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长乐)历史悠久。自北宋熙宁四年(年)置县至清末前共有历代举人名,其中文举人88名、武举人名;进士24名,其中文进士10名、武进士14名。
道光年间《长乐县志》
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尚未结束,之后的未收录在内。
黄让取得这样的大功劳,有司非常赞赏,赏赐他物品,举荐他官职。但黄让名如其人,非常谦退,而且志在报山贼挖他先人坟墓的仇恨,并不在乎军功。每每立了军功,论功行赏的时候,黄让就把功劳让给同僚。直到去世,他也不过是个小小的冠带哨官。
后来,巡按御史在永安寻访举荐孝节之士,邑人都推荐了黄让。御史很诧异黄让的人望之高,授黄让“义民”冠带。
黄让连官职都不要,这虚名他更是推辞了。他说:“我遭遇不幸,累及先人,我破产赎回先人骸骨,是身为人子的分内事,也称不上‘孝’。”
御史说:“那你建了这许多军功,是大忠大义大功绩。”
“那是有赖天子威灵,能杀贼以雪父母骸骨被挖之耻,是我的幸运,也不算是什么功绩。”黄让说,“非分之荣义,我不敢接受。”最终,黄让还是没有接受这“义民”冠带。在那极其重视荣誉(或说虚名),皇帝赐个匾,就当成传家宝的时代,黄让“纵有浮名不系心”,视虚名浮利官职如流云,是非常难得的。
于是,黄让“忙忙收拾旧衣巾”,归去乡梓,作个闲人,“若待苟求身外物,桃花笑煞老村人”。
赋闲的那些年,各种官方褒奖还是如雨点一样洒在黄让头上,明隆庆四年、万历九年、万历十年等年间,黄让收到了“父子孝义”等多个牌匾。时任知县也给他送过牌匾,黄让写诗叹道:“旌檄颁来抵万金,孝行焉敢负初心。圣朝以孝治天下,只恐天王梦布旌。”
永安邑人也没有忘记黄让的儿子——黄启愚和黄启鲁两兄弟。启愚战死后,知县陈哲曾埋葬并表彰了他。启愚、启鲁兄弟被父亲合葬在县西林田张八岭,知县陈哲写其碑为“大明才子黄启愚启鲁之墓”。明万历十九年,邑人到县衙去,申请为黄启鲁建祠。
明万历三十年,朝廷下诏,为黄让父子三人在南门内东街竖了个石牌坊,向西那面写的是“一门三孝”。旌表语为:“谊笃天伦,死勤王事,念亲骸而捐躯破产,卒归骨于首丘;急父难而子死亲全,竟瞑目于地下。一门大节,千古高标。”
来源:客家陈氏文化
摘自《长乐县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