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时代诗刊诗心和洞见第8期诗歌活

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102986.html

订阅尊享

诗心和洞见(第8期)总第72期

本期主题诗人:钟晴

《e时代诗刊》年全新发布/0.00

钟晴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南山区作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深圳市《前海潮诗报》执行主编、少陵诗词文学社副社长兼粤港澳大湾区总社及香港总社社长、香港《中国流派》栏目主编。从小爱好文学,写诗是与生俱来的眷恋,十六岁开始在省报发表文章,作品散见于《诗刊》《诗选刊》《星星诗刊》《作品》《延河诗歌特刊》《大河》等报刊,共计一百多万字。有作品入选《年中国散文诗精选》《牵挂》《闪烁的星群》《致敬太阳》等几十种诗歌选本。已出版诗集《雾正迷蒙》《芨芨草》,诗集《时光在开合之间》即将出版。年荣获“珠海《绿荫诗报》新人奖”,年5月荣获“凤凰杯”全国山水诗大赛优秀奖。

钟晴诗歌研讨会专场

深读诗会

走进南山

前言

年9月11日,“深读诗会”第22期活动在南山区文化馆举办。本期活动通过朗诵与点评的方式,对主题诗人钟晴的诗歌创作展开热烈的探讨。本次诗会由深读诗会主办,深圳市南山区作家协会承办,得到了深圳市南山区文化馆、深圳前海诗潮报的大力支持。“深读诗会”是深圳诗歌界着力打造的文化品牌,由深圳市作协秘书长赵婧与《特区文学》杂志社总编辑朱铁军联合发起,从年11月9日第一季启动至今已经举办了22场主题活动。

钟晴从小喜爱文学,十四岁在语文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在县刊发表作品,十六岁在省报发表文章。年她一度心生倦意,但经过一场生命的劫难后,她领悟到诗歌是自己生命中最深处的神,诗歌也让她找到了灵魂的出口。钟晴在创作中总结了自己的诗歌风格:语言简练、真情流露、不繁杂,不晦涩。这并不意味着要写大白诗,而是要在语言千锤百炼之后,藏而不露地委婉表达。借物言志,借物抒情,她写深圳系列,从植物的角度出发,将自己所处的大时代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密切联系起来,思想情感通过描绘形象或者意象,具象或者抽象地表达出来。她同时表示,无论什么形式什么风格的诗歌,只要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那就是好诗。她希望自己的诗歌是有温度的,能给读者带来温暖和力量。

钟晴离开家乡来到深圳后,深圳与家乡的距离成就了她在诗歌中对家乡缠绵的怀念和追寻,乡愁成为钟晴诗歌中非常重要的题材。她意识到,庸常的事物中藏着生活的真谛与诗意,诗性地生存比写诗更为重要。

钟晴诗歌赏析:梦幻于家乡的游离

文/吴笛

钟晴的故乡在广东,在惠州龙门县,县城有条西林河,河上横跨着一座建于年5月的单跨双曲拱桥,长度米长,叫“甘香大桥”。是连结城南的主要通道。这桥在增江的晨岚暮蔼里是一道流连的风景,是一个望乡人的图腾。然而,这座年近半百的桥,由于修建时间早、设计荷载低,汽车数量和载重的不断增加给大桥的承载带来了沉重的压力,经专业机构检测评定为四类桥,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也无法进行维修加固,它要被拆除了。这样的消息触动了在深圳的一位诗人,她写下了《甘香桥》这首诗:“甘香桥\一头连着县城\一头通往龙城一中\可记否,那个\骑着红色自行车上学的羞涩女孩\承蒙你的眷顾\风雨走过,一路繁花”。钟晴用一首诗为她家乡的桥,为她梦里到青春桥写下了一首挽歌;也是一篇桥的墓志铭:“那就把你打造成一道乡愁\架设在游子心中\桥在,心在\我的诗行,永远把你安放”“我从没忘记和你的约定!”“我真想做一名作家\把甘香桥的美景尽收笔下”。钟晴的承诺实现了,她现在是比作家更有激情或婉约的诗人。她就这样用自己的诗行为自己的漂泊和家乡建起了一座永不会拆除的大桥。若果现在将这座甘香大桥的产权归属钟晴,我想一定不会引起产权纠纷和争议。因为“甘香大桥”由于钟晴诗人的存在,她是一座诗人的桥,是诗歌的桥。

