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来得及!!
具体怎么做?
1挤时间复习
学会把早起晚睡、课间空闲的时间都用到复习上,这样效果自然会很明显。
2找漏洞、补漏洞
记录本——记录问题,包括作业或试卷中不会做的题目、做错的题目,重要的句子、公式、定理等知识点,考前专攻这类题。
3多做题不等于提高分数
题目千千万,我们是做不完的。做题的是为了掌握、巩固知识点,如果已经掌握了,就没有必要再做了。
4既要“亡羊补牢”,更要“未雨绸缪”
考试后,逐题分析错题、失分原因——找漏洞;制定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想办法;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补漏洞。有时“亡羊补牢”已经晚了,我们更应该“未雨绸缪”。每天把学习上的问题记录下来并解决落实好。考前的模拟测试,也是一个好办法。
5不要轻易放过一道错题
对于错误的习题,任课老师会讲评一遍,同学们更正一遍之后就了事的种态度是不正确的。从哪里倒下就在哪里爬起来,“错题是个宝,天天少不了,每天都在找,积累为大考。
反思三点
(1)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2)产生错误的根本是什么?
(3)如何做才能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
如果每道错题都利用好的
还怕成绩不能提高吗?
高考最后冲刺
距离年高考只剩20天左右的时间了,这段宝贵的时间该如何复习?9位一线名师为考生复习支招,我们一起来看看~
科目:语文备考策略
距离年高考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语文的复习备考也到了最后阶段。如何让这个阶段的复习更有效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进行查缺补漏、强化答题规范,不同的题目考查的侧重点和方式各有不同。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做好复习备考工作:
一.对于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重在查缺补漏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言实词
阅读文言文需要的实词来自:学过的文言课文、《考纲》要求掌握的个文言实词和练习过的文言语段。由于实词过于繁多琐碎,放在语境中更容易理解记忆,所以需要再次诵读这些内容,复习重点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例如
文言阅读中经常作为得分点出现的“论”字,其“判罪”这一义项,来自必修四《苏武传》一文中的句子“会论虞常”,对课文很熟的话,理解和翻译都不成问题。另外,对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出现的实词,如与政事、官职等相关的实词,可以进行一些概括归纳,以强化记忆。
(二)古代文化常识
因为古代文化常识主要出现在文言、古诗阅读中,在现代文中并不常见常用,理解记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即便记住了,也常会遗忘,所以要反复进行复习。
不仅要复习课文中出现过的,还要复习科举教育、风俗礼仪、姓名称谓、天文历法等方面那些未必在课文中出现过的古代文化常识。
例如
年考到的“移疾”,作为官员要求隐退的委婉语,在课文中并没有出现过。古代文化常识虽然内容庞杂,但要求掌握的限于常识,比较生僻的内容就不再是常识,积累的必要性不大。
(三)名篇名句默写
理解性默写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因对提示信息把握不当而写错句子,出现错别字。因此,再次背诵《64篇》时,要吃透其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例如
《登飞来峰》中的“自缘身在最高层”和《题西林壁》中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容易混淆,弄清各自的含义就不会错了。
另外,针对前期在复习中容易出错的字,要动手写写,确保准确掌握。如《劝学》中的“而致千里”“无以至千里”两句中的“致”“至”二字,《登高》中的“霜鬓”等。
(四)成语
一些近义成语原本就不易区分,像“不孚众望”“不负众望”“一视同仁”“一概而论”等。因此,在复习成语时,除了要了解意思,更要掌握其特定的用法,如适用对象、感情色彩、褒贬谦敬等。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类题目,应该强化答题规范。无论是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还是实用类文本的阅读,答题都有其特点和规范。
就客观题而言,一定要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落实每个选项中的理解和说法是否正确,切不可无视文本,仅凭感觉和印象就加以判断;确定错误选项时,不能认定某个选项错了就立即确定答案,一定要在落实所有选项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抓大放小”,确定答案。
就主观题而言,一是要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和“总结×××的形象特点”看似都在问人物形象,但答题的思路不同:前者需要先概括人物形象,再从不同角度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后者直接进行分析即可。二是要规范作答。在答题时,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虽然可能都要进行概括和分析,做到条理清晰,表述严密,逻辑合理,语言通畅,但表述的用语体系是不同的。例如小说中“设置情节”“形象特点”,传记中的“组织材料”“精神品质”等就是这种区别的体现。
三.文言翻译
文言语句翻译最能体现考生的文言水平。翻译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联系上下文,以便把握大意;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白癜风治疗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