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文旅既要ldquo活起来rd

福州高新区地处福建省福州市中心城区西南侧,东临乌龙江,西倚旗山,毗邻福州地区大学城,是年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年,福州高新区迎来了30岁生日。从曾经一片郊野农田到如今高楼林立,无数“高新人”在这片土地上一任接着一任干,奋力拼搏,砥砺前行。

为展现福州高新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区建设、文化旅游、民生服务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成果,人民网福建频道联合福州高新区推出系列报道,记录福州高新区向着宜学宜业宜居宜游的一流大学城和“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迈进的铿锵脚步。

去年6月,中元艺术根雕非遗展在福州高新区举行,多平方米的艺术馆内,汇聚了福州木雕届60多件精品代表作,其中不少出自福州高新区木雕师傅的“老手艺”。

高新区虽是新城,但是文化的土壤并不贫瘠,古建筑、非遗文化等传统文化在高新区的文化“土壤”中扎下根,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科技”等手段,一步步实现了由苗到树的蜕变。

聚人气:古厝“火起来”

去年,福州高新区“榕厝模块积木”—水西林“六朝大老”组装古厝,在年“我把福州寄给你”文创设计大赛中获奖,作品以福州高新区水西林历史建筑群为设计原型,开发了古厝文创“闽厝模块”。

据介绍,高新区南屿镇水西林明代古街具有年历史,以7座水西林氏祖宅古建筑为核心,是明清时期官家府邸的典型实例之一,也是高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

“我们以水西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群为原型,用科技文创手段复原古街风貌,将榫卯工艺、中国传统古建筑知识和现代VR技术相结合,推出了“闽厝模块”古厝积木。”据“闽厝模块”的主创人员介绍,该产品设计理念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其中以“六朝大老”林春泽故居为设计原型的“榕厝模块积木”已荣获年“我把福州寄给你”文创设计大赛年度设计十强及首届福州古厝文创大赛三等奖,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活态传承与融汇发展。

高新区南屿镇水西林。福州高新区新闻中心供图

福州的历史底蕴深厚,福州高新区中矗立着闽都的古厝,近年来,高新区如拂去了“明珠”上的“蒙尘”,让古厝重焕光彩。自去年以来,福州共投入超过万元,开展8处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包括省保2处(水西林建筑群、南屿福垆寺),区县保2处(南旗大王庙、蕉府行宫),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4处(窗厦桂花井、林文明厝、林氏宗祠、宋鸿图故居)。

原状恢复让古厝“活下来”,而要让古厝“火起来”关键还是得聚起“人气”。

在加快推进非遗传承展示设施建设方面,高新区全力打造水西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将其作为文化展示的窗口,促进地域文化传播和文化产业发展。同时,拟选址水西林游客服务中心为综合文化中心,用于建设乡村非遗传习所、乡村非遗展示馆。

“今年我们还在水西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水西林综合文化中心,用于建设乡村非遗传承示范传习所、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地方特色的乡村非遗传习所,推进水西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工作。”据福州高新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焕生机:非遗“变了样”

一只木制“青蛙”仰躺在一方茶几上,看样子不过火柴盒子大小,憨态可掬的模样让人忍不住想上手细细把玩,细看来,“青蛙”的嘴角还衔着一只金属制的烟斗。杨宗霖顺手拿了一根伴茶香插进烟斗里,展示着这个“小玩意儿”兼具着功能性。

杨宗霖的父亲杨学德是第二批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闽侯木雕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满头青丝,到零星白发爬上头顶,杨学德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做木雕。

父亲是老手艺,杨宗霖的木雕手艺也是跟着父亲学的,但并不“照单全收”。“传统手艺肯定要继承,但是要换另一种表现形式,做一些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杨宗霖不再跟着父亲做传统的木雕像,而是另辟蹊径,做起来文创。

杨宗霖在创作。人民网林晓丽摄

文创是文化的载体,于是,当印章、木梳遇到“福州元素”,就演变成了“古厝”印章、“古厝”木梳,把“家乡”带在身上、戴在头上的理念深受年轻人欢迎。

起初,杨学德看着儿子杨宗霖“马不是马”“蛙不是蛙”的木雕作品,常忍不住指点两句,但传统木雕的生意渐渐凋零,杨学德也开始渐渐意识到老法子不适应新时代,于是开始反过来督促儿子杨宗霖要大胆创新,放手去干。

杨宗霖的文创作品。人民网林晓丽摄

新时代下,如何让非遗不作“浮萍”,而在高新区文化的“土壤”中重焕生命力,也是高新区曾经面临的难题。这座新城的回答是,以“新”求“兴”。

去年11月,第六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在福州召开,在福州展区展示了福州高新区城市IP“高新猩”系列文创产品、古厝文创“闽厝模块”。据介绍,目前“高新猩”形象已应用于各类文创产品,包括表情包、茉莉花茶包装、服装、抱枕、手提袋等,面向市场。未来“高新猩”将紧紧围绕高新区全域旅游规划,结合线上线下打造“高新猩产业科技旅游”文旅多元产业链。

据高新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丰富文旅产业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着力营造多元化、现代化文旅业态,高新区以水西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内涵及高新文化为展示平台,全力打造城市IP“高新猩”及古厝品牌“闽厝模块”文化产业。持续推动文化科技创新体验,加强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落地建设,努力打造信息共享、互动合作、人才交流等多功能的线上线下平台,全力实现传统文化和科技文化的活态传承与融汇发展。

具魅力:文旅融合“有新招”

清郭柏苍在《闽产录异》中记载:“福州贡酸枣糕取红软者,纳釜中,一沸即起,搅之,和以白糖,搅匀置竹篱中,按平,晾干,切之,色白而干;若和红糖、石膏,则色红而腻。”文中所述“福州贡酸枣糕”,指的就是福州高新区南屿镇桐南村出产的酸枣糕。

去年6月中旬,烈日下,在水西林历史文化街区活动现场,一批批游客和附近居民热情不减,络绎不绝,一同观看非遗舞蹈和乐器演奏。

不远处的凉亭里,游客们纷纷品尝起南屿当地的传统美食——桐南酸枣糕。来自桐南村的酸枣糕传承人吴国纬老人展示着酸枣糕的制作技艺。酸枣糕用桐南村天然生长的酸枣树果实做原料,味道可口、酸甜细润,勾起南屿人童年的“味觉”记忆,也让游客品鉴到南屿味道。

提到福州高新区的文旅融合,一边是新城里的“老味道”,一边则是新城“新玩法”。

去年12月,高新区“公园里·夜市”开街,远远便看到霓虹闪烁的“集装箱”,汇聚了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为活跃夜间经济,促进深夜消费,福州高新区围绕打造“夜福州、幸福城”夜色经济示范街区的目标,依托商圈为主体,结合周边大学城学生、高新企业白领的消费需求,打造出以“集装箱”为主题的公园商业文化。

近年来,福州高新区进一步实现了旅游项目带动力显著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加速提高、旅游目的地形象明显提升、旅游服务舒适度不断改善的旅游发展新局面,在贯彻“文化旅游”的战略方针下,积极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发展“旅游”乡村振兴、工业、文创、康养、体育、科技等不同旅游业态,为相关文化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高新区年接待游客达到.1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68亿元。

福州高新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区将贯彻落实中央和福建省、福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要求,通过全域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旅游体系、旅游服务的完善,丰富旅游活动项目,村、产、游结合,运营先导驱动,确定“一村一业、一村一游、一村一特色”的发展策略,实现城乡融合、乡旅融合、城旅融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xw/94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