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上午,《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年)》新闻发布会召开。副市长郭金友出席会议并就《规划》出台的背景和意义等情况作了介绍。
会上,市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年)》编制审批改革及规划内容等情况。到会的省、市新闻媒体就《规划》相关情况进行提问,相关方面负责人一一作了解答。据悉,该规划明确了宣城中心城区“双百”城市规模,即到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万、建设用地平方公里。
该《规划》经过
已于7月21日通过省政府第次常务会议审议,于年8月14日正式获省政府批准。
《规划》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长三角重要的工贸旅游基地、交通物流枢纽,历史文化和山水生态名城。
规划期限:~年,近期~年,远期~年,规划市域范围即宣城市行政辖区范围,约1.23万平方公里;规划划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济川、鳌峰、西林、澄江、敬亭山、双桥、飞彩、金坝、向阳(不含鲁溪村)、天湖等10个街道和古泉镇、孙埠镇的部分(建国村、西马村、正兴村、三里村)、沈村镇的部分(双塘村和太阳村)、养贤乡、五星乡等5个乡镇,总面积约平方公里。
规划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坚持“生态立市、创新活市、工业强市、文化名市”四大战略,重点围绕“注重区域衔接、注重地域差异化发展、强化中心城区、强化交通网络、突出生态格局、突出文化魅力”等六个方面展开。
(一)注重区域衔接。
一是立足长三角、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芜马宣城市组群等区域,东向对接浙江板块、南向对接黄山板块、西向对接皖江板块、北向对接江苏板块,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二是以宣城中心城区为核心,加强宣州区-郎溪县-宁国市-泾县在生态、文化、产业、交通、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领域的协同共治,共同打造宣城市融入长三角和芜马宣一体化先行区、文化旅游与休闲度假目的地,构建绿色发展指引下“网络化、多中心”的城镇密集区。
(二)注重地域差异化发展。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指导,在市域构建构建“三区两廊(宣城市中心城区(宣州)综合功能提升区、宁郎广产业发展优先区、泾旌绩生态保育重点区、宣郎广宁智创走廊、宣泾旌绩文旅走廊)”的市域空间格局,突出各县(市区)的错位发展、做好分类指导。
(三)强化中心城区。
一是突出城市“拥山(敬亭山)、夹江(水阳江)、滨湖(南漪湖)”格局,构建中心城区“双城双片、双源双廊”空间结构。双城双片:中部主城和西部新城为内核、东部片区和北部片区为外圈。双源双廊:以敬亭山风景名胜区、夏渡森林公园(扬子鳄国家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绿源,以水阳江和西部开放空间作为生态绿廊,形成山、水、林、城相融的生态格局。
二是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以城市远景发展格局为依托,在保护重要生态核心和廊道的基础上,强化城市组团状结构格局,总面积平方公里。
三是突出园区(宛陵科创基地,市开发园区,宣城高新区、市现代服务业园区,市文教创意产业园区,敬亭山旅游度假区)等城市发展载体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文化旅游等产业,着重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力、辐射力。
四是补短板,提升城市能级。在保障城市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市级、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提升城市功能。
(四)强化交通网络。
一是构建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于一体的现代化对外交通网络,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提升综合交通体系的服务水平。打造“市县一小时”、“县乡半小时”交通圈。
二是构建快捷高效的中心城区交通体系,规划建设水阳江大道快速路,完善道路级配,形成“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城市道路等级结构。加快推进城区停车场等设施建设,构建快速公交系统(BRT),提高公交分担率,不断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五)突出生态格局。
一是在市域层面划定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宣州区范围内划定了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三类空间,明确各类空间管控措施;
二是在规划区范围划定敬亭山风景名胜区、夏渡森林公园等生态红线,提出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注重一山(敬亭山)、一湖(宛陵湖)、一江(水阳江)、六河(宛溪河、道叉河、解放河、泥河、梅溪河、清溪河)及周边地区规划管控,强化山水城市格局,打造城区组团式布局、山水园林城市格局。
(六)突出文化魅力。
一是全面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把宣城市建设成为面向国内外的著名文化研究和旅游胜地、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名城。以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工程建设为抓手,完成府衙地区等节点改造,建设敬亭山至宛陵湖至夏渡森林公园的宛溪河历史文化景观长廊,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名城。
二是加强城市设计,明确城市绿廊、山脊线、河湖岸线、城市天际线的管控要求,突出“十里诗山笔入城、半月宛水六弦形”城市形象定位,塑造“山、水、城”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观风貌。
厉害了Word大宣城,祝愿家乡越来越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