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物见证大道理,细微处见人生。一花一叶见世界,一虫一蚁是自然。在生命的慢慢长河中,我们总会经历很多事情,因为经历,才更加懂得怎么生活,怎么更好地生活。而人生的智慧并不是汹涌而至的,它会渗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小事里,等待你发现,等待你探求,等待你领悟。这一点,在苏轼的《题西林壁》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
释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
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
析
传说,在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隐居在此,后来成仙而去了,他们所居住的房子就幻化成山,庐山就这样得名。庐山不仅景色优美,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其中,千百年来无数的名人墨客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诗词篇章。其中苏轼的《题西林壁》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的景色,更是因为它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而成为了关于庐山的千古绝唱。
关于苏轼,我们一定都不陌生了,他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少年的时候天资聪颖。由于书读的多,文章就写的好,经常受到人们的称赞。他不免就有些飘飘然,在自己的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来显示自己的才华,对联写到: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这对联贴出来了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带着一本周朝的古书来到了苏家,请苏轼来认一认他的书。苏轼开始满不在乎,可是接过书来一看上面的字竟然一个也不认识,就向老者道歉,老者什么也没说,含笑离去了。苏轼这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立刻将门口的对联修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此以后,他更加地勤奋努力,终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家。
◆◆◆◆◆
《题西林壁》的“题”是题记的意思,“题……壁”就是写在墙上,“西林”是个寺庙,在江西庐山。苏轼将自己在路上的感受,写在了这个寺庙的墙壁,所以叫做“题西林壁”。“横看”是从正面看的意思,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各不同”意为各不相同。“不识”是不能认识,辨别真假的意思,“真面目”是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缘”的意思是因为,由于。“此山”是这座山,指庐山。
开头的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姿态万千的庐山景色。横望庐山山岭逶迤,连绵不绝,侧看庐山奇峰突起,峻峭挺拔,无论是远处观望还是近处细看,又或者是高处的俯视与低处的仰观,所见景象是全然不同的。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却是这首诗的总结之笔,点睛之笔,生花之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们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被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这两句奇思妙发使整首诗的意境浑然脱出。
他启迪我们:认识事物要摆脱一时一地的局限,只有对事情做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考察,才有可能看清他的本质。看山是如此,而看人、看事、看历史、看社会、看人生看世界,甚至看宇宙都是如此。这道理看似简单,其实是非常深刻的,庐山真面目从此也成为了一个经典的譬喻,一直到今天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
如果说宋朝以前的诗歌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以后,则出现了以说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语言浅显,含义深刻,将人生哲理寄寓在平凡的事物中,意蕴深长,而《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诗词赏读:张鹤男
制作编辑:薛文清刘佳
文字编辑:佟慧孟卓刘莹杨阳
学思优大语文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