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商代名相胶鬲去世后葬于无锡安镇胶山,现山之西有殷商贤人胶鬲墓,胶山由此而得名。胶山位于无锡的东面,历史上此山与锡、惠两山一样,一直是历代文人雅士探幽访古之地。这里山薄水浅,容易干旱,经过明代中期安国先生的治理,形成了几大片水面,面积有数百亩。
康熙《无锡县志》载:“西林,胶山安氏园也……嘉靖中,安桂坡(安国)因岁旱,大出粟,募民穿池。池成,广数百亩,中为二山,以拟金、焦,乃循堤种树,缘崖结亭,廓然大观焉……至国孙绍芳,负才不遇,将乐志山薮,爰即故业,大加丹雘,与天下名士游赏其中。”以上这段话说明建造西林最初是为了做慈善,对比一下志书上的锡城旱灾记录,推测出建造的大致年代在-年间。这样看来西林建造年代或者早于凤谷行窝(寄畅园),而园林名字是后来才取。
对安公的西林神往已久,但根据各项资料,西林已经荡然无存,这座在明中期时候,与苏州拙政园一同齐名的园林竟然会消失地那么快?真的不可思议。于是抽了半天时间,再次前往胶山寻觅名园踪迹。
卫星云图上很清楚地显示有水面有两个小岛的影像,先到一个叫山庄里的地方,将车停好后顺着菜田走到塘边。下午两点,村庄里静静的,人烟稀少,现在的村庄都是些老人留守,还有些外地租客。我的到来惊醒了狗狗的好梦,几条狗开始叫了起来,现在我是百狗不侵,见多了也没那么害怕,自顾自找地方去。下过雨的初春料峭寒冷,地上湿滑,歪歪扭扭走到了塘边。
眼前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填埋场,填埋场旁有数亩水面,碧波漾漾,风呼呼地刮着,感觉有些冷。塘边有水泥石板搭的步道一直延伸到了池塘中,有些石板已经断裂破损,走在上面胆战心惊的,怕一不小心掉在水里。石板将水面一分为二,可以从池塘的西面走到东面。依着卫星云图的指向,小心翼翼地穿过水面,而我要找的金焦山分胜墩在哪里呢?
王世贞在《西林记》中记载:“其台榭可以巧承态,其户牖可以奇取睨,其泉可以酿,果茹菰蔬可以羹,鱼鳖虾蟹可以饫客……”“诸台馆亭榭之类,几丽于山事者五,丽于水事者十四,兼所丽者三……““曰兰岩者,疁之纵横岩也,大国之香滋焉;曰风弦障者,高坪直上接于疁,下瞰诸水,长松冠之,风至则调调刀刀鸣也,曰遁谷者,降疁而凹,却入水深佳处也……曰凫屿者,水中最大洲也,群凫鹥属,至而族焉,曰上岛者,屿之右别洲也,曰中洲者,屿之辅洲也……“西林三十二景,皆有诗,盛赞其为”两百年来东南一名区也”。
世贞先生将西林描述的太美太美,而眼前所见是数十亩地的垃圾填埋场和一些新种的树苗,这些反差也太大了。站在石板桥上,水面下能见到石构建和一些青砖瓦块,证明这里很久以前有房子存在。顺着池塘走到南面的地方,是个独立的小墩,四面环水,墩上盖了几间矮小的房子,进去看看,没人在,只有鸡鸭鹅在叫唤,还有条小土狗。
这就是金焦分胜墩吧,安公因岁旱民饥,国发粟千钟,计口就食,即计口程功,日役千人,缘山凿池,不数月池成,广数百亩,深数丈,溉田种鱼,兼收菱芡荷茭之利,中留二墩,题曰:金焦分胜。金焦就是指的镇江之长江中的金山焦山两个著名的景点,而眼前所见是菜地和鸡棚,哪里有当年的风采。
水塘的一边是村子,想找金焦另一个分胜墩只能到村子里打听。正好有一家住户门开着,有位六十来岁的阿姨在门口晾衣服。我上前打听情况,阿姨说她知道的少,她先生知道的事情多,但是在午休。我说不要打搅了,阿姨您告诉我一点吧。
阿姨介绍说,还有一个水墩几乎被垃圾填埋了,只留下小半部分能看到,但是得从垃圾填埋场上走过去。这个大的水墩上的房子是她家的,搭的鸡棚,养了些家禽,那里不住人。因为水墩上的土地肥沃,所以种了些蔬菜。水塘里面养的鱼,经常有人来钓鱼,这里的景色不错。你看,我家的房子两面环水,水边还有翠竹呢。
在我们聊天的时候,阿姨的儿子出门了,他告诉我,以前在这个水墩上面有座塔,解放后砸掉的,很是可惜,你们要找的金山墩只能看到一点点。我家还有几个老的石条,好像上面有字,让我妈找给你看看。等阿姨的儿子走后,阿姨带着我在她家房子的后面找石条,可能时间长了也记不得,就找到了两块铺到岸边的。阿姨说靠着这一面水塘的房子都是她家的,虽然这里景色不错,但是得提防小孩玩水,这些水很深的,而且村子周围都是水塘,好几个呢。我问阿姨,村子有姓安的人住吗?阿姨说,这个村子没有,但远处有两家,好像那里要拆迁了,和村里闹的很不开心。我再问阿姨,你知道这里原来是明代安国先生的园林吗?阿姨说听前人说过,这一带都是他家的地。
告别阿姨后拿着相机在村里走走看看,随处可见的清清水塘和石构建在诉说着当年的风光和历史。又遇到一位老太太在洗菜,问她家门口的几块长石条哪里来的,老太太说是田里挖到的。
文/图梧桐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