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字民泰,号桂坡,年生于无锡县西堠村(今安镇)。“五世祖苏州悬珠里黄茂,洪武初入赘安明善家,从姓安。”安国祖父留下亩田地,父亲时扩张成0亩,他和胞兄安邦各得亩。安国农忙时致力于农业生产,农闲时兼营手工业生产,后拥有良田10万亩,在松江也有2万多亩田。他积聚了大量财富,拥有资产达50万。当时无锡民谣称:“安国邹望华麟祥,金银日夜用斗量。”三人是无锡的巨富,也是江南大富豪,据说是当时全国前17位富豪中的佼佼者,人称“富可敌国”。
安国的父亲名祚,因爱菊而号友菊。安国很孝顺父亲,特为父亲建造菊乐园,极富亭台水池、竹石之胜。
安镇北有一胶山,山上有梁萧侍郎宅,旁有泉,出山窦中,味甘色白,曰“窦乳泉”,又有“涤砚泉”,世传萧公肄业时曾涤砚于此池而闻名。池上有亭,名“砚水亭”。此山与惠山东西相望,宛若翠屏。安国非常喜欢上山远眺。在胶山南岭有“安公洞”,相传是安国幼年读书之处。
安国在青年时期曾广泛涉猎经史,尤其喜欢《资治通鉴》、《本草纲目》等典籍,常与人谈古论今,推求治乱之道。他喜欢作诗,且不模仿古人,能别出新意;所作散文笔墨简练,清新有致。他到国内很多地方游览,足迹遍及燕赵、齐鲁、苏浙等地,留下了一些吟咏随笔,并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后写成《安桂坡游记》,并有诗集《桂坡遗草》《游吟小稿》。安国爱好收藏历代文物古玩,具有相当高的文物鉴赏能力。致富后,他更有能力收藏各类钟鼎彝器、古玩玉器、书法名画、珍本古籍。但凡见到各种珍本善本,便不惜重金购买,这为他后来刊印图书提供了可用于校勘的大量资料。他有幸收藏到石鼓文北宋拓本共10册,有“前茅”“中权”“后劲”等名,其内容全拓印精,在唐拓本失传的情况下,接桂坡馆刻本,“安国三拓”属最上乘的传世拓本。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它共有10块顶圆底平的鼓形石,直径约1米,上刻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大篆书体,即籀文。内容是用四言句歌咏秦国君游猎的情况,因而又称“猎碣”。据《岐山县志?艺文》载:每块石鼓的文字不等,十块石鼓共字,因为年代久远,字有损脱,而且有许多字不识。它是唐代初年发现于山西的三畤原(现宝鸡陈仓)田野,迁于凤翔府的夫子庙,五代时散失,宋代找到后藏于京城洛阳,金兵攻破城池后将它们运到燕京(今北京),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由北平南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石鼓文发现后,引起韦应物、韩愈、杜甫、苏轼等一批大文学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