑炎大流行,同济大学医学系毕业生(西林街人)沈肇昌医生,贡献了一定的力量。并花巨资于德国购买了X光机一台,开设了镇上唯一的西医诊所。
民国三十一年,日伪清乡,于镇北设封锁线,孙家桥、镇西街口,设大小"检问所"盘诘过往行人,杀害多人,伤者无数,抗战胜利,市面稍有起色。民国三十六年()国民党军队拉佚,于镇周围建防御工事,强占民房,民怨沸腾。年5月解放前夕,又炸毁孙家桥、上南铁路、震塌民房无数,并拆毁三林港上所有桥梁。解放后修复,百废俱兴。
今三林镇西临黄浦江,北依川杨河,东与北蔡镇和康桥镇相邻,南与闵行区的浦江镇相接,占地面积31.28平方公里,外环线环南一大道与徐浦大桥横贯三林,是连接浦东国际机场与虹桥国际机场的重要通道,南浦大桥、打浦路隧道、卢浦大桥,分别与境内杨高南路、上南路、济阳路相贯通,中环线也于三林境内横越,使三林成为上海"三桥、二隧、二环"大城市交通网络构架之交汇中心。
有着千年历史的三林古镇,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有形成于清初的西林八景:"海会晓钟"、"三梁夜月"、"筠溪烟雨"、"南园夕照"、"桐桥晚风"、"芋泾秋棹"、"文阁晴雪"、"土冈春眺",有明朝弘治年间的筠溪义塾,至区重点的三林中学,三林塘的影响,还在于为本地区,为上海奉献了一大批优秀人物,在这里出现了浦东本土最早的杰出之士。其影响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凡政治、经济、军事、医药、文学、艺术新闻多有涉及,这些人物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三林地区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领域之广,为上海其他地区所少见。他们是明朝的刑部主事赵伦,江西参议储昱,青浦城隍沈恩、清代的仓场总督张集,官至刑部尚书的大书家张照,雕刻名匠陆德山,清末民初的理财高手汤学钊,海上名医张聋嘭、清诗人王孟洮、赵词甫、天文学家火荣业、民初书画家朱天梵。民国政府粮食部常务次长庞松舟、建筑部长陆根泉、工运领袖沈干城、烈士王三川等。
土特产有本世纪初就享誉沪上的三林塘崩瓜,明朝誉为贡品的三林塘小乳酱瓜,以酥糯而闻名于市的三林塘大粒蚕豆,三林塘小塘菜、三林塘白头韭菜,凡打浦东三林塘的农副产品容易出手,且可买个好价钱。
三林塘是江南水乡,江南集镇,更是典型的浦东水乡,浦东古镇,它具备一切江南水乡、古镇的特征。镇依水而建,在逼仄的商业街,把商业街连接起来的石桥,有江南古镇常见的茶馆、羊肉摊、豆腐店,凡一般集镇应有的它都有,但骨子里,三林塘却透露出少有的灵气、书卷气和迟暮的士大夫气,为他镇所不及,承载的是厚重的浦东文化。
融明朝露香园"顾绣""苏绣"技术为一体的三林刺绣也有近五百年历史,三林素有刺绣之乡之美誉,三林人喜龙,擅舞龙,三林舞龙队被命名为"上海市舞龙队",闻名遐迩,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龙狮运动之乡"。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三林镇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社区管理和文明创建成绩显著。先后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龙狮运动之乡"和"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等光荣称号。目前已成功创建市一级卫生镇和市文明镇。十五期间,三林镇被列为浦东新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中心城区规划面积为8.07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0万人,规划设计全面启动,将建设成生态化、智能化、人文化、都市化、现代文明的新城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