我们不知道是在哪年,钟情离开家乡,跳出了“龙门”了,她在诗里是这样描述的:“当汹涌不息的河流\淹没来路\让昨天和今天,断了去处\故乡,我是你怀里出游的鱼儿\迷失在陌生海域”《故乡》。这个海域就是她迷恋又迷离的深圳了。而家乡就常常出现在她的梦里和诗里:“那个岸边追风的少年\和我的梦想又一次邂逅”《当我面对故乡的山岚》。“波浪不经意间\把我们的影像印在一起\一片落叶掉入水中\霎时惊破了深秋”《西林河潺潺流过》,其实对家乡的留恋和怀念,实际是和青春岁月相联系的。深圳到龙门的直达距离约公里远,2-3小时的车程,所以她不但对家乡“游离”和“梦幻”,更加是“神往”和“摆渡”。“在赶往流年的高铁上\暗淡的心,再次涌动\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只有追求春天的心!”《木棉花在深圳怒放》。家乡就是她心目中的春天。(钟晴在南山区作协是诗歌创作管理工作的骨干,所以我和她联系的时候,首先问她在不在深圳,因为她“摆渡”跳回了龙门,有些事只好等她回来了。)就这公里的距离成就了她诗歌里对家乡不休的怀念和追寻。她只要和我们在一起聊天,就会说起家乡的小河,美食和家园里的花草果实,仿佛那是她青春岁月里定格不变的伊甸园。我们诗会里的人好多次都商量去她家乡龙门,去她的家的院子里做一次诗会的冲动,而真正的要进入排期的这次,却被疫情阻隔了。“比北方的候鸟飞得更远\比柳蒿想得更多\曾经的皑皑白雪\是碎碎念念的乡愁”《一切皆有可能》。钟晴的诗就这样梦幻于家乡的游离,或者她把“乡愁”提升到一个更加具象的位置。在深圳写诗的人有情怀没有理由,写诗是一种愉悦的追求。这在钟晴诗人身上更能体现,她是除了回到家乡,她更有时间的诗人;而除了家乡,她写着别无更深的诗情的诗;而诗歌更像她迷恋的家乡。她在《穿行在方块字的河流》这首诗里娓娓道来:“所谓幸福\就是在赶往春天的长河里\与一排排分行\与不分行的文字相遇\让双眸穿透黑夜\让石头长出花朵”。于是她的诗句婉约的像家乡的小河,细腻的像家园里的花草,毋庸置疑,或许这是典型女诗人的没有的典型诗句,更是非典型女诗人的别裁诗句。“远方,钟声缓缓响起\雪绒花的苍白浅影\透着宽容与宁静”《苍白的浅影》。几千许方块字,有无尽的组合,小小寰球大千世界,有无涯的美景。诗人要的是发现,发现你才能看到的“美景”,发现你才有崭新的吸人眼球的文字组合,这个“发现”,我们也可以称作“灵感”,诗人没有了这个“发现”,没有了这个“灵感”,他的诗就不过是分了行的文。我没有读过钟晴的诗集,以前都是零散的读她的诗,这一次是集中读了她转给我的32首,当我读慢下来,甚至想停顿,甚至想给自己的阅读打岔的时候,我知道了,这个诗是有味道的,是要慢慢品的,佳句是要反复看的,甚至摘抄下来的。你看:“春风中,莲张开田田裙裾\脉脉流水是它们的情话”“深陷于泥沼的莲\每一朵枯萎\都是死寂的言词”,《莲的心事》。也许我们都看过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荷池,我们没有这样的“灵感”或“发现”。同样还是《再见,甘香桥》里的诗句“还记得桥上的初次回眸\不敢碰触的轻轻一瞥”,那是把“离情”写绝了,“轻轻一瞥”已经是鹅毛那样轻盈了,再加“不敢碰触”,岂是“鹅毛”,那是“太息”了!等到“当离别定格成一颗泪珠\所有的言词都是徒然”《离别》。这样的句子突兀在我眼前,我真的要“长太息”了!还要唱“默默无语泪两行”吗?一颗泪珠足矣!

