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门的大山深处藏着一座太尉古墓,它就是廖金凤墓。廖金凤墓是惠州境内保存最好的古代名人墓之一,它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龙田镇凌角塘村委会丫髻山。
建于元代,花岗石、青砖砌筑
根据墓内碑文记载,墓地建于元代,大明弘治九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宽14.3米,宽15.7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墓分墓堂、拜桌、月池三级,由垅环、山手、挂膀、踢靴等组成,花岗石、青砖砌筑。
重檐歇山顶阁楼,成高级建筑样式
墓堂平面呈大半圆形,深5.3米,宽5米。墓堂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用花岗石砌成石屋状,深1.8米,阔2.05米,高2.85米。
龙门文史人士介绍,这种歇山顶的楼阁建筑样式,反映了当时的建筑风格。据说在宋、元时期,歇山顶已经大为流行,一些建筑物的单檐庑殿式主殿开始改为重檐歇山式,明代时重檐歇山更广为运用到殿宇建筑之中,超越单檐庑殿,成为仅次于重檐庑殿的最高等级建筑样式。
墓正中镶嵌墓碑,碑高50厘米,宽40厘米;墓屋顶两端置兽吻,中央置宝珠。
墓左右砖墙原嵌有碑刻,台基高50.5厘米,刻有狮、马、羊、鼠等浮雕图案;祭堂深2.5米,宽8.85米(不含两边的护墙),山手置卷云浮雕;台基高50厘米,拜堂呈半月形,深7.05米,直径10.70米,周围有栏板望柱。
这座元代墓地的主人是廖金凤
龙门县有着“廖半县”之称
历代历史名人中以廖姓居多
这其中以廖金凤名气最大,官阶最高
来看看廖金凤太尉的传奇一生
墓主人:廖金凤太尉的传奇一生
廖金凤,(生卒年:年-年)字叔详,南宋开庆元年(年)进士,初授增城县令,后投笔从戎,累官太尉,阶银青光禄大夫。
1
小小县尹平定山贼,应诏勤王获赐太尉
廖金凤进入仕途后的第一份官差竟是回到家乡增城(龙门旧属增城)任县尹。在职七年中,他颇有惠政,“民德之不忘”,有一年,蒙古人入侵,岭南骚动,邻境乱民首领郑大獠趁机聚众在乡邑抢掠,“邑人莫敢撄其锋”,这时的廖金凤虽仅是小小的县尹,却展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散家资以招募乡勇,又争取到“骁勇绝伦”的好汉刘才望加盟,使得军威大振,“群盗引去不敢犯”,有鉴于此,广州府索性让廖金凤守卫与山贼作战的前沿———增城县长沙乡(今龙华镇功武村),有了军事指挥权的廖金凤更是如鱼得水,不数年即平定了各路山寨,收复了昔日山贼所盘踞的土地,威望日隆。
咸淳二年(年),元军大举出兵进犯南宋,京城危在旦夕,宋度宗下诏各地忠义之士勤王,廖金凤当即响应,沿途招兵买马,军队扩充到数万人,到达临安后,廖金凤与其他勤王将领诸如张世杰、文天祥等,向元兵发起进攻,在这场勤王之战中,廖金凤立下了令人瞩目的军功,虽然没有史料记载廖金凤如何立功,但是史志中有“前后劳绩甚著,故有太尉之命,阶银青光禄大夫,赏赉优渥,复赐诰以褒谕之”的简单记载。
2
宋亡后不食元粟归隐西林
据明嘉靖《增城县志》记载,官居太尉后,廖金凤“勋名赫然闻于一时”,但没过多久他却急流勇退,以年老乞归乡野。但是悠闲的日子没过多久,兵变再起,元兵进入福建,廖金凤不得不复出,镇守岭南第一关———梅关。
元军势如破竹,南宋大厦将倾,廖金凤虽有救国之心,亦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如此,他还是率领梅关大军加入了崖山保卫战,在一定程度上安稳了民心,据说当地人感其恩曾立生祠来纪念廖金凤。
宋亡后,廖金凤万念俱灰,回到西林故里,“娱情山水,于世事一不挂口”,晚年敦尚俭朴,不事奢靡,以遗民自居。据传元朝底定天下后,元帝下诏让地方举荐有才学的人,廖金凤又在举荐之列,朝廷派使者来聘,矢志不食元粟的廖金凤以诗辞谢,有“忠君报国男儿志,谁肯为臣事两朝?天命已归覆舟日,臣求尺土卧西林”之句。
廖金凤的高洁让后人敬仰不已。民国时期的东莞大儒陈伯陶为《增城县志》作序就专门提到:“宋之亡也,吾粤士夫不食元粟,惟(东)莞与增(城)为多。……增则如陈希声侍郎大震、廖叔祥太尉金凤、李叔膺县尹肖龙,皆首阳高蹈,大节懔然。”所谓“首阳”,是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地方,意味着不臣新朝,历代文人均以“首阳”来歌颂遗民的凛凛大节。综观廖金凤传奇的一生,明初岭南文学家陈琏有一句颇为中肯:“(廖金凤)职居藩镇,必能大摅所蕴,以树勋业纪于汗青,奈何出遭叔季之世,弗究所施,惜哉!”陈琏的意思是说,廖金凤官居一方军事长官,原本可以施展拳脚建立功勋以名垂青史,却生不逢时,才华未能施展。
廖金凤墓是研究当地元代到清代古墓葬建筑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年11月18日,廖金凤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部分资料来源:今日惠州网
北京治好白癜风要多少钱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