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法总比困难多。作为广南县最艰苦乡镇的“一把手”,面对不能一一细数的难题,他迎难而上,从基础设施到人居环境整治,从组织阵地建设到内生动力提升,一道道难题被他破解,一个个难关让他攻克,最终,这个让广南县人民胆战心惊的板蚌乡,在他的带领下,成为了广南第一个实现脱贫退出的贫困乡,他就是板蚌乡党委书记钟海。
板蚌乡来了个最年轻的正科级干部
板蚌乡位于广南县东部,距县城95公里。东与富宁县花甲乡接壤,南接八宝镇,西邻杨柳井乡,北与广西西林县那佐乡毗邻,是广南县最边远偏僻的乡镇之一。在《广南县志》记载有“若要下板蚌、先把灵牌供”之说,把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受这些“劣势”影响,当地干部群众长期形成消极思维定势,注定了板蚌的深度贫困,贫困发生率高达32%。
年10月,时任广南县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的钟海调任到该乡担任党委书记,成为了当时全县各乡镇中最年轻的乡镇“一把手”。
“他给是被处理才到这么边远、这么难在的乡镇当领导的。”“这么年轻,给干得成事情?”……对于外界的各种猜测议论,钟海置若罔闻,始终保持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他认为共产党员就要到艰苦的地方去,别人看到的是板蚌乡的偏远和贫穷,但在他眼里,越贫穷、越落后,就越容易发展,越需要发展。“是组织的信任,才将这个重任交到我手上,我必须将这个重担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接过组织和人民交给的“脱贫试卷”,钟海暗暗鞭策着自己。
说着容易做着难。党建怎么抓,人怎么管,脱贫攻坚怎么干……一个个问题摆到他面前。初担大任的钟海为了尽快摸清乡情、民情,他通过白天下村走访,与党员、干部、寨老、群众面对面交谈,第一时间了解到每一村、每一组的详细情况,晚上回到乡上,也很少待在宿舍,不是在办公室处理日常公务,就是在和领导班子商量讨论工作思路和对策。好几次,钟海在县里开完会之后,都未能来得急回家看一眼老婆和刚出生的孩子就火急火燎的赶往乡里。“钟书记有早到的习惯,平常都要比其他人先到办公室,而每天晚上书记办公室的灯也是最晚熄的。”板蚌乡党政办公室原主任牟成敏回忆道。
“我多休息1秒,板蚌乡就可能晚一秒脱贫。”钟海常说起的一句话。面对诸多问题,哪怕一秒,钟海都不想耽搁。
坡桑村共有48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户27人,不是全乡贫困程度最深的坡桑村,村内随处可见乱堆乱放的垃圾、粪堆,污水四溢的村道让人不能下足,“脏乱差”成它的代名词。为了彻底改变村庄面貌,钟海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积极向上级部门和领导请示、汇报争取项目,投资了余万元在坡桑村小组实施了饮水改造工程、村民小组活动场所、进村路硬化、村内道路硬化和挡墙建设等项目,并宣传发动村民使用村集体资金在政府实施项目基础上对路面进行扩建并购买太阳能路灯进行安装,村民个人出资对自家门前庭院进行硬化,大力夯实该村的硬件基础设施。在抓硬件的同时,钟海把乡党委会开到了村组上,专项研究解决该村人居环境提升问题,并采取了组织召开群众会议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村事管理委员会抓实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内生动力提升(红黑榜)评比活动等举措做足该村的软实力,让坡桑村小组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坡桑村,整个村子静谧而祥和,放眼望去,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整洁干净的水泥路,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房,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群众精气神十足,全村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于年全部实现脱贫退出。
坡桑村只是钟海在带领全乡群众奋战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他始终认为,脱贫攻坚,是政治任务,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通过党建抓人管人,让每个人都动起来、发挥作用,同时必须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对标对表,不能偏离方向、擅自拔高或降低标准;所有的目标和思路,都要细化成具体的措施和抓手才能落地见效,否则就是“上下一般粗”、不会见成效。
通过反复实践和思考,他以强烈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措施导向和结果导向意识,从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从细处着手研究落实措施,探索了“1=2=X+Y”的解题办法,创造了一系列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板蚌经验”,生动诠释和体现了“真拼实干、马上就办”的广南作风。
抓党建,建队伍,压实职责明任务
从事多年政策研究工作的钟海清楚,干工作关键是要抓重点,要把脱贫攻坚这项庞大系统的工作做好,关键在于干事的人,只有做事的人管好了,工作自然而然就能干出成效。如何管人?他瞄准了党建这个有力的抓手。
“钟海3月12日工作落实情况……。扶贫政策日学习内容及感悟:‘五个一批’分类脱贫措施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脱贫一批。每一批的支撑工作必须做细做实。”在板蚌铁军作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