钟晴的这组诗的最后一首《雾正迷朦》,她写着:

雾正迷朦。也许,这一生我仍要漂泊。此岸与彼岸也许,我们永世相望。

其实诗人们就是隔着诗歌相望而想通的。世界万物只要用诗歌来吟诵,任何语言都会显得笨拙,任何感情都会失去色彩。

作者简介

吴笛,著有长篇小说《青春滴血》,短篇小说《灵骨梳》等,诗集《情怀》《关于这个世界》等。现任深圳市南山区作协主席、前海诗社社长、大中华企业家诗人协会主席。

钟晴的诗歌抒情

文/孙夜

情感是诗歌的核心特征之一,对情感的把握决定着一首诗歌写作的成功与否。钟晴的诗歌情感,饱满真挚,温暖人心,完成了她独特的诗歌抒情方式。钟晴的抒情是歌唱式的,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借物抒情;在她的诗歌丛林中穿枝拂叶,会在安静的水边,发现一位如莲一样的白衣女子在独自歌唱,歌唱她的鱼和莲的爱情。钟晴的抒情是真挚的,哀而不伤,虽然是对失去的追忆,但是积极、温暖人心。无论是在西林河畔还是甘香桥上,那些似水年华、追风少年,在钟晴的抒情中显得那么美好而温暖。

作者简介

孙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江苏连云港市人,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写作诗歌、散文、短篇小说。作品刊发于《诗刊》《人民文学》《大家》等多种刊物,出版诗集《我需要的七》《新地址》。现为深圳市龙华区作家协会主席。

钟晴诗的特点

文/范明

一、对乡愁的反复吟诵钟晴的诗,有对乡愁的反复吟诵。她写故乡的山岚、龙城、芬塔、甘香桥、老街、西林河……其中西林河是她诗歌中反复提到的,也是她对故乡依恋的精神图腾,是她乡愁诗歌的最重要的支撑,潺潺流过的西林河,生生不息,是她从出生、到年少、到青春,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她梦回归的地方。二、以真纯的心写真纯的诗,以诗明志。钟晴的诗真纯,明朗,向善。在异乡,虽常有孤独和忧伤涌上心头,但她以诗明志,在深圳异乡,诗歌是她心灵的归属地。“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只有追求春天的心!”《木棉花在深圳怒放》;“一如你我,奔忙于庸常世界/面对微小,足够笃定/有自己的小确信”(《每一片落叶都有自己的宿命》),再如“所谓幸福/就是在赶往春天的长河里/与一排排分行/与不分行的文字相遇/让双眸穿透黑夜/让石头长出花朵《穿行在方块字的河流》等。从这些诗中,有诗人的迷茫、思考、笃定与坚守。三、对爱铭心刻骨的倾诉。比如《母亲,在清明时歌唱》《生命如飞鸟》《离别》《夏日之殇》《雾正迷朦》等,写亲情和爱情,写痛失后的心在流血,写的铭心刻骨,令人动容。难得的是,还有《孩子,回家》《黑夜蒙住世人的眼》,有对人世的悲悯与愤怒,这种直面人世的书写,打通了与读者的情感渠道,从而引起共鸣。写诗的女子是美丽的。钟晴的诗中有古意,有爱,有痛,并走在孜孜以求的诗歌道路上。

