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郑重声明一下:
不论是医生,还是育儿专家都不认同家长给宝宝掏耳屎的做法。
每年美国都有大约12,个孩子因为使用棉签,导致耳朵受伤而被送入急诊室;而我国因给孩子掏耳朵而误伤孩子鼓膜的事情也不少。
那圆规正传,我为啥要在夜黑之日顶风作案给宝宝掏出巨型耳屎呢?
首先要从娃两岁时的例行体检说起:
两岁时去见家庭医生,除了常规检查外,医生还用探测镜给娃看了耳朵
看完后,医生表情严肃的告诉我们娃的耳屎太多了,已经基本完全堵住了耳道,如果任其发展,随着耳屎变硬,会影响听力。说完还在网上找了张图示意给我们看。(太恶心就不放图了)
印象中,我们只在娃还不会翻身时给她掏过外耳道的耳屎,那是娃躺在床上很享受的样子,之后就再没碰过她的耳朵了。
那么问题来了,接下来咋办?
医生叫我们去买软化耳屎的油,说药房任何牌子的都行。一天一次,一周两次给娃耳朵里滴油,这样渐渐的耳屎会变小,变碎,然后自己流出来。
哇塞,还有这波神奇的操作?
由于我之前从未听说过给耳朵滴油的做法,还担心的问医生这样不会像耳朵进水了一样感染吧。。。。
医生排除了我的担忧后,二话不说去药房买油,期待着三个月后复查时娃空空如也的耳道。
药剂师给我推荐了几款“油”的同时,还告诉我直接用橄榄油也可以的。我想想后,还是决定买“正经”油吧(后来看了看成分表,也就是橄榄油)。
我最终选择了这款带喷管的油,后来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想让她老老实实的坐在那里让你温柔的滴油,真是门儿都没有。我们只有在她看IPAD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对准耳孔shuashua两枪。(但后来发现睡着后滴油也是好办法)
转眼间三个月快到了,这期间我也曾那手电筒看过娃的耳屎情况。
感觉变化不大,充其量每次滴完油后耳屎变的黏糊糊的。但并没有像医生说的那样变小,变软,随着咳嗽打喷嚏掉出来,或自己流出来。
果然,三个月后复查时,医生说加大剂量!
这期间我也在网上查过很多资料,其中有一条是关于油性耳朵和干性耳朵:
我和娃的耳朵都属干耳朵,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人来说,耳道内脱落的皮屑过大的话会很难通过耳道的自洁能力排出体外,长久下去会堵塞在外耳道里,形成耵聍栓塞。相比较而言,由于油耳垢不易凝结成团,只要日常做好清洁,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而老外大多数是油耳朵。
总之尝试过后,滴油这方法在我娃身上行不通。滴完油的第二天耳屎又恢复干干的状态了。
突然一天晚上,娃睡着后,我突发奇想,决定看看今日喷油效果:
手电筒,当年淘宝买的掏耳朵工具都备好后,我轻柔的拉起娃的耳朵,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团黏糊糊像球一样的耳屎,而且就在外耳道边徘徊。
于是乎,我嘴里咬着手电筒,身体呈匍匐前进状,三下五除二,用耳挖勺对准圆团往外一勾。娃被碰到后瞬间扭头。
我以为没有成功,但当我低头看耳勺时,惊呆了,我简直勾出了一条龙啊。(难怪喷油不管用,这么长,这么粗的耳屎,如果不处理,喷完油的第二天估计又干了)
这个耳屎真不知堆积了多久。
关于以后如何处理娃的耳屎,我还没想好。但还是要再三嘱咐:如果耳屎又硬又大,不要自行强硬试图取出,医院由专业医生帮忙。
私自掏耳朵可能会造成:1、对外耳道皮肤的刺激,会一定程度上刺激耵聍腺分泌更多耳屎,形成恶性循环。2、孩子外耳道皮肤娇嫩,容易损伤。家长自己给孩子掏耳朵,如果不小心伤了耳道,细菌侵入会更方便,中耳炎的发生率更高。3、经常掏耳朵,不仅耳朵抗菌的效果减弱了,容易感染;而且掏得深了还容易伤到孩子的鼓膜,影响听力。
魁花碎碎念: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看牙日,去年看牙时,娃还嚎哭嚎叫
宝宝蒙特利尔看牙初体验(看个牙还被警察抓)
今年,不知是大了一岁,还是医生是会说中文的嗲姐姐的缘故,全程完美配合
娃洗了牙后,一口小白牙亮瞎双眼~
年,赠书活动继续,而且系统升级,可查询邮寄进度,爱阅读的朋友可以加入赠书群。方便大家交流沟通。
相关阅读:
从出生到死亡,加拿大蒙特利尔社区服务指南
年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驾照考试指南(含完整版攻略)
加拿大蒙特利尔新生儿办理证件攻略-出生证,护照,签证,太阳卡工卡,牛奶金
点击以下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