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middot景西林寺以苏轼而名

治白癫疯办法 http://m.39.net/pf/a_6113618.html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这首苏轼的诗作,既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中。前两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真实面目,只因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其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由于人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那么,诗题中的西林壁又在哪里呢?西林壁,就是西林寺的墙壁上,上面题有众多名人名篇。西林寺,位于江西九江庐山西北麓,为庐山著名丛林之一,与东林寺相距不过百丈。公元年,由开山祖师慧永法师创建,公元年由唐玄宗敕令重修,迄今已有余年历史。寺内珍贵文物很多,以西林塔最有特色。西林塔,又名千佛塔,原是石塔,高约丈余,唐开元年间始建。北宋庆历元年,管仲文耗时九年将石塔改建为七层六面楼阁式砖塔,高46米,周长32.4米。南北开门,东面二层开门,塔外登梯入塔室,可攀梯直登七层览胜。六面七层,均有佛龛,龛内佛像高尺余。塔南每层门顶皆有题额,底层为“千佛塔”,二层为“羽宝林”,三层为“金刚幢”,四层为“灵鹫来”,五层为“无上法”,六层为“听雨花”,七层为“光明藏”。虽历尽沧桑,仍完好无损。清道光年间(公元--年)塔顶曾裂开,至咸丰年间(公元--年)又自行愈合。

西林寺因此诗出名,上图为苏轼原诗拓碑。

往期推荐庐山:匡庐奇秀甲天下徐霞客游记·游庐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ny/115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