作者简介

范明,笔名兰浅,女。深圳市龙华区文联副主席,市出版业协会文学内刊专业委员会会长,《羊台山》杂志主编。诗文见《文艺报》《诗歌月刊》《汉诗》《特区文学》等全国各文学刊物。出版诗集《多少日子淡成了浅蓝》《听雨集》,散文随笔集《休息日》。新诗集《草地边上》即将出版。

钟晴的诗

文/朱正安

钟晴的诗一如她的人和名字一样,偶有阴霾也终究是一片晴朗的天空。总是透着满满的善意与温暖,又如那汪清泉的清澈甘淳,纯粹美好而无一丝杂质。她不是一个忧伤的女子,她的世界有些许轻愁,但绝不会沉重压抑,晴朗天空的阳光总能让人舒心爽朗。从她的诗可窥其一片真情、重义、挚爱的真性情,从生活的点滴之间出发,饱含激情,抛洒一片本真之心。她的诗是透着小家碧玉的安稳恬静,生活不一定有那样多的激越与深刻,一尘半梦,在光影交错的时光中游走,淡淡清馨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亦如她为人作诗的钟晴风格。

作者简介

朱正安,作家,画家,艺术评论家,资深文学编辑,出版人,策划人,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外散文诗学会深圳分会副主席,中美国际易经学会理事。担任深圳多项文学和艺术赛事评委,曾任多家杂志主编,创立“弘言文化”品牌。作品多次获奖,近期获年深圳市第二届簕杜鹃原创文学诗歌二等奖。

钟晴和她的水晶歌谣

文/阿樱

现在,让我们回到从前那个乍暖还寒的早晨,回到那个叫龙门的小县城,那两棵根枝相连的古榕下,一个女子神情忧郁地站着,她的背后,是一条黄金的河流在放射水汽……她是我诗妹,叫晴。晴是个温情的女子,娇小玲珑,美丽动人。在我们小城的一次诗歌的会晤里,晴叫我诗姐,我也默认了这个诗妹。诗妹告诉我,她就住在这河的上游,时常站在阳台上凝望河水。她说她自小就对河流有一种神秘的爱恋,她热爱它,热爱着那些飘忽不定的芦苇、水草与长柳,热爱河面上不可捕捉的雀鸟和水中自由自在的游鱼,热爱荡开大河的那种声音,从而热爱诗歌……这是多么美妙的季节呵,百鸟和鸣,草木疯长,在那美丽的西林河边,我和诗弟采墨一次次沉浸在晴幸福的叙述里……哦,对了,就是在那年春天,我给诗妹写了一首叫《给》的诗,开头的几句是:“我梦见春天的第一滴雨水/被你收藏/以至发现你面容清透/如破川而去的冰花/一路扬洒水晶歌谣……”朋友,不瞒你们说,从那时起我就喜欢用“水晶歌谣”这个词来形容晴的诗。你看看,她的诗纯净、透明,像水晶一样纯洁无暇,又像她的为人那么清爽.……我想,如果没有那个灰色的黄昏,诗妹还会无忧无虑地写下去。那个黄昏来得太突然太迅捷了,以至我们见到晴的时候,她已哭得不成样子。她说她哥哥就这样突然走了,在她常常眺望的河对岸,白塔之下的一棵断松边,她的哥哥就睡在那里,再也没有醒来……在这以后的几年里,晴一直沉浸在痛失亲人的悲恸中,其时她已去到另一个城市生活。有一天,她在电话里告诉我,她写了一首怀念她兄长的诗叫《生命如飞鸟》,后来这首诗发表在《作品》杂志上。我觉得这是她所有诗歌当中最哀婉绯侧的一首,摄人魂魄,催人泪下。晴大多的诗篇是抒写自己对故土龙门怀有难以割舍的情结。她的笔下有对童年的眷恋和对爱情的热望。她深情的叙述让我们一下子就进入她纯净的童话世界,流连忘返。这就是我的诗妹,朋友,这就是我一直和你述说着的写诗的女子,几个小时之前,她还在我这里与我畅谈诗歌,现在她又回到鹏城那座美丽的花园,在第九楼层那间别致的书房里,她打开电脑,又重新编织她的……水晶歌谣。

