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苏轼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这首《题西林壁》应当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五月间。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近高低各种角度看,(庐山)都呈现出不同的样子。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真正的样子,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开头两句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识庐山的真实样子,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限,看到的只是其中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诗的结尾两句有着丰富的内涵,引读者回味和深思。它不仅是苏轼此次游庐山的总结,也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由于人和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而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跳出局部,摆脱主观成见。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是以言志、言情为主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另辟蹊径的新诗,用苏轼的话来说,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因而其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这首《题西林壁》便是其中代表作之一。
越客观全面,越接近真实。
相关内容参考搜韵、百度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