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城市选址、城郭之制、筑城方法、道路系统等方面均有特点,将追求“天人合一”、推崇风水思想等规则表现得淋漓尽致。
龙门县在明弘治九年()置县,县治临河据险,围着七个山冈修筑城池,龙门人创造性地用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之名,分别将这七个山冈命名为枢精冈、璇冈、玑冈、权星冈、衡冈、闿阳冈、摇光冈。围七个山冈建城,这在国内的古城建设中,是不多见的,它铸就龙门古城城河山岭、融合共生的城址环境。
龙门古城遗址
龙门诸山中,七星冈最为奇绝,为几案之珍、文明之象,“七星映斗”位列龙门古八景之首。龙门因此得“星城”之别称,被清咸丰龙门知县张经赞誉为“雄据百粤,踵羊城之秀、博斗牛之精,扶舆所钟”。
龙门县建置前属于番禺县地,汉献帝建安六年(),番禺县析出增城县,龙门又属于增城县地。增城县设上龙门巡检司,所谓巡检司,“凡在外,府州县关津要害俱设,主缉捕盗贼、盘诘奸伪”。足见增城“上龙门”这块地方何其险要。
对龙门设县的理由,龙门县现存最早的县志、清康熙六年()《龙门县志》称:“县建于明孝宗九年间;初,从化、程乡(今梅州)诸路寇起,与蓝瀵(即南昆山)、帽子各峒民,纠连梗化。地属增城,相距二百余里,远莫能制。寇平始置县。”清咸丰元年()的《龙门县志》也称:“龙门县之设,因弘治五年,从化盗起,结山峒之民,啸聚其间,险阻辽阔而不可治,督臣始建议置县控扼要冲,九年乃俞其请。”
龙门设县后,城池之设是头等大事。当局初议筑城于狮岭(今龙秀山)之埔,上龙门巡检司绘图献给上官参详,上官担心狮岭之埔四面多山,命增城县丞李钿来相看形势。李钿回报,极言西林七星冈要害宜筑城,上官从之。
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原则有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考虑自然景观及生态因素、考虑设险防卫的需要、考虑水源及交通问题而选择水陆交通要冲等。
清咸丰元年《龙门县志》龙门县城南门文明门
七星冈在城内平原突起,大小相连,若天上七星。七星冈周遭多田畴、少村落。更为独特的是,七星冈南面是奔流的增江,西北面有小河,可防可守,也是水路要害之地。
此后几年,龙门城池在第二任知县柴申手里建成。龙门古城为丘陵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龙门古城墙围绕七星冈而建,工程浩大,城墙建成后,周四百九十二丈九尺、高一丈、基广六尺,换成今天的标准就是:周长米,高3.3米,基宽2米,此外,还设有警铺10间,雉堞垛,城墙设有4个城楼,4个城门中东门为青阳门、南为宣化门、西为秀兑门、北为拱北门。
龙门古城的规模,说大说小都是相对的,不妨与同时期的古城对比,能得出大概。明洪武年间惠州扩城,到清代惠州新城垣周围一千三百六十丈,高二丈二尺,城基宽二丈;明万历年间,归善县城修筑,城墙周长约一千零五十丈,高一丈六尺;明代平海所城周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与诸多同时期的古城对比可知,龙门古城的规模较小,犹如一个边陲小城。
龙门古城遗址
有城必有隍,据险而立的龙门古城,利用天然的河道作为护城河,南枕增江上游西林河,西北有小河环绕,唯城东面无水。
作者:侯县军
惠州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