作者简介

阿樱,原名余淑英,广东作协会员,惠州市诗歌学会首任会长,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班进修生。作品散见于《诗刊》《作品》《诗选刊》等报刊,有诗作入选《中国新诗选》《新世纪诗典》《中国诗歌年选》《中国新诗年鉴》等50余种当代诗歌选本。出版个人著作《南方有薄薄的霜》《风吹向陌路》《离别又在清晨》。

乡愁与城愁

——钟晴诗歌深读

文/张军

读到深读诗会——钟晴诗歌选辑32首,总体评价是:她的诗歌深受《诗经》的影响,继承中国诗歌传统,风格上清新明朗、饱含深情、形象及物。思绪和联想飞翔在南粤大地的山水之间,主题是游走于城乡之间的乡愁与城愁,乡愁是对故乡记忆的眷恋或思念;城愁,是从乡间走到城市里的困惑、调试、融入、思考。过去很多人写诗是“愤怒出诗人”、“热恋出诗人”,而钟晴是“忧愁出诗人”、“郁闷出诗人”。钟晴诗歌中,“乡愁”之词,成为高频率热词,关键词,包括有些诗歌的题目:《和一朵黄花风铃木诉说乡愁》等。所谓乡愁,是游子对故乡记忆的眷恋或思念。中国诗歌传统中,有“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的士大夫之愁。也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游子之愁,深圳是个移民城市,90%多的外乡人都有这种游子乡愁。深读诗会——钟晴诗歌32首中,开篇3首《当我面对故乡的山岚》、《故乡》《西林河潺潺流过》,就是写乡愁的诗,写异乡的孤独,思乡的愁苦。在不少诗篇中,“乡愁”一词,高频闪现。说到愁,也有“偶闲也做登楼望,万户千灯不是家”的民工之愁。当初,“东西南北中,打工来广东”。打工来深圳,来宝安,来龙岗。流水线的艰辛,出租屋的忧愁,这种民工之愁,钟晴诗歌《孩子,回家》充分表现,她选择的题材是个全世界都   前海于深圳特区而言,別具經済上的意义。它属南山的一个行政区,位处伶仃洋东,蛇口之西。但于诗人钟晴而言,卻是她安家立业之地域。这是一个成熟的社区。并相对以大面积的绿化而闻名。我行走其中的大街小道,常为不同的绿荫所覆蓋。钟晴日夜穿行,或闲逛,或信步。行道树的扶疏与凋零,乃移植于其文字的沃土之中。〈木棉花在深圳怒放〉〈和一朵黄花风铃木诉说乡愁〉和〈每一片落叶都有自己的宿命〉三首诗里,让我们看到了文字的冷暖与阴晴。〈木棉花在深圳怒放〉中的那株木棉,春来花发,成就了深圳这个浪漫之都。但落花时节,卻如斯惊心动魄的慷慨赴义:   聆听红棉〝啪!〞地一声   义无反顾地奔向大地   刚柔并济的诗句背后,隐藏著一个故亊。那个曾与诗人携手赏花的人(姐妹),北漂而去。从此天涯相隔,只能寄寓木棉以相互勉励与期许:〝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只有追求春天的心!〞。如此柔弱的收束,令人心里暗自一颤。可见经过理性节约的抒情,才耐得起一再捧读。   前海路兩旁,大新地铁站的一带,多的是黄花风铃木。花季来时,风铃响彻,把这个社区塗抹上季节的色彩。〈和一朵黄花风铃木诉说乡愁〉已明显道出了诗的旨意,即乡愁的书写。这种导向性的诗题是危险的,如果沒有〝佳句〞或〝警喻〞其中,则將沦为众多〝类乡愁〞诗的作品之一。诗6-10-6三节敘亊,换作散文的述说是:   来自巴西的黃花风铃木,花季到了便开遍整个前海路社区,触动了我的乡愁。我去   年曾捡拾其中落下的一枝,以水土培植。