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资深的吃货,
着数姐每日都会“三省吾身”:
每当这时,闺蜜就会力推:
来我大潮汕啊,好吃的多多多!
牛杂粿条、猪肠胀糯米、草粿、无米粿、春饼...
光是小吃就能让你一天吃8顿,
还可以连吃10天不重样!
嗯,潮汕小吃是潮汕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芭,
一个“粿”字就能变出百种花样,
是时候去探探它的奥秘了,
今天,姐就来数数潮汕人童年都忘不了的美味!
让人
停不下来的
经典味道
牛杂粿条
潮汕人爱食牛,除了有名的牛肉火锅,
还有另一样声名在外的小吃——牛杂粿条!
可以说是潮汕大地极普遍、极具代表性的食物,
每个潮汕人对它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怀,
在外的游子思乡时总想吃上一碗粿条汤~
粿条,用大米直接水磨成米浆,
米味重,厚身轻微透明乳白色,口感清爽细腻。
吃牛杂粿条时,按“国际惯例”,先kuai一勺汤,
汤头清爽,有牛肉和芹菜的香气,带点南姜的辛辣,
入味牛杂配上爽脆豆芽,鲜美得让人难以抗拒!
就是潮汕地区的
月饼啊!
话说,中秋快到了耶
“朥饼”
朥饼是潮汕一带的传统名点,类似于北方的月饼,
饼皮用猪油、面粉、糖混合而成,
绿豆沙、白糖、猪油组成馅,也有芝麻、黑豆沙的。
说白了,朥饼就是潮汕美食中重油重糖的一大典型,
过去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延长食物保存的时间~
朥饼具有皮薄酥、馅香甜的特点,
掰开的一刻,就会被內馅的绵密细腻迷倒,
如果再配上一泡上好的单枞功夫茶,那就没谁了!
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就为潮汕朥饼题下
“茶食泰斗”四字,可见,朥饼+茶=
里面竟然——
没有猪脚!
猪脚圈
猪脚圈是潮汕地区的一种油炸粿类小食,
姐听到这名字的第一反应就是左上图的画面…
看上去是不是很像从猪蹄上切下来的?
这也是这个名字的来源哦~
如果你吃猪脚圈时吃不到猪蹄,可别大呼上当呀!
猪脚圈的馅料是生芋、红豆、生葱珠等,
表皮是粳米粉和木薯粉按比例,加水调成的粉浆,
食材倒入特制的铁柄盏中,放入油锅中炸,
外层酥又脆,里面的粉浆有点软,
配菜丰富,口感很多样哈~
潮汕的迎春食品,
有点像广州的
春卷~
“春饼”
旧时立春日,潮州人有吃春饼的习俗,
寄托新春新开始的美好祝愿,
唐宋时称为春盘,清代以后成为四时皆备的小食。
潮州春饼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个头大!
圆鼓鼓一个,像3个广式春卷那么胖~
馅料是脱皮绿豆、五花肥肉、大蒜、虾米、香菇等,
取薄饼皮一张(另用半张作底),包上馅料成长方形,
接口处用面浆粘合封口后,再下油锅炸,
炸好的春饼色泽均匀,外酥里嫩,
卡兹卡兹,一口就将所有好料齐齐拿下,大满足!
“胀”在潮汕方言是
把东西装入容器,
“猪肠胀糯米”名称
由此而来~
猪肠胀糯米
听潮汕老人说,那时几个“噜”就可以吃到一份,
对那时候的人们来讲,“猪肠胀糯米”,
完全只是为了填饱肚子的一份食物,
而现在,倒像是一种美食的搭配~
PS:姐是鼓足勇气才吃下第一口的,然后就沦陷了!
将糯米、猪肉、香菇、虾、莲子等辅料拌匀,
塞进洗好的猪大肠中,两端用纱线扎紧,
放开水锅里煮,捞出斜切成小片,
吃时配上白芝麻和浇上甜酱油,
咸甜而糯,别有风味~
潮汕民间年节祭祖时
一般都会有哦~
鼠曲粿
凡是提到潮汕小食,都不能不提到“鼠曲粿”,
大概是因为“鼠曲粿”在潮汕小吃中历史很是悠久吧~
鼠壳粿通常只在农历新年时应节制作,
所以潮汕人又把它叫做年粿,
据说,潮汕妇女都会做哦~
野生“鼠曲粿”熬成汤汁,加猪油及糯米粉制成粿皮,
包上豆沙或糯米、花生仁、虾仁、猪肉调成的馅料,
咸甜随意,再用圆形或桃形印模压印成形,
放新鲜竹叶上或香蕉叶上,然后上锅蒸熟,
口感软糯,比较有“粘性”~
清热又消暑的
潮式小食~
“草粿”
草粿又称仙草蜜,闽南和台湾叫烧仙草,
用草粿草的干草熬汁,加入少许地瓜粉使其凝结,
潮汕农村卖草粿时,用铜匙一层层刨起,
撒上糖粉,还点上一滴橙膏,
温吃或冷吃皆可,但姐还是比较喜欢冷的~
别看它黑溜溜,吃起来可是爽滑清甘,
而且触感QQ的,很呆萌啊~
因为价格便宜,这小食可是十分惹人喜爱,
潮汕闺蜜说,每次经过卖草粿的小摊时,
都会停下来,站在路旁吃上一碗!
潮汕小吃实在是太多了,
姐根本就——数到天亮也数不完啊!
要不,你们留言跟我一起数:
炒砂芋、蚝烙、灌煎、无米粿...
来源网络
宋平鹅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