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区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序号
名称
类别
年代
地址
简介
保护范围和
建设控制地带
1
西林武当宫
古
建
筑
清代
涵江区梧塘镇西林村西垞自然村
西林武当宫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戊子年()重建,民国丙辰年()修,近年又修。坐东朝西,单进合院式。通面阔13.米,通进深1.5米,建筑面积84平方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
保护范围:四周至自墙外各外延米。
建设控制地带:四周至保护范围外延米。
西林阜成宫
古
建
筑
清代
涵江区梧塘镇西林村后林自然村
西林阜成宫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五年()重建,民国庚辰年()修,年又修。坐东北朝西南,单进合院式。通面阔15.米,通进深17.5米,建筑面积66平方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存清光绪五年()“荔林境阜成宫重修记”碑1通。
保护范围:四周至自墙外各外延米。
建设控制地带:四周至保护范围外延米。
3
过山蔡氏民居
古
建
筑
清末民国
涵江区梧塘镇沁后村过山自然村63、66、10号
过山蔡氏民居主体建筑建于清末,两侧护厝及东院落属于后期加盖,建筑坐北朝南,主体建筑通面阔98米,通进深48米,占地面积平方米,为两进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由外埕、院门、前厅、天井、正厅为中线,上下耳房、左右护厝为两翼,外加东边三间厢带护厝附属院落组成整个建筑群,内部房厝众多,当地俗称为“百廿间”。其屋顶采用两面坡悬山顶,墙体外部采用红砖包墙、内部采用夯筑土墙。建筑上雀替、驼峰、斗拱等木构件采用镂空雕刻,局部可见描金彩绘脱落痕迹。整个建筑群占地很广,且布局保存基本完整,体现了当地清末民国时期的工艺风格,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建筑四周自墙外各外延3米。
建设控制地带:建筑四周自墙外各外延10米。
4
过山蔡氏大宗祠(省三小学交通站旧址)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民国
涵江区梧塘镇沁后村过山自然村号
过山蔡氏大宗祠主体建筑始建于民国时期,近代重修,坐东北朝西南。原为蔡氏宗祠,后改为原莆田县沁后小学,今仍作为沁后蔡氏大宗祠使用。年,莆田地下党在该校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并建立了秘密交通站,是山区与平原之间的重要联络点。年底,外坑苏区反“围剿”斗争失败后,福建省委巡视员兼特委书记邓子恢在该校召开中共莆属特委扩大会议。此后闽中党组织领导人王于洁、王纪修、蔡文焕、黄国璋、苏华等都曾来校开展革命工作。解放前夕,为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莆田做了许多革命宣传工作。省三小学交通站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年被中共市委党史研究室登记为莆田市革命遗址“省三小学交通站旧址”。主体建筑面阔6.8米,进深14.4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悬山顶、砖木二层阁楼式结构,一层采用西式拱门结构,二层采用仿古木结构,现存原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所题“莆田县沁后小学”匾额一块悬于二层横梁上。
保护范围:四周至围墙外各外延3米。
建设控制地带:四周至围墙外各外延5米。
5
走墘胡氏宗祠
古
建
筑
清代
涵江区庄边镇走墘村
走墘胡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年间,屡有维修。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埕、前廊、门厅、天井、正厅组成。该建筑坐东朝西偏南,通面阔五间18米,通进深1米,占地面积平方米,门厅面阔五间,进深三柱,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四柱,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保留清代建筑风格。正厅留有清翰林张琴题“湖学宗传——纪年丁丑年桂月重修”匾额,建筑内保留门枕石、柱础等石构件,该建筑保持莆田山区传统宗祠建筑布局,朴实简单,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价值,明确的纪年和文字可考,为早期建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借鉴。
保护范围:东至自墙外延米,西至自墙外延米,南至村道外沿,北至后沟外山体。
建设控制地带:东、西、南至保护范围外延米,北至后沟外山体。
点击发布:涵江地区招聘/租房/交易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