它彷彿在嗟叹,生命总是在漂泊中。而这   些日常生活训诲于我,思乡也要爱这足下的土地。当个深圳人。   这字的散文与22行的诗,孰为轻重?换脸解说,是因为诗人不以华词丽句,以谋篇致勝。所谓谋篇,一般解作文本的结构,我即倾向看作一种〝述说的方式〞(见下文〝施行的语言〞)。也即一种对诗歌语言的追求。第一节的〝来自巴西的外来妹〞,喻万里漂泊,第二节的〝她挺了挺身子安慰我:/没什么大不了的〞,擬作生命的強烈气息。乃有末句〝根须扎入这一片土地〞,道尽南漂的爱与痛。这种刚中带柔的述说,让诗歌一读不忘。诗人于极其琐碎的生活片段中,煶煉为诗。我要指出,散文的述说也條分缕析,只是与诗相比,欠缺一种人生的況味来。于此,阿根庭诗人博尔赫斯有这样的说法,他先认同史蒂文森的观点:〝文學作品所使用文字的意涵,將会超越预期的使用目的。〞接著他引史蒂文森的话:〝文字的功用就是针对日常生活的送往迎来而来的,只不过诗人多少让这些文字成了魔朮。〞而重要之处,他卻作出了如此的解说:〝文字並不是经由抽象的思考而诞生,而是经由具体的亊物而诞生——我认为具体concrete在这边的意思跟这个例子里的诗意poetic是同样的。〞(见《博尔赫斯谈诗论艺》,陈重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8年。页82-83。)生活琐亊与具体,经由诗人思想整理(即〝刚〞的调校)过程中,必然有所感触(即〝柔〞的本质)的浮现。这便是让作品具有诗意的法門之一。   〈每一片落叶都有自己的宿命〉写大叶榕。前海的季节总是分明的。秋来时,榕树便落叶。遍布红砖道的落叶又说明了这〝肃杀的秋色〞。读过宋代欧阳修〈秋声赋〉的都不会忘记那极细致的描写与惊人的述说。欧阳修把秋定义为,〝物过盛而当殺〞,即草木过了繁盛之期便会衰亡。他最终的感叹是,人不必用非金石不朽的躯体,去争一时的荣盛。钟晴在最终的感悟是:   一如你我,奔忙于庸常世界   面对微小,足够笃定   有自己的小确信 于经典前我们都渺小,这应是作为当代诗人的一个极其重要卻又常给忽略的修为。诗坛似林中百鸟,競相争鸣。其声或断续无序,或音色暗痖,或晨昏颠倒,或一呼百诺。只有蒼鹰翱翔天际,偶尔发出嘎嘎之声,迴盪在重云叠翠间。仿如天地之声,神祗之音。令人感叹的是,诗人成为了科技与经済中的投降主义者,鸿鹄之志已拋在云霄之外。回说这首诗,〝一瓣,二瓣,三瓣〞(第10行)〝成就生命的新旧交替〞(第17行)〝有收获也有失落〞(第21行)等,都具去感情化的倾向。是典型的刚中带柔的述说语言。这里我对〝述说语言〞稍作补充。述说语言非指记述constative﹑敘述或敘亊narrative,所有文学作品都藉由语言的述说而呈现。按美國希利斯?米勒J.HillisMiller的说法,〝既然文学指称一个想象的现实,那么它就是在施行而非记述意义上使用词语。〞(见《文学死了吗》,米勒著,秦立彥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年。页57。)这里的述说语言,即米勒所说的〝施行语言〞performative。但我要指出,钟晴诗歌语言常停留于敘述階段而未具有一种演出的施行性,这是应当注意的。路向二:柔中见刚的诗兩首      钟晴也有像〈穿行在方块字的河流〉和〈代购〉等的另类书写。〈穿行在方块字的河流〉是诗人对其汉语方块字的思索。白话诗源于西洋,撒去传统之格律而採用分行的形式,这对方块字来说是不利的:既失去某些修辞的效用,也失去了音乐性。