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告诉我们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庐山旅游路过西林寺时,应方丈之邀题在墙上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原来苏轼是从两个视角来看庐山,横看和侧看。一般我们画山都会画个三角形。这是山的一面,就是从正面看过去的“岭”。如果我们坐飞机时往下看,就可以看见山往往是绵长的,一座山脉不止有一个山顶,这些山顶的肩峰,就是这里“侧成峰”的峰。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庐山,庐山都是绵延起伏,山峰耸立。这句诗看似简单,其实暗藏玄机。苏轼想要从不同角度来看庐山,意味着要在庐山中走个遍。所以这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有一种动态感,就像是苏轼一边走一边在写诗,把庐山从空间上压缩在这一句话里。“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这句话和横看成岭侧成峰相互照应,苏轼从各种角度看庐山,所看到的景色完全不一样。“不识庐山真面目”,苏轼每换一个角度就会看到不同样子的庐山,自己也困惑了,庐山真面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苏轼思考了一番后,给出了这句千古名句的答案“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己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视野被庐山的峰峦叠嶂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都是局部而已。我们平时观察一样东西,也都是先看它整体的外观,这是认识一个事物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要想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就要从各个角度,多个方向去深入的看,才能知道它的全貌。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也是这样的,如果只看外表,是无法了解一个人的品行和内涵的。在这首诗里,苏轼用简朴的语言给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苏轼在中国古代诗词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不仅开创了豪放派的宋词流派,还创作出诗歌的另外一种形式——说理诗。说理诗除了要有丰富的情感以外,还必须具备形象的描绘、生动的叙述,最后要用精炼含蓄的语言,说明道理。这首《题西林壁》教我们要全面的看待问题和事物。大家在生活中也要常常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当你和好朋友闹矛盾的时候,可以站在他的角度想一想,也许就能消除误会和好如初了,这就是换位思考。??给孩子们的小百科?题:题字;?识:认识,清楚;?缘:因为,由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ny/9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