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怪老虎及题刻入蜀记读后

程少为 http://m.39.net/disease/a_8231870.html
两天时间翻完了陆游的《入蜀记》,蒋方校注的本子,有几点收获。明治十三年求古堂刻《入蜀记》,(日)土歧文库藏一是长江水生态的问题。环境生态史的研究,近几年比较热,不过就《入蜀记》谈这个问题的,好像还未见。书中,陆游以日记形式逐天记录了自乾道六年()闰五月十八日至十月二十七日近半年行程的所见。路线是由山阴启程,经临安、嘉兴、苏州、常州、镇江、建康、太平州、芜湖、池州、江州、黄州、鄂州、岳州、江陵府、夷陵、秭归,最后抵达夔州。全程水路,前段沿运河行舟,从镇江往后,进入长江,逆流而上。如莫砺锋所说,前段山川风物为陆游熟悉,所以记得简略;后段长江上的行程,对他来说比较新奇,是着墨的重点。日记中涉及长江水生态的问题,有对江豚的记录:二十日……过三山矶,……江中江豚十数出没,色或黑或黄。

这是在七月,此三山矶不是南京的名矶,而是安徽繁昌三山矶。长江江豚,近年先后被国际组织列为“极危物种”和“濒危物种”,过去认为是窄脊江豚的亚种,现已认定为独立物种。据农业农村部年7月24日发布,长江江豚目前仅存头。

长江江豚几天后,陆游又见江中“巨鱼”:二十三日,过阳山矶……泊梅根港,巨鱼十数,色苍白,大如黄犊,出没水中,每出,水辄激起,沸白成浪,真壮观也。二十八日……至马当……有大鱼正绿,腹下赤如丹,跃起舵旁,高三尺许,人皆异之。前者,梅根港在今安徽省贵池市东北;后者,是在马当山的峭壁下,今属江西省彭泽县。所说“大如黄犊”的巨鱼,很可能就是长江中的鱼王“中华鲟”。最大长可2、3米,体重五六百公斤。时近西历九月,正是中华鲟自海口溯江而上产卵的时节。而后者绿脊赤腹,不知是何品种。江豚和鲟鱼,所幸今天还未绝迹,不过以下的所见,可以说是“水怪”了:有物长数尺,色正赤,类大蜈蚣,奋首逆水而上,激水高三二尺,殊可畏也。(八月)十二日。江中见物,有双角,远望正如小犊,出没水中有声。晚泊橹脐洑,隔江大山中,有火两点若灯,开阖久之。问舟人,皆不能知。或云蛟龙之目,或云灵芝丹药光气,不可得而详也。南宋地图

前者,是在七月二十日见到江豚后不久。五个短句的描述,让人感到恐怖。蜈蚣这样的节肢动物,无论身首形态,还是爬行动作,看上去都很不舒服。前年游黔,和儿子在黄果树瀑布观景台上,人群脚下,就见一巨型蜈蚣,长可十余厘米,手指粗细,深红色。后被一小伙子用鞋拍打,仓皇逃窜。陆游这里所记则更为骇人。后者,在江西瑞昌与湖北阳新县一段。所说“灯火”的现象,北方乡间田野里夏季偶能见到,老辈人有说是狐火的,可能是动物眼睛。江水中的游物,则不能妄猜。而白天所见的双角如“小犊”的动物,听来很像是近世相传的水怪。我的老师张锡坤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搜集资料并实地考察过长白山天池“怪兽”,曾目睹其物颈长数尺、双目圆睁。人或以为荒诞之谈,但听其亲述者,莫不深信。

古人志怪的文字很常见,即便文人学者,如苏轼,也写得活灵活现,煞有其事,但总不免让人怀疑。可是陆游这里所记,真实性非一般笔记可比。水怪之类是否实有其物,很不好说。但在逻辑上,历史上有为今人不曾见过的绝迹之物,是很自然的。少见则多怪,乃至归为悠谬荒诞之说。古人见过我们所未见,我们也有古人所未见,就像今天天上地下飞驰的钢铁巨龙、人工智能,对古人来说,不也是难以置信的怪物么。真要是穿越回去,跟他们描述今天的种种,肯定也会被笑为妄谈。经验不仅开拓我们的认知,也限制我们的现象,世上很多事情,如非亲眼目睹,多半一笑了之。50年代湖北某县打虎队二是关于虎的载记。今人对历史上虎患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ly/90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