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县78个多个村庄名字的由来地名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在历史活动中留下的文化遗产。每个地名的产生决非偶然,它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它的产生,变革,沿续和保护,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我县境内大多地方的地名、村名都与历史事件有关,每个地名、村名产生的故事都饱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许多村名的来历,都有一段历史的缩影和见证。1)与农耕事件有关的村名
贮丝庄(治丝庄)即大营乡小庄村。相传明朝时,由江浙地方一个姓常、姓秦的二户人家,因逃灾荒来此居住。他们将南方的种桑,养蚕,缫丝技术,传授给周边的村民,并收集村民们所生产的蚕茧,统一加工缫丝,然后卖出。该产业日渐红火、兴隆,贮丝庄也就因此得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改名为小庄村。2)与传说有关的村庄王莽赶刘秀时,刘秀托枪而形成了泥河,当听不见追兵喊杀的声音时,已到榆林、西良庄一带了,刘秀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于是把长枪往地下一戳,就地躺下休息了一会儿,当他要走时,拔出了枪后,插枪的那个窟窿突突地冒出泉水来,水越冒越大,泉涌一尺多高,形成了“榆林突泉”,泉水增加了泥河水的流量,浇灌了这一带村庄的田地,使本地区粮食年年大丰收,这一带人口也就越集越多,形成了产粮食的基地,出现了西粮庄,(西良庄),东良庄,王良庄,石良庄,谷兴庄等村庄的名子。3)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村名东、西驿头:旧时宋代设铺,为“急递铺”,元、明时代设“站赤”、“驿站”从而演变成了村落。驿站是官府向地方州县传递公文,信件的中转站,专供信使官在此休息、食宿及信使官换乘马匹,即所谓“歇人不歇马”的处所。“东驿头”就是驿站的东头,“西驿头”就是驿站的西头。河头村:因槐河流至村边而头向南折而得名。(河套村)东、西、南塔冢:皇家西林寺院的塔林里,每个寺塔下,都是一个高僧的坟墓;每一个塔都称做一座塔冢。塔下藏墓,是古代高僧的一种墓葬形式。这三个村落正是傍临塔冢而得名,后改名为东、西、南塔影。东林、西林、榆林:这些村落都是因西林寺院的松柏林,杨树林,榆树林,相对这些树林以东的叫东林,以西的叫西林,在榆树林之中的叫榆林村等。破塔村:古时此村旁曾建有古塔一座,因年代久远,塔损破旧,所以此村以破塔为名。东、西丘村:古时以居住地旁有许多大沙丘而得名。东、西南岩:位于槐河南、北两沙石岩岸而得名,东南岩,西南岩是槐河南岩分化之村庄,北岩则位于槐河的北岩岸。岗头:东、西南岩之东有一长三里多的大沙岗,因村落在沙‘岗’的尽‘头’而得名。古寺:村北傍一古寺而得名。前,后怀安:因傍临槐河岸边,所以,原来叫前槐岸和后槐岸而演变为前怀安和后怀安。辛庄:傍临‘古城’新建时间不长的村庄,相对于‘古城’,原叫新庄,后改为音同义不同的‘辛庄’。据传,《燕王扫北》时,把河北一带村庄的人杀得鸡犬不留。村庄被毁。燕王的大军回师到高邑以后,留村的几个村里长,乡绅,老人苦苦哀求军爷,这几个村落才免遭烧杀,被留下来,后称留村,王留村,连留村,马留村,小留村。这几个村的人都不长猴指甲,便是与山西洪洞移来的高邑大部分移民的区别。4)因军事行为派生的村名唐时,朝廷的军队与安禄山为首的叛军决战于河北一带,衍生出像巨鹿(抗拒安禄山)涿鹿(追逐安禄山)获鹿(捕获安禄山),这样的地名。东大营,中大营,西大营,均为当时唐军所驻营地:前、后哨营则为军队哨所之地。战争结束以后,这些地方的住所被人占用,逐步成为村落,并以其在战争中的军事用途,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为区别,各自命名。5)与姓氏有关的村名此类村名在高邑县为最多,除几个留村外,其他村落大多为明永乐年间迁移而来的,都是以自己的姓氏为定居处起名:都于李标为‘王相’之后有关,东、西王村是由前、后王村改名而来,前、后王村又是一个‘王村’的延续,是明末首辅李标从李家庄移居于此而得名,村前与李家庄村东相衔接的占地一百多亩地的李家庄李家祖坟,称之为‘阁老’坟(第二部,十章附)。这两个村庄居住的都是李标的直系后代,村户人家男丁都姓李;里村,马村,张家庄,侯家庄,李家庄,董家庄,田家庄,牛家庄,赵村,马留村,秦留村,中韩、西韩、韩庄等都反映了以家族,宗教为单位的聚居特点。6)“房子”古城衍生的村庄古城村:是房子的一个城池,本村座落在这个古都城的遗趾上,因而得名。仓房:房子郡设治后在此修建仓库而锝名。营儿:是军营驻地而得名。贾村:房子郡的贸易中心,商贾云集,后有人居住。渐成村落,即贾村。焦村:(中焦,北焦,南焦)房子郡的焦炭供应中心,当时还沒有煤炭,是以木材为主要的引火材料,木材引火有烟,不便贵族们使用,后发现木材燃烧正旺时,烟几乎没了。一开始,贵族用木材燃烧正旺时的火,后来人们专门制造相当于木材燃烧正旺时的‘焦’,供贵族们使用。这个制造‘焦’的中心叫‘焦村’。直至现在,距高邑县较远的人们,只知高邑县有‘焦村’而不知高邑县有南焦、北焦村也。东,西马闲:是兵营养马的地方,供战时军队骑兵所用,因而得名。
扫面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