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公交车,在三林路下车,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上书“三林塘”,两边的石柱上有联。不禁信步过去,欣赏古镇美景。
三林塘老街又称三林老街,三林塘穿镇而过,三林老街依三林塘而建。说是老街,其实大部分是重建重修。东林街与三新路路口是老街的东首,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三林塘巨大的牌楼,竹制的框架上挂着三林塘的牌匾,边上还贴着一副对联,后半联是“体验民俗风情”,可前半联有两字却被旺盛的竹叶所覆盖。
刚穿过这边的牌楼,映入眼帘的古式的房屋,房檐高高翘起,与周边的城镇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林老街是沿三林塘北岸的单面街,南岸则高楼耸立,两岸之间,形同隔世。
三林名人廊。
三林镇,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三林镇发祥于北宋末年,源出三林镇孙家桥宋人林乐耕之后。相传宋代隐士林乐耕携带妻儿来此创业,令3个儿子分别居于三处,后逐渐形成东林、中林、西林三个村庄,因此得名“三林”。
三林塘,全长8.3公里,横贯三林镇中部,是三林镇主要的灌溉、排涝和航运的河道。底宽6~8米,底高0米。
古镇依水而建,有逶迤三里的老街、质朴优美的石桥,白墙黛瓦、深宅大院、湫然古井,演绎着三林的历史变迁和昔日的繁华古韵。
现在的三林塘很具民俗气息,每年4月的上海民俗文化节,是三林塘老街最热闹的时侯,它的前身是"三月半"圣堂庙会。浓缩了浦东文化。商铺、展台在老街一字排开,不时还有"行街表演"穿行,刺绣、舞龙舞狮、瓷器、龙舟、美食……
戏台和龙狮会馆。古戏台,两旁一对石狮子,匾额书“照胆台”,戏台前一小广场,系民俗节的活动场所。
戏台后是龙狮会馆。三林镇现已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舞龙之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龙狮运动之乡”。
重新修建的文昌阁。原是百年前的三林书院,原阁已毁,现在的这座是随着三林塘老街的保护改造一起重建的。文阁系供文昌帝君塑像的文昌阁,四周皆窗,若雪后天晴,登阁环顾,一派银装素裹,颇为壮观。
文昌阁西面的六角茶亭。
中林街99号除了是“老荷塘”酒吧,还是上海浦东99国际女艺术家交流中心和上海民俗三林塘研究基地。
汤宅只剩下门面了,里面已经改建成了现代建筑。
《舌尖上的美食》在此拍摄,推荐了三林本帮菜馆,引来众多食客慕名品尝。
相对上海众多老街来说,这个算超级袖珍的一个地方了。就半边街道,另半边是临水的,风景的确还可以,就是太短了。
平时里的三林塘老街平凡而平静,古建筑重修后古韵依旧,不是周末去的,所以人就更少了,路上一共也就三四拨人,再就是本地居民了。
保护民居有几间,卖肉皮的倒是孔子有好几家的。三林的特产主要有酱瓜、肉皮、油面筋等。
三林老街如同存放许久的米酒,在人们祟尚回归自然的今天,打开封存的米酒,立刻被它馨香四溢的香味吸引,被它原汁原味的纯净质朴所征服。
此时的老街上,冷冷清清,行人甚少,老街人家悠闲地沐浴在午后的暖阳下,让在头顶照耀的太阳都有些孤单。
这里不知是经营何营生的店铺,铁将军把门了。
门楣上有“厚德载福”四字,这里是三林老街居委会。但这里的总支委员会是哪个党派的呢?
三林塘中林街65号松庐——名儒家楹。建于民国24年()的“松庐”,原宅主庞松舟(-)曾多年执教育才,抗战时从政,官至民国政府粮食部常务次长。解放后,该宅成为三林邮政所。年4月,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世界音乐”公共传播平台落户“松庐”。
院子里非常寂静,好像没有人进来过似的。
一条支巷里的一处洋楼,老洋楼内院,一排洋式的铁制栏杆。
洋楼小院有点古色古香。
这样的深宅院落,小巷里还真不少。厅门和二楼的窗户都具有上海地区民居特色,还有那个高耸的老虎窗。
中林街上保护的花岗石长板桥,桥的靠街石板内侧镌刻有“永安桥”三字。估计这个地方,原来的小溪变成陆地了。
小桥流水,河的一边是古镇老街,另一边是现代住宅,两岸之间有多座石桥相连。
一座颇具气势的单孔拱桥——糖坊桥,原名万寿桥,始建于南宋,明与东城隍庙毗邻,遂称东庙桥,又因桥南曾有饴糖作坊,乡人逐渐将东庙桥作糖坊桥。糖坊桥北桥堍有石刻三林八景照壁,分别为:海会晓钟、三梁夜月、筠溪烟雨、南园夕照、桐桥晚风、芋泾秋棹、文阁晴雪、土岗春眺,曾经是三林的著名景观。
马家桥,古称公济桥,俗称慕家桥。相传,在南宋时期,随宋室南渡的慕容氏家族在迁徙途中,见三林庄风景秀丽,且属鱼米之乡,定居镇上,家主业医。为方便过往行人,遂建此桥,因乡音“慕”、“马”相近,以马家桥名延续至今。
在一处围墙后,发现一座“上海县三林中学”的大门,就不知这是不是清末民初的遗迹?
离开三林老街,走在三林路上,见到当今的三林中学在此。
(年1月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