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妈妈讲过去的事

母亲在世时,经常唱她小时候的儿歌:“八路军来独立营,谁参加来谁光荣,骑着马,披着红,光荣,光荣,真光荣。”有时候会唱《战斗英雄任常伦》:“战斗英雄任常伦,他是黄县孙胡庄的人。十九岁参加了八路军,十九岁参加了八路。打仗像猛虎,冲锋在头阵,完成任务,坚决又认真。”

妈妈出生的年代,是旧中国遭受日寇入侵的时代,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军抗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母亲出生在七甲镇西林家村,那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庄,村庄依偎在莱山的南面,地理位置独特。抗日战争时期,西林家村的老百姓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军参战,抢救伤员,村里出现过红嫂,医院和卫生分所,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

我的姥姥家,位于村子东南头,靠近公路边,公路东就是莱茵河,姥姥家住在莱茵河畔的西边,如今,村里在南边修建了一座小桥。

姥爷名叫林学彦,是一个很能干的人,据说他还会点功夫,会拎三节棍,对付一两个人不成问题的。姥爷思想开明,在村里有一定的影响力,村子里打架斗殴,都找姥爷给当说和,一般问题都能解决了。

姥爷家的家境一般偏上,有房屋,有几亩薄地,院子里有厢房,小时候去姥爷家,老房子、老院子,还有东厢房,记忆尤深。

妈妈告诉我,在她十岁时(母亲出生于年),在山前蒋家村和山前邹家、山前杨家村都打过仗,八路军黄县独立营,独立大队跟日本鬼子交战,战斗十分激烈,敌我双方都有伤亡。

有伤员就要进行抢救,西林家村离战场近,医院、卫生分所等就在村里成立了。为了抢救伤病员,我姥爷家的东厢房就倒出来了,成了临时卫生分所。分所里有一名女医生和男助手,每天有人往厢房里送来受伤的八路军战士。母亲说,有的人失去了胳膊,有的腿受伤了,有的包着头,血肉模糊的,母亲当时年龄小,看着很害怕,不敢靠前。

因为分所人手不够,女医生和男助手忙的不可开交,没包扎过的伤员战士疼地大声喊叫。当时,我大姨十六岁,看伤员多,分所的人忙不过来,姥姥便让大姨过去帮忙,帮助缠纱布,清理伤口,大姨咬着牙,看着带血的衣服,心里也发晕,但是,大姨依然坚持,手脚利落地剪着带血的衣褂,清洗伤口,让医生、助手很感动。战斗结束以后,医院和卫生分所的人员都要撤离了,临走前,那位王医生商量我姥姥说:“大娘,你家大妹很不错,我把她带到部队上吧。”姥姥说:“她大姐,我不敢答应啊,你大爷绝对不允许女儿出去工作,他的脾气不好,你跟他千万别说哈。”那位王医生只好打消了带大姨走的念头。现在想想,如果大姨跟着走了,也是老革命了。

如今,姥姥爷爷去世多年,母亲也不在了,每当我走进西林家村,自然而然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走到姥姥家的房屋跟前,我都要停下脚步,观看一番,虽然老屋已被翻新重建,东厢房已不在了,那段历史和记忆,永远不会忘记的。

作者简介:

陈红花,字,晨虹,笔名,伊人,山东省龙口市人,龙口市作协会员,龙口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员,烟台市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学前教育大专学历,原七甲镇中心幼儿园园长,莱山书院副院长,《胶东文艺》常务副主编、《莱山文学》与《莱山醉》平台主编,《文学与艺术》文学院院士。自年开始写作,作品发表在《莱山风》《龙口作家报》《龙口文学》《花开龙口》《胶东文艺》《胶东文学》《烟台散文》《胶东散文年选》《今日头条》《华人头条》《新浪新闻》《济南头条》《文学与艺术》《北京头条》《上海头条》《平顶山头条》《上海文坛》《人民日报数字》《新时代诗典》《名家精品文学》《岁月流韵》《神州文学家园》《齐鲁文学杂志》《龙盟诗社》《诗词楼阁》《中国现代诗歌传媒》《巅峰之滇》《东阳新韵文化》等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上。

《莱山文学》是以宣传莱山文化为宗旨,弘扬正能量的优秀公众平台,作品题材多种多样,欢迎投稿!

《莱山文学》编委会

名誉顾问:王希永

顾问: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洪刚田长尧孙世国曲长征曲玉维张华亭良耿陈守平林少英逍凡姜进泰谢基海解连得

主编:

陈红花

副主编:按姓氏笔画为序

于爱芹王洪莲王嵋赵克祝姜佳宁姜雪峰郭志波

编委:(排名不分先后)

邹仲庆姜春荣姜登敬曲信广王福祥栾族怀姜丽华林志国王德益杨福恒田常杰田修谟张治强徐绍民赵永仁姚玉安于希湖张宝海原英虎王学民王培幸李凤楼田亮只朱秋芳湖光山色李春秋孙素青姜翠花邹毓第回德利陈绪涛宋京平李嫣苏敏陈宝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ny/9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