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宋代的诗
宋代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与唐诗一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基本类型。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瀑布本身的形象,为人们展示了瀑布的具体情形,从中透露出对庐山瀑布的喜爱之情。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例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的具体面目没有描绘出来,侧重表现由看山引发出来的哲理性思考,发人深省。唐诗基本上能做到用诗人自己自然平易的语言来表达,宋诗则往往用典故和前人的话来表现,因而宋代的诗人首先是学者。宋诗因为与唐诗不同,所以长期以来一直遭受批评。其实,言理、言情无关紧要,关键是能将诗写好。认定唐诗才是好诗的观点是十分狭隘的。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秀。以唐诗为正宗,或以宋诗为正宗,都有碍于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认识。
第一节北宋初中期诗
宋初诗坛,承袭晚唐五代余风,有所谓宋初三体之说。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因诗集《西昆酬唱集》得名,此为西昆体。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宋初三体内容上均离政治、社会较远,形式上多为近体诗。北宋初期中比较优秀的诗人是王禹偁。他的诗早期学习白居易的闲适诗,因此多平易浅近之作。中晚年由于被贬,诗风也因此大变,改为学习白居易的讽谕诗和杜甫诗歌,因而具有较多的现实内容,表现的情感也比较真实感人。代表作有《对雪》、《感流亡》等。
宋仁宗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为代表的诗人,对诗歌进行了改革,将诗歌引入了新的方向。他们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多写古体诗,拉近诗歌与政治与社会的距离,在艺术上进行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等新的尝试。
一、欧阳修
欧阳修在这一时期的诗歌改革中虽不是先行者,却是影响最大的。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创作成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身居高位的优势。他的诗,就内容来说,各类题材都有,但最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有关国计民生的作品,例如《食糟民》、《答朱案捕蝗诗》、《答杨子静两长句》。这些作品表现了一位士大夫的可贵良知。就艺术而言,欧阳修的诗已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在这一点上,他是有意学习模仿唐代诗人韩愈。例如《洛阳牡丹图》、《吴学士石屏歌》等,已初步表现出宋诗重“意”的特点。他的一些诗写得平易疏畅,如《戏答元珍》,这首诗作于被贬夷陵之时,从语言来说,可谓平易通畅,但其中的达观情怀却是以往的贬谪之作中很少见到的。而这也正是宋诗的特点之一。欧阳修诗从整体上看,写得平易疏畅,不用典,既不像白体那样浅俗,也不像晚唐体那么寒酸。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二、梅尧臣
梅尧臣是北宋中期比较早地有意识纠正西昆体诗风的诗人,与欧阳修来往较多。他的诗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他的很多诗是关于政治和民生疾苦的。例如《田家》、《陶者》、《田家语》、《汝坟贫女》等。这些诗歌对于拉近诗歌与政治、社会的距离,增强诗歌的严肃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汝坟贫女》这首诗的小序说:“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可见是为冻死的军人而作,杜甫“路有冻死骨”的描写又复现诗歌创作中,“三吏”、“三别”的精神又得到了体现。这在晚唐至北宋初的诗歌中是很少见的。
第二,他在扩大诗的题材上作了新的尝试,将一些过去不入诗的事物、现象写入诗中,如丑而老的妓女,不雅的虱子、跳蚤、乌鸦等。这些作品虽然没有多少美感,但对开拓诗的表现领域,纠正西昆体的所谓高雅大体,是起了积极的作用的。
第三,他的诗总的风格是平淡。这种平淡风格的取得,是与他多写琐碎题材、多表现自然淡远的意境、多运用平淡的语言分不开的。这也是对西昆体华丽典雅的一种纠正。
三、苏舜钦
苏舜钦在诗歌上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苏舜钦与梅尧臣有很多相似之处,诗歌也常写当时的政治、社会问题,如《庆州败》、《吴越大旱》等。但是,无论表现哪方面的内容,苏舜钦在风格上与梅尧臣都迥然不同。如《庆州败》这首诗对北宋朝廷和军队的讽刺嘲笑,可谓淋漓尽致,毫不留情,这种大胆直露,是梅尧臣诗里所没有的。即使是写景,苏舜钦也表现出一种豪气,如《淮中晚泊犊头》既鲜明如画,又意境阔大,精致之中不乏豪气。欧阳修说:“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六一诗话》)道出了两人的特点。
第二节北宋中后期诗
宋诗重“意”的特征在欧阳修、梅尧臣以及苏舜钦的诗歌上已初步表现出来了,到了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的诗歌中,就表现得更加明显了。特别是苏轼和黄庭坚,更是将这种重“意”的特征发挥到了极致。与此同时,宋诗的学者化倾向到这时也表现得非常典型了。
一、王安石
王安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以退居江宁为界,王安石的诗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的王安石主要是一位政治家,因此,这一时期的诗,往往与政治、社会有紧密关系,表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