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21/5390504.html唐诗、宋词和元曲是中华文化瑰宝,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而唐诗更是达到了中国诗歌的高峰,后来出现的宋诗、明诗、清诗虽然各有特色,但其成就远不如唐诗。北宋文学家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词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无人能及,同时他也是一位多面手,琴棋书画无一不通,他也写了不少宋诗,虽然成就不如宋词,却独具特色。阅读苏轼的宋诗,可以看出他的文学造诣之深,他总能从社会中的一物一景中发现朴素的哲理,也能在人生的逆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同时也能看出他一贯的豁达乐观。他的诗作精致唯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他的诗词作品入选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多达21篇,今天,我们欣赏苏轼的一首古诗,这一首虽然颇有争议,让也让人拍案称绝。琴诗作者: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格式上看,这是一首四行二十八字的七言绝句诗,一二四句尾压庚韵,读来朗朗上口,似乎更像是一首打油诗。按照七绝的格律规则,这首诗也是存在瑕疵。首先这首诗存在重字现象,采取叠字、顶针、复辞等修辞手法例外,七绝本身篇幅不长,尽量避免同字重复应该是常识,同时诗的后两句平仄也存在失黏现象。清代学者纪晓岚曾经说过,这首琴诗不是诗,而是随手写了四句。甚至有学者认为,这首诗不应该编入苏轼的诗集中,写的仓促,缺乏锤炼,缺少诗歌音乐美。从苏轼的书简中,可以探究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友人寄赠古琴给苏东坡,苏东坡不识货,于是让来客弹奏,苏轼写出偈语赞叹。但这个偈语却非常绝妙,独有魅力。辞不害意不可否认,格律诗具有建筑美和音乐美,这是诗歌的三美要求,然而诗歌无论其形式多么完美,如果失去了诗歌的本质特性,再完美的韵律也是花拳绣腿,空洞无物。这首诗看似随意,仿佛是两人轻松的对话,但是却很接近诗歌的本质,具有深刻的哲理,符合诗言志的特征。同时用语精炼,迂回婉转,读来朗朗上口,有无穷魅力。雅俗共赏琴棋书画都是文人的雅事,特别是古琴曲高和寡,如果没有一定的鉴赏水平,听来似乎都是杂音。包括苏轼在内,他初见古琴,也是不解其妙。而这首诗用语朴素简洁明了,叙述的是生活常识,很容易明白作者的问题,这首诗被选入九年级教材,原因也在于这首诗并不晦涩难懂。哲理深邃然而这首诗透过简明的意象,却暗含了深邃的哲理。一首美妙的乐曲是如何产生的?需要有一张古琴,需要有人写词谱曲,需要弹奏着有娴熟的技法,这都是客观要求。而从主观上,不仅写词谱曲饱含了词曲作者的思想情感,演奏者在此基础上,又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不同的人演奏同一首乐曲差异也很大,艺术之美体现的是主客观关系。或许有人质疑,随手写的四句既然不符合七绝格式,是否只能定义为打油诗,难道是因为是大文豪苏轼的作品,就给这首诗强加了很多解读?其实苏轼自己只是把它列为偈语,或是随手写的一个便签而已。事实上,苏轼也是写格律诗的高手,他的《题西林壁》就是一首完全符合韵律的七绝。在古代,格律诗是基本功,也是技巧,对于遣词造句、韵律效果都有帮助。诗歌是多彩的,也是包容的,格律是形式不是本质,诗意才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sh/12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