如何在〝八不主义〞下保持汉语方块字的优势,是白话诗人努力的方向。此诗3-4-5-6共18行。语言极柔,极致委曲。首节言创作时置身于词语丛林中,感悟到其善恶的性质,〝在翠绿的针尖上颤动〞,言其区分存在于极细致处。二节言汉语传统不能拋棄,其善托于想象,宜于借物兴怀。珍贵好比为祖宗留传下来的宝石。三节排斥不雅或不道德的词语,诗句是这样施行的:   贪婪、嫉妒、仇恨   这些不被祖宗悦纳的词语   早被水草过滤在淤泥底下   这三行诗我的解读是,诗歌的语言不涉及道德。文学作品的善与恶,不以道德法律为判断的準则,而以真诚为界。但成熟的诗人于语言,卻有其所爱与所恶。诗歌是语言的行为,它会被诗人操控使其尽量具有〝被相信〞的可能,这即上文提及的施行语言的效用。这里理性的判断出现了,让诗意骤然提升。末节表明了诗歌的追求在于:   让双眸穿透黑夜   让石头长出花朵   这首诗是钟晴诗歌中亮眼的一首。有高难攀比之技法,有深不可测之內蕴。末节这兩行,平凡其外,学問其中:   与一排排分行   与不分行的文字相遇   前三节谈及詩歌语言后,這里作出总结。前一句指分行的新诗,后一句指分段的散文诗。其意有对诗歌的诠释:诗歌不在形式之分行或分段,而在语言之施行与否。   〝代购〞是网络时代新兴的日常用语。顧客先选定货品而銷售商(个体戶)才购入转售的交易活动。这是一种打破官商垄断的民间贸易方式。尤其方便一些移居外地的人。诗人到了澳洲,但摆脫不了日常中慣性的用品,乃走进了代购店。至此,內容作了另外的铺排。所购的己非实物(商品),诗旨在传递对同胞美善的祝愿。这是对祖国之深爱。相比那些空洞的〝至刚〞的吶喊,如此〝极柔〞的书写:〝我还想为祖国的苍顶/捎上宝石蓝镶嵌的桂冠/听说家乡雾霾迷漫/乌云遮蔽了春天〞(第三节),来得更为深刻感人。由農村到城市,国家在经済发展进程中,必然出现许多的弊端。一是环境的污染,一是价值观的扭曲。财货的追求让社会的爱与关怀逐渐流失。诗人处身外地,遙念祖国家乡,感触不已。诗点到即止,如此收拾,精妙之极:   如果可以的话   我更想为祖国代购   关于……爱和其它   诗歌作为文本,由〝言象意道〞四者所构成。這是魏晉時期王弼的主张。钟晴的诗歌常见以〝言〞构〝象〞,寄〝意〞载〝道〞。其诗均有一明显特征:指向光明。这与西渡等诗人的〝施行〞全然不同。〝我拍掌,看它们从树梢飞起/把阴郁的念头撒滿晴空,彷彿/一面面地狱的账单,向人间/索要偿还……〞。在某些诗人而言,诗歌是〝一篇颂扬黑暗的文字〞(西渡诗〈颐和园里湖观鸦〉)。但钟晴卻不,坚持〝让双眸穿透黑夜〞,寻找光明。她既游走于儒商之间,也曾游历过世界上许多的陌生地,其眼界大,其情怀兼具侠骨柔情,其前方的诗,必是一盞盞夜路上的灯,点燃到远方。.9.9晚上11时香港婕楼。

作者简介

秀实,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诗学顾问。曾获〝香港大学中文系新诗教学奖〞。着有诗歌评论集《散文诗的蛹与蝶》(港版)《我捉住飞翔的尾巴》(大陆版)《止微室谈诗》1-3册(台版)等九种。并于台湾《有荷杂志》及《台客诗刊》开设诗歌评论专栏。于诗生活网站poemlife.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ny/9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